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Sarah Lawrence

三个 Tinder 男

你好,30 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T 先生|31 岁|距离 1520 km

—— 大家在线上互相拆穿

T 先生说,只要匿名,他什么都愿意说,因为 open-minded。

他在美国读的本科、研究生,毕业后回了北京进入互联网行业。最近可以居家办公,他就回了成都老家。中西南北地跑,很符合他的浪子心。最近,他又动了去国外工作的心,新加坡、日本、爱尔兰都行。

“北京是一个特不适合 relationship 的地方。我身边在北京结了婚的,没有一对是幸福的。家住北五环,公司在海淀,每天通勤就要花去俩小时。生活质量太差了。”

所以,他在约会软件上就没有过「长久亲密关系」这个念头。

读研究生的时候,他第一次使用约会软件,就是简单地想要认识女生。但亚裔男在美国像另一个「物种」,就算这个人各方面条件都很优秀,在线上 App 被划到的概率还是很低。

这是一种文化基因带来的倾向性,是无法说清道明的。所谓个人择偶标准,都会建立在这之上。

“我认真想过交往标准,首先,她不能是很’中国’的中国女孩,要 open 一点。其次,我不会太去刷 26-35 岁之间的女生,她们普遍在结婚上的目的性比较强,吃个饭就想谈恋爱,这种事情我会抵触。”

中间状态是他最能接受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暧昧」。 这种人设现在常被人说成是「海王」

从高中开始,T 先生交往过 8 个女朋友,多半是同学关系。而从使用约会软件开始,没有一个女朋友来自线上, 即便他已经线下约会过 100 多个异性了 。

“Dating App 和日常生活不同,发现对方的一个小缺点,就会 pass 掉对方作为伴侣的可能性。因为你有太多 option 了,也许去约会的路上,都在刷其他人。另外来说,约会软件上的人多少都会有一些缺点,不然我们不会把自己像橱窗商品一样,摆个照片放那儿的。”

这像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 到底是不期待恋爱,才会在约会软件上保持暧昧,还是在约会软件上察觉没有真爱,才不期待恋爱。T 先生哈哈哈了几声,说起了自己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去年,他在 Tinder 上认识了个女生,常青藤毕业、工作能力强、漂亮。见第一面的时候,他前 10 分钟保持脸红,所有的开场白套路都用不上。但聊下去发现,女生想找的是阳光正面,且事业有成的男士。

“我们聊到了金钱观,我说在北京一个家庭挣大概 150 万,一年就差不多了。她问了我一句,税前还是税后。我说,税后。她接着说,这样要在北京买房还是挺辛苦的。就这么一句话,我基本上就被 pass 了。但当天晚上,我就把所有约会 App 删掉了,可能也是做给她看的。”

T 先生在这一段故事聊了很多,以此总结了他的「海王哲学」:男生会在觉得配不上对方的时候,最想谈恋爱。

毕业刚回北京的时候,他第一次约见了 Tinder 上认识的女孩。因为没经验,就拉上了男性朋友一起。三个人在悠唐吃了餐饭、看了电影。没过多久,这个女孩就和别人结婚了。

“把人归类是最容易的一件事情,尤其当你一天要刷 100 个 profile 的时候。那个人鼻子上长了痘,那个人特别矮,那个人好渣。大家会通过这些稍微记住一个陌生人。”

而在这种表象标签之下,各有目的性。恋爱、结婚,是他在约会软件上最常见的「女性目的」。而和他差不多的男性,目的无非就是社交、暧昧、约炮。

T 先生和北京一些很爱使用 tinder 的同龄人,成立了一个小组,tinderChinadream,大家会爬山、吃饭,会针对线上约会等行为展开讨论,也会聊些有的没的。但有一个规则,组内的人不能发生性行为。

一个有意思的发现:直男之间几乎不会聊对方在线上 App 的经历,但女生之间很爱分享,那个男的怎么样,那个男的之前和她聊过什么。

两性的不同处理方式,在一个虚拟的 App 上集中呈现,这是件好玩的事。但如果除了二元论之外能更多元化,会更精彩吧。T 先生这么想。

J 先生|30 岁|距离 17 km

—— 真爱这种东西真的太哲学了

“30 岁不是一个坎,也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毕竟现在人的寿命越来越长,不像过去,一到 30 岁就相当于半入土了。它并不是下半辈子的分界线。”

说这话的 J 先生,是个闲不住的狮子座。他在 Tinder 上的标签是:喝酒、徒步、阅读、运动、旅行,其他个人信息也都是英文。

他在中国出生,11 岁之后和家人搬到了巴塞罗那。3 年前因为工作关系,开始往来国内。现在已经在北京待一年半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年初,他在中国隔离完后,回到了巴塞罗那。为了不和家人交叉传染,他在一间空房子里自主隔离,两周之后西班牙整体开始封锁隔离。一直到 5 月底之前,他基本没出过门。

“我这种喜欢户外的人,那段时间真的 make me crazy。就每天在家看书,几个月看了十几本书,运动就靠家里的哑铃。等形势好转一些,我就报复性地开车去周边镇上爬山去了。”

夏天出生的人,好像有种被设定好的热情。

J 先生今年的 30 岁生日,在巴塞罗那陪着家人,去不了海滩,无法和朋友吃饭,夜店也一直关闭。而他本身计划要去智利的复活节岛,世界上最与世隔绝的岛屿之一。结果, 世界上的人却被无差别地被隔绝 。

在这种大局面下,社交 App 直接成为了受益者。根据 dating.com 的数据,全球在线约会在 3 月初增长了 82%。社交软件 Bumble 消息发送数量增加了 26%,Tinder 的用户使用时间增加了 30%,而精英约会的软件 Inner Circle 的消息增长了 116%。

在很多留洋的年轻人圈子里,有种说法:回国用 Tinder,海外用探探。

“我用 Tinder 有 6、7 年了吧,bumble 也有用过。而在这些社交 App 之前就是那些比较有年代感的 Messenger 、MSN,还有像类似 fotolog 这样的功能,大家就发照片认识附近的人,和现在的社交 App 很像。”

他在上海工作的时候还用过探探,但在这个算是国内用户量顶流的社交 App 上,基本没什么人配对他。想想原因,可能因为介绍全都是英文所致。

他在西班牙刚开始工作不久,第一次约见了在 Tinder 上的网友。两人约在咖啡馆,这样可控制时间,喜欢可以约晚饭,不感兴趣可以喝完就走,比较体面。对方是室内设计师,J 开始聊得还挺多,但基本和自己的工作没什么关系,就少有联系了,对方也很快去了德国。

这就是 J 常常提到的「Net Working」,一种商务社交,维系得好能成为朋友。而除此之外,就只剩约炮了。

是的,他不在线上谈恋爱。

“我觉得男性思维模式,还是比较简单一些,基本没别的目的性。我倾向于选择有国外背景的,思想比较开放的,没有什么恋爱诉求的。毕竟在陌生城市使用这些软件,要么就是认识能帮助自己的人,要么就是约炮。”

J 先生现在的作息规律,上班下班、运动看书,如果有约就把看书的时间往后推推。周末时间还会去北京的一些拉丁系舞会,跳 Bachata、Salsa。日常不能去大海,就去秦皇岛转转。

“这几年可能在外面漂的时间长了,就会羡慕我的一些大学朋友,他们都挺按部就班地在工作。人就是贱嘛,总想要自己没有的。”

他从中学开始,有过 9 段恋爱,没有一段是发生在线上的。就算初恋时期,也会趁父母不在家,邀对方过来卿卿我我。

以恋爱为目的的线上交友,是他眼中的「耍流氓」。

从 2012 年 Tinder 在应用市场推出开始,它迅速经历了标签交友到约炮软件的转变。甚至它在维基百科上的定位都是,「它常用于约会和一夜情」。

在他的 Tinder 使用手册里,是有一些套路的。比如,几个人一起出席或约喝咖啡,普遍就是正常交友或前期试探,但如果是晚餐,约炮信号就比较强了。

“什么是谈恋爱,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爱?这些东西都太哲学了。你聊到什么地步了就是什么地步,一拍即合、一拍即散,没什么性别上的区分。对某些女孩子来说,也会聊不下去就拉黑的。”

A 先生|30 岁|距离 1134 km

—— 都是人的问题,和 App 无关

30 岁生日那天,A 先生在找房,一天下来看了 10 套。他刚从北京去到另一个城市,准备创业。

这不是刻意创造的仪式感,仅仅是个巧合。一直以来,生日对他就是个冰冷的数字。至于大家所谓的「三十而立」,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而立之年,不一定在 30 岁。

至少在今年,他共存着安定和随心两种心态。

“一方面会很想结婚安定下来,但又难免寂寞。这两种心态是在 battle 的。也许在很随意的交往中,遇到一个姑娘,又会很想安稳下来。这太看缘分了。”

A 先生的初恋发生在高中,非常地「少年不识愁滋味」。大家都在谈恋爱,但说出的肉麻诺言代表了什么,并不清楚。等长大了明白其中一些含义后,心态又变了。比如在他看来,性和爱,就是两件事。谈过几场源于线下的恋爱,也有来自线上的短期女友,约炮也不是没发生过。

而这种心态几乎成了某种时代心理特征,也就造就了约会软件的出现。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发布过一篇关于在线约会的报告:有 30% 的美国成年人在使用约会软件或约会网站,这比 2013 年的 11% 有所增加。但只有 12% 的美国成年人表示,他们通过在线约会找到了长期恋爱关系。

找不到真爱,一直是大家对约会软件的集中「控诉」。

A 先生最早在美国使用的 Tinder,当时简单抱着拓展交际圈的目的,开场白都非常稚嫩:你好,我叫 XXX,然后再等待对方回音,有话接话。回了国内后,有了一定线上交友的经验,开场白倒换成了非常简单的「hey」。

而这些一定要区分线上线下,在他看来意义并不大,基本是同一套逻辑。在夜店、酒会或者某个街口,搭讪一个女生,和线上右滑没什么差别。总之,人肯定在当下是被对方某个点所吸引了。

“其实 App 只是个工具,不是它有什么问题,还是要看人。也许你换到一个新城市,想认识新朋友,会使用 App。也许你晚上觉得空虚了,想找个人陪,也会用它。”

毕竟亲密关系、真爱都是人和人之间的事,大家并不是在和 App 谈恋爱。

A 先生整个聊天过程都很克制,喜欢把事物剖开两面来看,最终认定多元性的存在。比如亲密关系,约炮可能是真心喜欢,谈恋爱也可能彼此并不感兴趣。如果恰好在某一个时间,遇到了一个心态差不多的人,就可以走进亲密关系。

就像短剧「情迷意乱」里说的,「everyone fucks everyone eventually」。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最小生活单元已经从过去的家族变成了个体,每个人都越发表现出不再依靠其他人。随着这种社会关系的变化,亲密关系肯定会随之改变。可以单方面把锅丢给互联网,但那也只是表象。

“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在任何社会关系里,都还是需要情感上的交流,所以亲密关系不可能消失。就算再过一个 30 年。不管它什么形式,我还是相信它会是美好的。”

文_张忌安|图_网络

感谢所有受访者

在评论区

说说你最常用的线上社交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