茆卫东扬州南北向的玉器街,从486非遗集聚区到万福西路一侧,满街面好吃的风味,油炸臭干、糊辣汤、鸭血粉丝,以及火烧、手工水饺、汤圆等小吃,招来一拔又一拔好吃的食客,南腔北调,流连辗转,一抬头,瞧见一店招,德林茶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德林茶社,外地人不懂,打听,路过或是常住玉器街的扬州人太懂了,德林茶社,一座城市、一条玉器街的味蕾记忆,一晃快30年了,一早一晚就忙着两件事,烹炒地道的淮扬菜肴,制作传统的维扬细点。正说着,德林茶社的大掌柜潘永久,从灶间捧出一摞竹笼出街,笼里满是胖嘟嘟的蒸饺,白汽上腾,肉香扑面。

“德林,我父亲的名字,早年的扬州交际处的维扬面点名师。德林茶社,近30年,就守着一块招牌,还有两句传家话,我手传我心,本真淮扬味。”潘永久边说边摊开一双大手,粗糙而滚烫。身子一转,招呼上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先是四冷盘,两荤两素,一筷一筷尝了,先说道一下,这酱牛肉,要点赞,微咸略甜,肉质酥烂,入口绵软,少有的口感与口味。老潘说,自家厨师卤的,选料必须是当天的新鲜的水牛肉,我还得上手一块块地挑,心里才踏实。卤水和制作,我都得候在灶台上,看着火头和汤色,出锅冷透了,切盘上桌。难怪如此上乘。

再一个,青蒜烫百页。烫的恰到好处,蒜段儿脆生生,百页丝柔顺顺,细盐、绵白糖的咸与甜,小磨麻油的芝麻香气,跟着烫熟后的余温和筷子的搅拌,一点一滴地渗入,最终与烫纯的青蒜、百页完成一个固态与液态的交织,上筷一搛,白绿相间衬映,入口咸鲜悠长。

热菜到来的时候,潘掌柜刚从厨房出来,说,诸位,看我德林茶社的炒软兜,可是一刷水的笔杆青,取其背脊,条色青黑,肉质软嫩。确实不假,一盘地道淮扬菜炒软兜,长至半筷,短则一指的黄鳝脊背肉,经过淮扬烹饪的火功与调味,滋啦一声出锅出勺,油亮酱红,和顺铺陈,倾入一只浅口宽面的白瓷盘,自然绘出一幅山川环绕、水光荡漾的美丽图画,真的是美色美食。我们见了,左右看着,喜欢。老潘劝菜,趁热品尝,口味尤佳。出筷,必须拦腰搛夹,黄鳝的脊背肉条立即对折下垂,在筷子之下形成兜状,谓之软兜。趁烫入口,一吸一拖,酱汁浓厚满口,肉质紧致细滑,满满一口,说不尽的美满润泽,不愧为淮扬菜中的头块招牌。跟着就是一杯黄酒,化解唇齿间的厚甘之味,享受酒水与酱汁对撞之后的另一种滋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潘见大家如此享受,便起身说,还有许多看家菜,诸位慢用,我还得去厨房,像看孩子一样候着菜肴,我自己油发的鱼肚全家福,改良的牛杂白菜下粉丝,白灼黑鱼片,还有旋包的蒸饺、青菜包,稍等就上。

跟着又是两壶黄酒,干了。此时,书法家要磨墨写字,诗人想起身吟诵。这一番奇妙的情绪,应与酒水无关,重要的是那一筷跟着一筷的美食,以及一代淮扬菜的传承者,那一脉由心及手。再传递给食材的炽热的温度,正如灶间的炉水一般,始终红着,暖着扬州,温着玉器街的市井声、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