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在泰山封禅的帝王一共有六位,分别是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而武则天作为一代女皇,处在唐高宗和唐玄宗之间,之所以到嵩山封禅,必然是诸多原因交织在一起所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魏晋开始,就有很多人主张封禅嵩山,为武则天的封禅提供了理论支撑。在晋人袁准所写的《正论》中,就提到了封禅嵩山的言论。到武则天时期,很多大臣杜撰史实,为武则天封禅嵩山制造舆论,创造各种依据。在崔融撰写的《为朝集使于思言等请封中岳表》中就极力鼓吹武则天封禅嵩山,似乎封禅嵩山乃天意不可违,武则天只得顺从天意,封禅嵩山。

嵩山的地理位置靠近洛阳,更合适于武则天封禅。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以及运河的开凿,洛阳的地位日益凸显。而在唐高宗时期,他七幸洛阳。高宗死后,武则天又在洛阳执政二十二年更以洛阳为神都,地位超越长安。而武则天建立武周时,政局并不稳定。徐敬业就以匡复唐室为名于扬州举兵,虢州人杨初成也打出了反武旗帜。朝廷之中,裴炎、刘祎之等人也不满武则天继续把持朝政,君臣关系极为紧张。在此种情况下,武则天也不敢远离洛阳到泰山封禅,为了便于控制时局,于是选择嵩山封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