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办公,也不愿上课。薪水还一分不少。

如此,校领导用一份公函来劝导。

却让此人怒不可遏,这不是别人,而是大名鼎鼎的鲁迅。

事实果真如此吗?

不久前,看到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朱崇科,在微博上披露的一篇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说:友人振辉兄提供的材料——1953年12月21日《联合报》,第6版关于鲁迅的文章。

我看了这篇署名为一知,题为《不肯教课的教授》的文章,对鲁迅罪状的描述,真不知道真假。

文中写道:

民国十四年鲁迅(周树人)在厦门大学和该校校长林文庆闹了别扭南走广东,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兼教授。但这位院长成日成夜住在中大的钟楼上,不大愿意办公;他以教授的身份,也不常上课。当时中大的校长是戴季陶先生副校长是朱家骅先生,而朱先生和鲁迅原来在北大同事过。戴先生认为文学院长兼教授鲁迅,既不愿意办公,又不唱上课,究竟不大妥善,乃商请朱先生劝驾一次,朱先生却面有难色。商请之时,校长办公室秘书宋香舟也在座,他就用一公函送达陆轩,请他按时办公,上课。这份公函是宋秘书亲自毕恭毕敬送给鲁迅的。鲁迅拆阅公函之余,勃然大怒,认为触犯了他的尊严,对宋秘书破口大骂,并将公函撕得粉碎。从此以后,他就索性不办公,也不上课了;但每月的薪水照领不误,一直到他离开了中大为止。

在北洋军阀的淫威之下,执教于北大的鲁迅,院士在文字上推崇国民党的,但他离开革命策源地的广东,到了上海,在日本人的庇护之下,住在北四川路底,经常出入于内山书店,他就开始向国民党政府加以抨击了,其转折的关键就在于那份公函。民国十七年,我到广州,宋香舟对我谈起这件事,他伸了伸舌头,说:“我的天!像鲁迅那样的教授,真不容易伺候!”

关于这件事,鲁迅曾写过一篇杂文,题名《在钟楼上》,那上面所写的“瓜皮 小帽的秘书”就是宋香舟。(一知)

短短的一篇文章中,三次提到鲁迅先生不办公、不上课,为的是加强读者的印象,使鲁迅坐实这项罪名;后面竟然说鲁迅从推崇到抨击国民党,都是因为那封“公函”。

不过,从这篇小文,我能探出很多不为人知的小秘密。

首先,为什么鲁迅从厦门大学跳槽去中山大学。

原因之一,在于厦门大学的人事纠纷。之所以与校长林文庆闹别扭,大多还是鲁迅入职厦门大学,陷入人际纠纷,与顾颉刚等人明争暗斗有关。不喜欢这种争斗的氛围。1928年1月18日,鲁迅跳槽去中山大学,不但给出更高的薪水和更重要的位置,还可以任命许广平为鲁迅的助教。

在去厦门大学任教之前,鲁迅有着长达10多年的公务员生涯。

1909年8月,在日本求学六年后,鲁迅归国,任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兼任日本教员铃木珪寿的植物学翻译。

此后,民国政府建立,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成为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从此开始了他的公务员生涯。

刚到南京,鲁迅的职务是“普通教育科科员”。没过几个月,国民政府迁到北京,鲁迅也随之北上,并且被任命为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官阶是“佥事”,相当于清代的从四品,也就是现在的副司局级,因此是教育部中层领导。月工资为240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进入教育部后两年多之后,1914年8月,他从五等官进叙为四等官,工资也上涨为280元。袁世凯为了称帝,对政府官员们进行封赏,还封鲁迅为“上士”。他称帝之后,鲁迅又得“进第三级俸”的奖励。1921年,鲁迅的工资又涨到了360元。当时北京普通市民,一家每月有十二元就够生活了。鲁迅的女佣每月工资是两到三元。因此鲁迅的收入是普通市民的数十甚至上百倍。

在这期间,鲁迅不断发表小说,还兼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教师。

1925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开展的以驱逐校长杨荫榆为中心的斗争风潮,随着“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进一步升级,鲁迅因支持学生的斗争被教育总长章士钊免除佥事职务。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杨荫榆,不是别人,是杨绛的姑妈。

随着鲁迅作品的畅销,加之声名鹊起,再加之被章士钊免职,在好友林语堂的引荐下,鲁迅去了厦门大学。

1928年1月18日,鲁迅去中山大学就职,当年4月,鲁迅就提出辞职申请,到这年6月6日,中山大学才批准鲁迅离校。

直到这年9月27日,鲁迅从广州离开奔赴上海。

那么,鲁迅为何短短几个月又从中山大学辞职?

主要原因是广州发生了“四一五”大屠杀后,鲁迅同国民党在政治上产生分歧,兼以再一次陷入人事纷争,遂于1927年4月离开中山大学,前往上海。

那么,鲁迅真的如《联合报》署名为一知所描述的那样,不愿办公,也不愿上课吗?

话说,1927年2月10日,鲁迅先生被任命为文学系主任兼学校教务主任。

笔者查阅文献,发现鲁迅除了繁重的教学行政管理工作外,还担任几门课的教学工作,所开课程如下:

文史课选修科目:文艺论,3小时,选修学生204人;中国文学史上古至隋,3小时,学生50人;中国小说史,3小时,学生79人。

文学系中国文学组必修科目:中国字体变迁史(暂缓开),3小时。

英国文学组必修科目:文艺论,3小时。

为避免过度的纷扰,3月29日鲁迅搬出大钟楼,迁居到东堤白云路白云楼26号2楼。

此外,在广州这8个月时间,鲁迅还编订了《朝花夕拾》、《野草》两本名作,写下了杂文43篇、译文10篇、书信180封,校录《唐宋传奇集》上下两册。

当然,鲁迅除了工作,还吃遍了西关的茶楼。鲁迅写道:一到广州,我觉得比我从来的厦门丰富得多的,是电影,而且大半是“国片”,有古装的,有时装的……听说,国产影片之所以多,是因为华侨欢迎,能够获利……在广州似乎也受欢迎,日夜四场,我常见看客坐得满满。

参考资料:

1.《国立中山大学开学纪念册》,国立中山大学出版部

2.《鲁迅在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编

3.《六十年风云记实》,徐彬如

4.《鲁迅传》,林志浩

5.《鲁迅画传》,上海鲁迅纪念馆漻君奇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