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人们结婚最看重对方的家世。如果出身于名门世族,那就绝对是婚姻市场上的香饽饽,“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可是到了宋朝,人们的婚姻观念却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血统和出身不再是决定一个人前途的关键因素。才华成了一个优质女婿身上最闪亮的特质。

只有多读书,把书读好,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受到未来老丈人的待见。

那么怎么才能衡量一个人是否有才华呢?当然是参加科举考试了,只要榜上有名,相亲对象那是大大的有。

说起来,才华什么的不过是借口而已,未来老丈人所看重的根本还是前途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因为在宋代,“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读书,成为了跻身上层社会的主要途径。

女婿靠抢,手慢无!

于是我们看到,科举考试的佼佼者:进士,成为了婚姻市场上的抢手货。

  • 榜下择婿

王安石写道:“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苏轼也有诗云:“囊空不办行春马,眼眩行看择婿车。”

在宋代,到了科举考试发榜的那天清早,达官富户们就忙活起来了。

干啥?当然是坐上“择婿车”,去发榜的地方抢女婿啊。

不过即使是面对达官贵人的青睐,这些新科进士们也未必就会屈从。

傅察及第后,蔡京想把女儿嫁给他,被拒;胡寅及第后,张邦昌想把女儿嫁给他,被拒;洪皓及第后,朱勔想把女儿嫁给他,被拒;郭知运及第后,秦桧强行把女儿嫁给他,郭知运十分不开心……

最过分的当属《宋史》中记载的冯京被捉婿一事。冯京在“登进士”后,外戚张尧佐想把女儿嫁给他,就派人把冯京拖到家里,“束之以金带”,强行逼他就范。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冯京依然“笑不视,力辞”。

在那之后,有人干脆把榜下择婿戏称为榜下捉婿:“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

  • 榜前择婿

不过对一些清高雅士来说,榜下择婿就显得太过势力了,因此他们搞出来一种叫榜前择婿的新花样。根据《石林燕语》记载,王曾“初就殿试”,李沆就立刻慧眼识珠,断言:“此人今次不第,后亦当为公辅”,还高兴地说:“吾得婿矣!”

果然,王曾刚刚完婚就中了状元,后来一路做官做到了宰相。

还有杜衍,原本就是个穷小子,结果被富豪相里氏相中收了做女婿,结果不久后,杜衍就“举进士,殿试第四”,最后也是一路做到了宰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杜衍书法

榜前择婿和榜下捉婿比起来那可是高级了不少,但这十分考验老丈人识人的眼光。如果选中的女婿能够金榜题名,那自然可以传为佳话;但能考中的人毕竟还是少数,一旦下注失败,那可就把女儿给搭进去了。

由于风险太大,榜前择婿自然不如榜下择婿来得普遍,大部分达官贵人们才不在乎这些虚名,他们的目标很明确也很务实,那就是把女儿嫁给进士!

  • 榜前约定,榜后成婚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榜前约定,榜后成婚。根据《夷坚支甲》的记载,王生“其家甚富,以钱百千与黄”,并约定“君若登第,当以息女奉箕帚。”第二年,黄“果中选,遂为王婿”。

这种择婿方法看起来比较稳妥,但也有两大弊端。

首先,女方等不起。

像前例那样约定后很快就能金榜题名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的情况只能是屡试不第。

万一选中的这个未来女婿不争气,考来考去考不中,自己的宝贝闺女要不要等他?

比如孙愈和表妹王真真就定下婚约,但前提是孙愈得“取乡荐”。结果孙愈屡试不中,眼看王真真的年纪越来越大。她的父亲只好把她许给别人。孙愈因此相思成病,吐血而亡,酿成悲剧。

其次,男方登科后容易变心。

并不是每个士子都能够在登科后保持初心。因为一旦考中,必然多的是大户人家上门求婚。在这种情况下,谁能保证他一定还愿意遵守当初的承诺呢?

《侍儿小名录拾遗》中记载,有一个叫王魁的书生和桂英定下婚约,并在海神庙前面立下誓言:“吾与桂英,誓不相负,若生离异,神当殛之!”

王魁负桂英

结果王魁在中了状元后,立刻把曾经许下的誓言抛到脑后,遵从父命娶了别人。桂英得知后悲愤交加,自刎而亡了。

由此可见,榜前择婿和榜前约定这两种方法的风险太大,所以大多数人采用的方法还是榜下择婿。

如何择婿?

不过既然是“择”,面对榜单上的一串名字,这些未来的老丈人们该怎么挑选女婿呢?

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多方打探,精挑细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有眼光、有主见的老人家,他们肯定一早就摸清了那些有望上榜的才子们的底细,品貌才学家世谈吐什么的一早就在小本本上记好了。到了放榜那天,对照皇榜去领人就行了。

不过对大多数人来说,要想挑选一个称心如意的好女婿,那还是得多方考察一番的。

一种方法是求问卜者。

根据《孙公谈圃》记载,晏殊的夫人就曾经向“善相”者王青求教:“为我择一婿。”王青说:“恰有一秀才姓富,须做宰相,明年状元及第,在兴国寺下。”

于是,晏殊就把富弼收做了自己的女婿,果然,后来富弼做到了宰相。

还有一种方法是向贵人求教。

这里的贵人指的是那些见多识广、阅人无数的名公巨人。由于这些人有“知人之明”,于是成为了人们访婚的对象。

这里的例子还是晏殊……根据《东轩笔录》的记载,晏殊挑选女婿时访问的不是王青,而是范仲淹。范仲淹给出的建议是:富弼、张方平“皆有文行,他日毕可至公辅,并可婿也”。又说富弼“器业尤远大”,正是在范仲淹的建议下,晏殊才选了富弼做女婿。

结语

总之,在宋朝只要能考中进士,那他的人生必将迎来鲤鱼跃龙门一般的巨大变化。哪怕是位极人臣、权势滔天的蔡京等人,也会想尽办法去把他弄来做自己的女婿。没办法,在宋朝能考上进士就是这么有前途!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科举选士制度的先进性,相比起来宋朝,中世纪的欧洲还在处处讲究家族和血脉,严重阻碍了社会的阶层流通,难怪会在一潭死水的黑暗中沉沦上千年了。

转载仅供思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问题,请后台留言,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