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段时间,青岛开展了全员核酸检测,@乐小米lexiaomi 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今天排队做核酸检查,有位老大爷在一旁犹豫很久,问工作人员,检查收费吗?


工作人员说,免费的,这边排队就可以。


老大爷如释重负,将拾荒的袋子放到一旁,放仔细,几次回头,缓缓走近排队长龙中。


那一刻的感觉,说不出来,就是觉得,真好!


生在这片土地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被放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人民网

虽然排队检测的人很多,但衣衫褴褛的老人得到了温和耐心的解答。

这件事十分治愈人心,也在提醒着我们——

如果没有这个新闻,我们会想当然地以为核酸检测很简单,下楼走几步路就可以做。我们可以用手机搜索附近的检测地点,可以查看自己的检测结果,也很清楚这次的检测是免费的。

可我们不知道的,是许多老年人,他们不会用智能机、不刷微博、不用微信,他们不知道检测的实时信息,要不是看到排队检测的人群,他们甚至不知道几天前的青岛发生过什么事。

庆幸的是,老年人的后知后觉和手足无措,被人们的善意轻柔化解了。

图片来源:新华网

这样的事件还有很多,听了就会泪目。

@猛兔的宝贝儿:

一位六十岁的大爷,是环卫工人,用了一个老人机,他不知道自己电话号,工作人员让我用他手机打了我的电话,才给他记录上号码,然后让他去排队,他耳朵背也听不清,大家引导他过去了,挺暖心的。

@至少快乐阿:

前阵子社区核酸检测,排了巨长巨长的队,一个大爷在我们后面,工作人员一个劲让他出来,他手足无措的一位不让他做,耳朵也背,后来工作人员好大声跟他喊,问他是不是做检测,老人不用排队,领着直接去了前面。

真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一个豌豆一个坑

我们经常感慨「中国速度」,它可以在几天内建造一幢高楼、一架桥梁、一家医院。

但我觉得真正的速度,应该是它在发展飞快的同时,可以回头等等那些留在原地的老年人。

“别着急,慢慢来,我们等着你。”

02

豆瓣用户@牛小伟 发了一篇文章《无人知道,政府给我姥姥村里一家装了一台空调》。

内容大概是——

政府为了让老人过个暖冬,特意免费装了空调。知道老人不舍得用电,还出台了电费补贴政策,这可给姥姥高兴坏了,拉着孩子去看空调长啥样。

图片来源:共青团中央

这不是什么孤立事件。

有的社区会给患有白内障的老人免费安排治疗;有的社区志愿者,会定期看望独居老人,并为他们送米送面,哪怕是疫情期间也不会中断。

有的村子挨家挨户改造厕所,把旱厕免费升级成马桶,老人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干净了;为了让老人洗上热水澡,政府免费装了热水器,有的还在厕所配备了扶手。

这些在早年看来是「特大福利」的新闻,其实早已悄然普及开来。它并不是面子工程,而是对老年人群体踏踏实实的帮扶。

就像一位设计师@何岚 说:

自己是美丽乡村建设的设计师,基础设施的改善,改水改厕,污水管网的铺设,乡村医疗,都属于美丽乡村的建设范围。(via:共青团中央)

要知道,乡村的主要居住者,就是那些老年人。

他们的子女大多去了城里打工,于是只能孤独呆在家里。他们为了省钱,夏天不舍得开空调。因为不方便,冬天不愿去洗澡。

如今,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了,晚年生活也越来越有质量了。

想想就很开心。

03

前几天,一张图配了三个字,火了。

图片无锡火车站的一个指示牌,上面写着:

没有健康码、使用老人机、不会用微信、不会操作手机、没有手机的人,可以去指定区域找工作人员帮忙。

都知道,这类人群通常就是老年人。

图片来源:@青溪木昀

可在我们的生活里,似乎很少看到类似的指示牌,也很少看到如此细节的体察,以及充满人情味的文字。

仿佛在对老人群体说:

“不会使用高科技?没关系,我来帮你解决。”

“不要着急,慢慢来,一切都会处理好的。”

这份贴心的表达,被博主@青溪木昀 总结为三个字——

“无锡,善。”

看到这一幕,让我想起早前被热议的「老年人因没有健康码徒步探亲」、「老人因无健康码被拒绝上公交车」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由于一刀切的做法,让他们在这个社会有些寸步难行。

庆幸的是,几个月过去了,他们的感受和困境,开始被人重视。

就像那位徒步探亲的老人,用上了智能手机,在年轻人的帮助下,和家人视频通话。视频里,爷爷笑得很开心,简直合不拢嘴。

图片来源:新京报

而那些没有健康码的老人,社区也会帮忙打印出来佩戴在身上。在一旁等待打印的老人,脸上也没有了之前的窘迫和紧张。

看一个城市发不发达,不止是看高科技和GDP,而是它对弱势群体有多么包容和细心。

正如 @zhang_tx 所说:

“一座城市的温度体现在,它是如何对待那些被遗忘的少数人。”

04

在很多人眼中,医生和护士因为工作量实在太大,难免无法兼顾患者的情绪。

可这次疫情,我看到了年轻的医护人员对老年患者的温柔和耐心。

一名重症患者不断地抓呼吸机的管子,似乎想扯下来放弃治疗。她患有ICU综合征,呼吸艰难,褥疮疼痛,生不如死。

是护士一次次抓住她的手,轻声细语地安慰患者说:

“来,捏我的手好不好,您哪难受您和我说好不好?”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新媒体

其实,连轴转的工作早已让医生身心俱疲,或许她也濒临崩溃。

可看到老人扯管子的那一刻,护士还是瞬间温柔起来。恰恰是无数次的耐心和鼓励,才给了这些重症的老人一些支撑下去的力量。

还有一位老爷爷,有些不好意思地问:收费标准怎么算?医生笑着告诉他:这个您不用操心,这个病是国家免费治的。

老人继续追问:那自付呢?医生再一次耐心解答:没有自付,这是国家免费治的病,爹爹。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新媒体

要知道,新冠肺炎的患者,是没有家属陪护的。他们倍感孤独和无助,每时每刻都在忍受着煎熬。

可年轻人的一句“爹爹”,真的暖到了老人的心窝里。

如此温情的一幕,实在太多。

比如用充满期待的语气鼓励老人吃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新媒体

轻轻抱起老人,帮他拍背吐痰。

图片:人民日报新媒体

每天都会去病床前,和婆婆开心地聊几句。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新媒体

比起冰冷的医疗器械,比起尖端的生物科学,心灵的抚慰同样重要。

因为这些安慰、陪伴、鼓励,会让老人相信自己没有被抛弃。

05

疫情期间,人们在家隔离,老年公寓同样如此。

可为了让老年人偶尔能出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晒晒太阳,养老院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这不,老人们刚睡完午觉,便戴着口罩,跟随工作人员走到楼下院子里。

他们一人一个车位,彼此保持着安全距离,安静整齐地坐在那里晒太阳。

图片来源:网络

这种老人晒太阳的方式,后来被玩出了各种新的花样。

老人也们十分配合,颇有“可爱乖巧”的一面。也让人想起那首童瑶,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

图片来源:爱笑啊啊啊啊

这样的一幕,有一种无法言表的感受。

就是感觉,真的很温暖,真的很可爱,真的很用心。

06

想起一家老小感染新冠,无奈去微博求助的77岁的@老苏8811

为了给老伴和外孙女争取床位,老苏用手机下载了微博,摸索着怎么发布消息,随后用特别传统、得体的语气,敲下「你好」两个字,按下了发布键。

简单的两个字,让我们看到了其中的心酸和不易。

也让我看到了社会对老年人充满热心的善举。

有人去救助通道帮老苏提交了信息;有人把老苏的CT片子,拿去咨询熟悉的医生;有人把老苏的求助微博,转发分享给了更多人,还创建了话题。

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老苏一家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和治疗。

虽说网络上经常出现纷争,可当大家想要帮助一个老人的时候,却是保持着一致的默契。

在后续治疗中,老苏的老伴和外孙女挺过来了,阳性转阴性了。遗憾的是,老苏虽然被全力救治,但最终还是抢救无效去世。

虽然这个结果让我难过了很久,但想起老苏在最无助迷茫的时候,是无数陌生人将他从绝望的泥潭捞起,他应该也会欣慰的吧。

每个人的努力和发声,就像荧光汇成炬火,让2020年初的冬天藏有一丝丝温暖。

虽然老苏将自己留在的冬天,但最初的那句「你好」和万千网友的帮助,把春天带进了老伴和外孙女的生命里。

07

今年春初,一位医生和老人共同看夕阳的照片,感动了太多人。

这位老人名叫王欣,今年87岁。当时他被推去做检查,平时在病房待久了,难得见到落日,便提出想看看夕阳。

于是,医生刘凯便默默陪老人欣赏了这落日余晖。

图片来源@Mr_涂先森

虽然只是停留了片刻,但老人看到了希望,感觉生活还有盼头。

你看,光明就在不远的前方,我们都会抵达。

如今,老人已经痊愈康复。为了表示谢意,他为当时陪他做检查和治疗的医护人员,演奏了一曲《拉德斯基进行曲》。

今年九月,老人和医生再次在医院重逢,共同重温落日余晖。

渐渐发现,我们满足老人的需要,不仅是单纯的帮忙,而是在传达一种信念。

不要放弃,人间值得。

08

据国家卫健委发布:

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5亿。

他们或许不会熟练操作手机,不会用微博微信看新闻消息,不知道什么叫短视频,不熟悉网络上的新规则和「梗」。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应该被时代远远甩在身后。

毕竟,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让老年人在信息时代活得体面,才能体现一个社会在人性上的先进。

而身为他们的子女和晚辈,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比如买了洗碗机和扫地机器人,不要直接放到那里落灰,可以手把手教父母和老人该怎么用。只要他们成功操作几次,就会爱上这些新潮的玩意儿,甚至还会向亲戚邻居炫耀,亲测有效。

比如教他们使用手机,或许他们转身就忘。没关系,那就多教几次。别忘了,小时候我们学走路学认字也是这样。就像那句话——别不耐烦,他们曾教你用勺子。

如果你身边有老人,请耐心一点,热心一点。

用善意的行动告诉他们——

“别怕,你没有被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