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礼这个词最早出自《周礼》:“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我们知道孔子生前主张克己复礼,这礼指的就是周朝的礼,周朝上到天子下到庶民,从喜事到丧事都有严格的礼仪流程,这样的礼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历史,为亲人举行葬礼,每逢清明祭奠都是传统丧葬文化的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时候的丧葬文化其实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儒家重视礼,自然也重视人的身后事,讲究居丧尽孝,葬礼大办,父母死了子女必须守孝三年,不能婚嫁,不能喝酒听音乐,更不能穿好衣服,最好连睡觉都是在坟墓旁搭个草庐。墨家不赞同,认为葬礼一昧大办纯粹是浪费,守孝三年更是浪费劳动生产力。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对丧葬的重视就成了所有人的行为准则,尤其两汉时期选拔官吏的一个原则就是“举孝廉”,一个人要表现出孝才能做官,于是有了许多为父母守孝而自虐直到瘦得脱了形的人,现代人难以理解,但古人会将他们作为正面案例积极宣传。

在古代,殡葬制度不仅讲究入土为安,还讲究要葬在原籍,葬在故乡的土地上,这是一种古老的仪式感,传承至今。其实相比古代还用人殉葬、用大量珠宝财物陪葬地下的做法,现代的殡葬制度已经文明了很多,只不过从土葬改为火葬,还是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

其实土葬改为火葬一点也不奇怪,古代生产力不如现在,人口更没有现在多,土地主要是用来种粮食而不是用来建房子,而现代工业化后,土地的商业价值越来越高,土地资源越来越珍贵,人口数量更是飞速增长,墓地的价格自然水涨船高,在城市里想大规模土葬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除了一些农村地区依然流行土葬外,大多数地区已经更流行火葬,当然,即使农村也不乏遗体火化后再举行仪式土葬的事,整体来说火葬已经是一种比较深入人心的方式了,但也有一位名叫吴飞的北大哲学系教授对火葬方式提出意见,他认为,现在的火葬殡葬制度看起来很方便,但其实也有不合理——

一来,火葬其实等同于集中处理遗体,把遗体挨个火化掉,这种方式和处理垃圾是一模一样的,想的不是如何尊重死者,而是尽快让他们的遗体从世界上消失省得占地方,这和传统文化讲究的“慎终追远(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完全背道而驰。

二来,现在的葬礼仪式也大大简化,人们念念悼词、三鞠躬、绕遗体后就算是完成了葬礼仪式,对比过去还要居丧守灵,尽哀尽孝,这个过程其实显得特别敷衍,勉强算是走了个过场就完了,感受不到生命离去带给人的哀痛感,文明的同时也少了许多人情味儿。

所以总的来说,吴飞教授认为古代的殡葬制度虽然有不少糟粕,但至少体现了古人“事死如事生”,体现了对生命对祖先魂灵的敬畏之情,现在的火葬方式更像给商业社会让步,大大丧失了传统的味道,“过犹不及”。

其实在笔者看来,从土葬改为火葬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受过教育的人越多,不拘泥于传统的人自然也越多,古人讲究遗体不能残缺,而现代人愿意在死后捐献器官造福生者,这也是进步的体现,当然,在对商业利益的追逐中也不乏把殡葬搞得变味的一些人,甚至偷偷摘取死者遗体部位的不法分子,这些同样值得思考,对于吴飞教授的观点,你认为有道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