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P372【“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略解】【详解】

“阿难!还有,这类天人已达苦恼忧悬不能逼近身心之境界,能导致苦的因已经消失殆尽,也明白一切世间乐都不能常住,时间长了必有坏相生起。于是把苦乐二种心同时全部放舍,心性中的粗重相除灭,舍心形成的清净福德从心性中生起。这类众生名福生天。”

【注释】

“福生天”:天寿一百二十五大劫,身长一百二十五由旬。

P373【“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略解】【详解】

“舍心已达于圆满融洽的时候,殊胜慧解清净显现,此时的福报是无边无际的,能遍布整个法界,没有任何东西能遮挡这个福德光明,能够随顺一切。从时间的角度来看,能穷未来际都能如此得大自在,这类众生名福爱天。”

【注释】

“舍心圆融”:舍心,舍受(不苦不乐)之心。圆融,圆满融洽。舍心圆融时就能对什么都不执着,因为喜和乐都舍掉了。

“福无遮中”:无遮,没有什么遮挡。福德大到十方无际,自然没有什么遮挡,有遮挡就没有遍及十方界。

“得妙随顺”:得上妙之随顺,什么都能随顺,得大自在。

“穷未来际”:不仅空间上圆满成就无遮福报,时间上也能尽未来际成就福报。

“福爱天”:天寿二百五十大劫,身长二百五十由旬。此天的清净福德在三界中最为可爱,故称福爱天。

P374【“阿难!从是天中,有二歧路。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

【略解】佛说:“从福爱天上去,有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正道,没有邪知见,可以走向出世,名为广果天。”

【详解】

“阿难!从这个福爱天往上走,会有两条歧路出现。一是先前福爱天已经得到了妙随顺的舍心,继续进修而得无量净光,再进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熏禅福德,增盛圆明,依此修证而住,这类众生名广果天。”

【注释】

“二歧路”:二条歧路,一是走向出世,一是继续世间禅。前者称作直往道,即广果天,后者称作迂僻道,即无想天。直往道即仍依福爱天之妙随顺进修,得舍俱禅,定深而发光,故下文说无量净光。更于此光中,以四无量心熏禅福德,令增盛圆明,如此修证而住,称为广果天。

“广果天”:为广大福德所感之果,又称舍念清净地(四禅四支:不苦不乐、舍、净、一心)。天寿五百大劫,身长五百由旬。此地水风火三灾都到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P375【“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

【略解】佛说:“从福爱天上去,有两个方向,第二个方向延续世间禅,但是有邪见,走向无想天。”

【详解】

“第二条路径是于先前福爱天心中,对苦、乐都厌弃欲离,从而精心研求舍心,这样相续不断不去,最后圆满穷究了舍心之道,以致身心同归寂灭,其中第六意识心思缘虑有如槁木死灰般凝然不动,(并住此无想定)可以经历500劫;因为此人既然是以依生灭性的六识为本修因,因而不能开发明了本有的不生灭性,所以最初时花半劫时间修习舍定而灭掉六识妄想,得无想定,接着住定499劫,再于最后半劫,六识妄想再度生起而出定,于是天寿尽,再根据业力散入诸趣。这类众生,名无想天。”

【注释】

“圆穷舍道,身心俱灭”:穷究舍心之道,当他以舍为究竟涅槃的时候,身心都泯灭了。因为他是以舍定来伏住第六意识,故而不起现行。此类外道,误认舍定为涅槃,自以为已证阿罗汉道,出生死轮回了,但是500大劫后出定,就知道并没有出生死轮回,此时就容易谤佛,认为佛讲错了。如果造这个恶业,无想天报尽就会马上堕地狱。如果没有谤佛,可能投生人道作一个愚痴之人。如果业力不同,也可能散入其他诸道。

“无想天”:无想天是真正的歧路,他们以为得舍定即是证涅槃,未证言证,果报堪忧。而广果天虽同为世间禅,但并无邪见,只不过是凡夫的有漏境界,还是走在成圣的道路上,还是正道。

P376【“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略解】【详解】

“阿难!处在这四种殊胜的禅天中,一切世间的种种苦乐境界都能动摇其心。这个证境虽然不是不生不灭的真不动地(菩萨十地中的第八不动地),但是他们在修行有所得心的禅定方面,其功用已经纯熟,已经很了不起,这叫四禅。”

【注释】

“四胜流”: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以上为凡夫天),以及无想天(此为外道天),这四天在世间有漏禅定中,还是非常殊胜的。

“有所得心”:有所得,就是认为修行之后一定能得到什么,这个心就是有所得心。苦、乐、舍都属于“受”支,舍苦乐而入不苦不乐的舍定,仍是有所得心。

“四禅”:于三界九地中,称为舍念清净地。此时已无三禅的乐支和慧支(四禅四支:舍、念、不苦不乐、一心),四禅为三灾所不能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若水中观】

关于初禅到四禅,我们从唯识的角度总结一下。

初禅伏住了鼻舌二识,所以没有段食了,所以入禅定时,可以很长时间不进食。二禅伏住了前五识,三禅伏住了第六意识的分别现行,所以达到妙乐的境界。四禅伏住了第六意识分别种子,前六识全部伏住,所以舍念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