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有人说,哈姆雷特是勇敢无畏的,也有人说,他是敏感而犹豫的。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每个人都会对作品有不同的理解,每个人对待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

众说纷纭,无固定论。

又犹如一座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不同角度、不同距离看,又是不一样的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白茶身上,有人说它淡,也有人说它浓。

朋友来家里喝茶时,听她们谈起了心中的一个疑惑:为什么越贵的白茶越淡,越便宜的反而浓呢?

先是没有说话,为每个人都倒上了一杯2018的白毫银针。

等他们喝过之后再问,“你们觉得是浓还是淡?”

“还是淡,难道这是好茶的特性?喝不出茶味?”

自顾自的端起一杯茶汤,送到嘴边轻轻啜茶,浅浅的说了一句,“这茶,不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为什么有人认为“越贵的茶滋味淡”?

许多茶友都会踏入一个误区:茶汤颜色淡、苦涩味淡,便代表茶味不明显,便是滋味淡。

而这正说明了,你还没喝懂白茶。

白茶在六大茶类中,工艺是最简朴的,以萎凋和烘干为主,不炒不揉不杀青,属于微发酵茶。

正因为如此简单的制作工艺,保留下了茶叶的原汁原味,以及大量的内含物质。

白茶的最大特色之一,便是滋味鲜爽。

清鲜、鲜爽、爽口,来源于白茶内大量的茶氨酸物质,茶汤中弥漫着春风一般的清爽和干净。

但白茶最难喝懂的,也是这个鲜字。

尤其是品质好的白茶,内质物饱满充沛,鲜爽十足,便有人误将“鲜”认为是“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上,浓非厚,淡非薄。

那一杯2018的白毫银针,陈化了两年有余,散发着成熟的稻谷香,汤水饱满、醇厚、稠滑,入口清甜,浆感十足。

在村姑陈眼里,这杯茶绝对不淡,反而还很有厚度。

而有些人认为的浓,其实是一杯苦涩味重的茶汤。

它可能并没有层次丰富的香气,也没有饱满劲道的汤感,只需要很苦涩,能给味蕾留下重重一击便可。

“越贵的茶越淡,越便宜的茶越浓”,这句话本身就存在问题。

品质好的白茶,绝非一个“淡”字就能草率的形容。

鲜爽、淳和、醇厚、馥郁……这些,才是属于好白茶的代名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

为什么有的人会认为白茶“越便宜越浓”?

关于“浓”字,有很多不同的解释。

可以是“浓厚”、“浓醇”,也可以是“浓烈”,“浓重”。

而在便宜的白茶身上所用到的“浓”,是一个贬义词。

带有刺激性,持久性的滋味,苦涩味浓烈,才是对“越便宜越浓”的正确解答。

便宜的白茶,可想而知它的产区、工艺、储存成本低,品质也一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茶叶的内含物质单薄,该多的物质少,而该少的物质反倒多。

就比如能为茶汤带来鲜爽滋味的茶氨酸,在劣质茶当中的含量少之又少。

反而是茶多酚和咖啡碱的含量高,使茶汤又苦又涩,滋味浓烈。

劣质茶给味蕾和口腔留下了强烈的苦涩味,而真正的好茶,应该是踏雪无痕,雁过留声的。

一杯优质的白茶,由丰富的茶氨酸以及适量的茶多酚和咖啡碱组成,鲜爽有加,不苦不涩,回甘清甜,层次丰富。

由此可见,“滋味浓”并不是对白茶的一种褒奖,而是一个贬义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

茶汤的“浓”和“淡”与什么有关?

好茶与劣质茶最大的区别便是,前者清鲜爽口,后者苦涩浓烈。

但除了品质上的不同,即使是一款优质茶,也会因为冲泡手法的不同,出现浓淡不一的现象。

比如,出汤时间不同。

冲泡白茶,一直提倡用快出水。

从注水到出汤的一整个过程,时间最好是控制在7-8秒左右,能够保证茶汤的滋味鲜爽而不苦涩。

好茶的内含物质丰富,沸水注入的一瞬间,即开始进行内含物质的释放。

在短时间内,内质犹如洪水猛兽般一冲而出,所以控制好出汤时间,才是最关键的。

若是超过了限定时间,便形成了坐杯闷泡,物质过量释放,便会导致茶汤过浓,苦涩味重。

所以,茶汤太浓,有可能是因为出汤时间太慢而导致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比如,投茶量的不同。

白茶的标准投茶量应该是,5克的干茶,搭配100-110毫升左右的盖碗。

适合的茶水比例,方能泡出一杯绝世好茶。

但对于某些率性而为的茶友来说,控制好投茶量是“多此一举”的行为。

用手随意的抓一把,是多是少全凭手感和运气,假若今天的投茶量接近标准,滋味便浓淡适宜。

一不小心抓多了,茶汤浓,抓少了,茶汤淡。

究竟是浓还是淡,全都掌握在自己“手”里了。

这部分对于泡茶技巧一点也不讲究的茶友,无论白茶的品质是高还是低,都无法品味出其中的真谛。

评价一杯茶汤太浓或是太淡之前,还是先改改自己随心所欲的泡茶法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

最后,还有些“太浓”或“太淡”,源自于个人口味。

福州人对于海鲜的烹饪方法,通常都是白灼。

用煮滚的水或汤,将生的食物烫熟便可,力求完全展现海鲜的鲜美、爽滑。

有北方的朋友来我们大福建旅游,作为沿海城市的特色,必然是要吃海鲜的。

但大多数人都反应,这样的做法吃起来太清淡了,他们更喜辣,或是油炸。

我们自己认为的鲜美,在其他人眼里未必如此。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众口难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是因为每个人的饮食习惯不同,味蕾对于口感的感知也不同,你觉得浓郁的,别人却觉得清淡。

而对于一些以往是喝普洱茶、岩茶等的茶友,便可能无法体验到白茶的鲜爽。

苦与涩,是普洱茶独特的韵味。

若是从普洱茶转换到喝白茶,白茶清香、淳和的汤水可能无法为味蕾激起浪花。

岩茶,也因为工艺的不同,着重在花香岩骨,韵味十足,与白茶的滋味大不相同。

六大茶类中,每种茶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对于这部分茶友来说,先是应该抛弃以往对于其它品类茶的固有印象。

慢慢接受白茶,融入白茶,最后喝懂白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

竹染菁华淡浮生,墨染琉璃君不离。

淡泊名利之人,在山谷中度过自己平淡的岁月,春夏秋冬,亦是如此。

但把“淡”这个字放在白茶身上,似有不妥。

白茶的淡,说的是它的鲜爽、清鲜,而非淡薄如水。

淡非薄,浓非厚。

清新爽口的同时,茶汤醇厚、稠滑有浆感,此淡非彼淡。

浓烈的茶也并非有厚度,只是在嘴里留下了沉重一击,算不上是好的喝茶体验。

真正的好白茶,还应该是如同落叶无声般,低调有内涵的。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