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纪念日前夕,现居吉林省通化市的老兵李润兰通过网络找到了战友。在鸭绿江畔见面时,两位耄耋之年的老人眼含热泪、紧握双手,徐徐忆起并肩作战的峥嵘岁月。

1950年春天,河南禹县,15岁的李润兰合上课本,告别中学课堂,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那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她所在的第39军奔赴前线。她屡次递报告想出征,但由于是女兵,被团里安排在国内留守。

1951年春天,她终于如愿奉命赴朝。在家乡很少看见汽车的李润兰,在朝鲜战场上第一次见到了坦克。

“我想抓俘虏立战功,做梦都想。”这是李润兰那时心心念念的事情。

但她的岗位在后勤部门。当时部队在马良山阵地驻守,她负责统计数字、收发信件、装卸物资、上炊事班帮厨、战时为前方送补给。凡事她都抢着干,在她看来,后勤所在之处,就是她的战场。

李润兰在朝鲜并非没有惊险时刻。一次,她挑着两只水桶往战场上送包子,越过封锁线时,敌人的炮弹在她身前身后爆炸。年轻的小姑娘没有吓趴下,而是挑着担子冲过了敌人的炮火封锁。到了阵地,她把伙食送到战壕里,看到战友们大口吃包子,她很有成就感。“就跟在战场上打了敌人一样开心。”她回忆说。

平日里,她会教驻守的战士们识字、学文化。她拿着粉笔,一笔一画地认真写下“中国”“胜利”等汉字,念给战士们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料图片:李润兰在向记者展示1953年和战友的合影(前排左为李润兰)。(新华社记者 王昊飞 摄)

李润兰居住的环境很艰苦:住在阴冷的山洞里,夜晚四处漆黑,连蜡烛都没有,最亮的是天上的星星,耳畔是敌机飞过的声音。由于长时间吃不到青菜,她的嘴里长满了泡,化脓后讲话都吃力。她回国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吃鸡蛋——在朝鲜时,部队的主要伙食之一是用水搅拌的鸡蛋粉,日复一日且难以下咽。

“虽然这样,但我不觉得苦。”李润兰回忆着在朝鲜的日子对记者说,“更何况与牺牲在战场上的将士们相比,这点苦又算什么!”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李润兰随部队回到了祖国,伴随她荣归祖国的,还有三等功的荣誉和一枚朝鲜国际勋章。

转业参加工作后,李润兰很少对儿女提及自己的经历,却经常讲述志愿军战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故事。

笔直的身躯,手抚着“最可爱的人”的奖杯,李润兰声音颤抖地说,她最喜欢的电影片段就是《英雄儿女》里王成高喊着“向我开炮”的场景,“那是真实还原了战场,战士们都是那样勇敢,不怕牺牲”。

时光易逝,但热血从未冷却。李润兰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代年轻人能够铭记抗美援朝这段历史,珍惜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和平生活。

原文刊载于《参考消息》10月26日特别报道版,原标题:走进鸭绿江畔 英雄城(下)| 李润兰:后勤工作也是战斗

本期推送还有↓↓↓ 抗美援朝70周年 | 他曾6次扑向着火列车 用生命守护运输线 这事干得漂亮! 拜登:在这个问题上,特朗普举了“白旗” 特朗普暗示:美国医院为了钱“编造”新冠死亡数据 外媒:美印战略会谈将聚焦中国 降级了!青岛楼山后社区调整为低风险地区

微信编辑 | 田欣

微信审核 | 姜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