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新生日记》了吗?

前几天,GAI和老婆的互动上了热搜,GAI对妻子实在太暖心了。小编真的柠檬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芒果妈妈

在节目期间,王斯然率先发动,最终顺利生下一位小公子,顺利从女孩晋升成了一名母亲。

但令人意外的是,刚刚生产结束的王斯然居然多次拒绝给孩子喂奶

图片来源:资深综艺鹅

在后面的采访中才知道,她就觉得自己很像动物,喂奶时被围观。

作为新妈妈,“产后喂奶”是妈妈将要面临的第一个难题。

除了被围观,还有喂奶总被咬、涨奶痛、喂成大小胸等各种问题。这些时候,妈妈们要怎么应对呢?

-1-

喂奶第一步,姿势要正确!

也许很多准妈妈觉得,「不就是喂奶吗?有什么难的,到时候就会了」。

可真正实际操作起来,你就会发现各种各样的困难:

怎么莫名其妙吐奶了? 娃咋不会含乳?疼死了! 宝宝怎么总胀气?

其实,这些都是没有掌握正确哺乳姿势造成的!

让我们先来看看怎么正确喂奶:

1. 在自然状态下,宝宝的身体要贴着妈妈的肚子,宝宝的鼻尖对着妈妈的乳头,而不是嘴对着乳头。

等喂的时候,再把乳头塞进宝宝嘴里。

2. 宝宝的嘴唇和下巴应该紧贴着妈妈的乳头,看上去宝宝的上下嘴唇是外翻的,含住妈妈的乳头和整个乳晕,如果妈妈乳晕比较大,含住一部分也行。

只有做到以上两点,才有可能保持姿势正确、轻松。

除了要学会正确的喂奶姿势,解决喂奶痛的问题,涨奶、堵奶同样折磨着宝妈们。遇到涨奶,你知道如何处理吗?

-2-

涨奶很常见,3个小技巧解决!

预防涨奶的关键在于:让宝宝多喝奶。

做好这 3 件事,可以有效帮助妈妈预防涨奶。

1. 尽早喂奶

如果可能,在宝宝出生后一小时内就可以开始给宝宝喂奶啦。

出生后尽早让他频繁地吸妈妈的乳头,同时尽可能多和宝宝有一些皮肤上的接触。

2. 随时让宝宝吸吮乳汁

有的宝妈可能会让宝宝像「一日三餐」一样规律喝奶,但其实不用这么麻烦。

只要宝宝发出想吃的信号,就应该喂奶。比如宝宝哭闹、吸手指就意味着他饿了,需要喂奶了。

3. 正确的哺乳姿势

正确的姿势可以帮助宝宝更舒适地吸吮乳汁,减轻乳房的负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涨奶时,可以用移出「多余的」乳汁冷敷两种方法来减轻乳房肿胀。

◆ 移出「多余的」乳汁

脱下内衣:

内衣过紧可能影响乳汁的排出,因此哺乳前最好能脱掉内衣。

巧用温敷:

哺乳前用温毛巾热敷一分钟,使乳房放松,更利于乳汁分泌。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刚结束生产的几天,出现乳房涨痛,一般为生理性肿胀,这时只能冷敷。

让乳房变软:

乳房过大、太胀,可能导致宝宝无法很好地吸吮乳头。此时,可以用拇指和食指握住乳房,朝胸外侧挤压,让乳头、乳晕变软。

轻轻按摩乳房:

哺乳时轻轻按摩乳房,能有效地刺激乳汁分泌。

巧用吸奶器:

如果哺乳后仍然有很明显的涨奶,可以用吸奶器吸出部分奶水,缓解胀痛。

◆ 解决涨奶还需要冷敷

正像前面说的,哺乳前用温毛巾敷一敷,能帮助乳房分泌乳汁。值得注意的是:想解决涨奶,冷敷也很关键!

哺乳后:

将放置在冰箱里冷藏过的毛巾取出放在乳房上,让乳房降温,减轻充盈、肿胀。具体时间因人而异,感觉乳房不是特别肿胀后就可以停止了。

两次哺乳之间:

两次哺乳之间,乳房很可能会再次肿胀,此时宝宝不愿吸吮的话,可以继续使用冷藏过的毛巾进行冷敷。

除了喂奶痛、涨奶的问题,小编还发现,不少新手妈妈们在哺乳期不注意,造成严重的大小凶,大家想知道怎么补救吗?

-3-

喂奶喂成大小胸,有救吗?

其实方法很简单!

多!吸!小!的!

对!你没有看错!

通常宝宝吸吮较多的那侧乳房产奶量会更高,乳房相对也会更大。

产奶量高,宝宝吸起来不那么费力,自然就更偏向吸吮那侧乳房了。

然后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开始了……

想要让两侧乳房恢复到一样大,具体怎么做

√ 先多吸小的

很多妈妈都认为当自己大小胸时,应该让宝宝多吸大的那侧乳房,其实是错误的。

让宝宝更频繁吸吮自己较小一侧的乳房,才是正确的做法。

在宝宝的奋力助攻下,较小一侧的乳房也能慢慢生产出更多的乳汁,从而长到和另一侧乳房一样大。

√ 再雨露均沾

需要注意的是,更频繁喂小的那侧乳房不等于只喂小的,也要注意及时吸出较大乳房中的奶,避免堵塞,造成更麻烦的后果。

等追到两侧乳房差不多大了,就要两边轮着喂,尽量保持同等频率。让两侧乳房“雨露均沾”。

注意喂奶时不要频繁换边。此外,单次哺乳过程中,不要频繁给宝宝换边喂。

每次尽量让宝宝先在一侧乳房吃,一侧吃完了没吃饱再换另外一侧。

妈妈们可以在手腕上戴根发绳做记号,每次从没吃过或者吃得少的那侧开始喂。

√ 总之不用太担心

令人宽慰的是,即使哺乳期有大小奶,妈妈也不必太担心。断奶后,两侧乳房就会慢慢恢复到一样大小咯。

本公号文章的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医疗、健康、用药的科普信息,不能代替专业医学诊断和治疗。个人的具体医学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对这篇文章有任何建议,请后台留言。文中部分图片及截图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