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家

冯 至

■ 著名 诗人、德语文学专家、翻译家

■ 被 鲁迅称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冯至(1905—1993),河北涿州人。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早年曾创办浅草社。1930年赴德国留学获博士学位,1935年回国,历任上海同济大学、昆明西南联大及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1927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十四行诗集》《北游及其他》等;主要译著有《哈尔茨山游记》《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海涅诗选》《布莱斯特选集》等。

编者按

冯至先生是“学贯中西”的一代大师。他既有扎实的国学功底,又有深厚的西学造诣,一生著述广博,兼有多重身份。作为诗人,他被鲁迅先生称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十四行集》把新诗从浪漫主义经过象征主义推进到中国式的现代主义,成为中国十四行诗的代表作和里程碑。作为学者,他对杜甫的研究卓有成就,一生致力于外国文学的教学、研究和推广,为我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日耳曼学者。作为翻译家,他从事翻译工作近 60 年,堪称中国德语文学翻译与研究的先行者和奠基人。

日前,世纪文景推出四卷本《冯至译文全集》。这套书是冯先生译文首次以全集形式出版,其中包含数种目前市面上已绝版的译作,不少见证冯先生学术生涯的珍贵图片更是首次在出版物中亮相,具有较高收藏价值。

预售·钤冯至印《冯至译文全集》

(函套精装 4 册全,一版一印)

预计10月底发货

冯至先生译文全集首次出版,数种译作绝版重现,一套遍览德语经典作品

珍贵图片首次结集,具有极高收藏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钤冯至先生生前用印

诗人译诗的典范

20世纪20年代,就读于北京大学德文系的冯至加入“浅草社”“沉钟社”,他一面创作一面译诗,迅速在新诗诗坛上暂露头角。与许多浪漫的诗人不同,冯至的诗作在很早时候就显示出沉思的特性,也获得了诸多赞誉,但他敏感意识到了抒情中心主义的缺陷。1930年冯至前往徳国留学,开始研读存在主义哲学和德国文学,并向里尔克和歌德学习,思考如何寻找更加深刻而隽永的表达方式。

冯至关注的诗人多具有浓厚的哲学意味和鲜明的现代特征。全集卷一收录了冯至翻译的歌德、荷尔德林、海涅、尼采、格奥尔格、里尔克、布莱希特等诗人的作品。其中,歌德是魏玛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本卷收入了他最知名的部分诗作,如《普罗米修士》《玛利浴场哀歌》等以及冯至研究歌德的代表性作品《浅释歌德诗十三首》。20世纪40年代,冯至曾译出《浮士德》选段《哀弗立昂》,但此后多种冯至译诗集未见收录,编者通过查阅民国期刊予以补录。海涅是19世纪最重要的德国诗人之一,本卷收入了冯至50年代出版的《海涅诗选》、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和《集外诗八首》。除大师之作外,本卷还收录了少许民歌,这些作品精巧灵动,富有独特的意趣。

里尔克是20世纪最重要的抒情诗人之一,也是诗作被阅读得最多的诗人

冯至以诗人之笔译诗,对节奏、韵律、情绪、氛围的掌控都恰到好处,堪称典范。德国波恩大学原汉学系主任陶德文(Rolf Trauzettel)说:“在冯至那里,质朴和充满艺术性的译文显示出了创造性,他把一切都转化为旋律和节奏,从其中勃兴出一种不可比拟的情绪。”

冯至的译诗不仅与其创作相辅相成,也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以里尔克为例,30年代初,冯至最早向中国读者介绍了这位世界级的现代诗人,从此,冯至的译文代代相传,至今仍为广大读者所喜爱。诗人王家新说:“我们这一代人与里尔克的相遇是通过冯至先生,是与‘冯至的里尔克’相遇。冯至的里尔克也可以说是两个诗歌灵魂的融合。从冯至翻译的里尔克那里,我们真正体会到何谓‘诗歌精神’。”

德语经典文学全景呈现

在诗歌之外,冯至译文还囊括书信、小说、年谱、散文等多种体裁,种类丰富完整。冯至目光如炬,其选取的均为德语文学、哲学领域的经典之作,并以亲切自然的口吻适应原作深刻而质朴的思想。阅读这些作品,读者能在如沐春风的感受中一窥德语经典文学的样貌。

全集卷二收录《审美教育书简》和《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前者是1793—1794年间席勒写给丹麦奥古斯滕堡公爵的27封信。在法国大革命背景下,席勒以康德的原则为依据,深刻分析了审美中的诸多论题,认为要改革国家,获得政治自由,必须首先改善时代的性格,恢复人的天性的完整性。政治问题的解决必须假道美学问题,人们只有通过美才能走向自由。后者是里尔克在三十岁左右时写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书简。他在信中谈及青年人内心面临的诸多疑惑和愁苦:诗和艺术、两性的爱、严肃和冷嘲、悲哀和怀疑、生活和职业的艰难,揭示了审美、信仰、寂寞、爱、悲哀等论题的深奥本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歌德,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世界文学领域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

卷三为歌德长篇小说《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维廉麦斯特是个满怀理想、充满朝气的热血青年,他出身于市民阶层之家,但不满于市民阶层的平庸和唯利是图,寄希望于通过戏剧艺术和美育来改造社会,并与伶人马利亚娜相恋。在与马利亚娜遭遇误会后,维廉四处漂泊,遇见形形色色的人物。维廉最初寻求戏剧艺术,而最终得到了人生艺术,成为不断追求人性完善和崇高社会理想的探求者。《维廉·麦斯特》是德国“修养小说”最光辉的代表,展现出个人在内心求索与外界遭遇之间所演化而出的壮阔历程。

卷四收录冯至翻译的《歌德年谱》《哈尔茨山游记》《远方的歌声》及集外译文。《歌德年谱》为德国俾德曼编,冯至译注,详细考证了伟大诗人歌德的生平、经历和创作历程,展现了一代文豪生活与创作的互动关系。《哈尔茨山游记》是海涅早期散文代表作。《远方的歌声》描写了捷克小山村中的村民通过一台收音机了解到西班牙内战的情况、支持西班牙进行反法西斯斗争的故事。集外译文收入冯至发表过,但生前未收入其各类选集的译文,包括短篇小说、凡·高书信、克尔凯郭尔随感等。

珍贵版本典藏首选

本书完整收录冯至先生中文译著,其中,《审美教育书简》《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等重磅译作及卷四大部分内容在市面上均已绝版多年,《哀弗立昂》(《浮士德》选段)、《智利的地震》等作品系首次从民国期刊补录。冯先生之女冯姚平女士专门为本书整理修订了《冯至译介年表》。冯至一生努力继承和推进新文化先驱们开展的介绍西方文学精华、促进新文学发展的工作,同时自己吸收“外来的养分”,用以丰富提高自己的创作,其创作、译作与学术研究互相交融,密不可分。此外,本书还收录冯至先生译作手稿、历史图片等珍贵图像资料,其中许多照片是首次以出版物形式面世,对研究和喜爱冯至作品的读者而言,本书具有重要的史料意义和收藏价值。

冯先生不仅治学成果丰硕,人格更令人肃然起敬。他曾担任院系调整后的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的首任系主任、中国科学院(1977年起分出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批、也是唯一的一批学部委员之一和外国文学研究所的首任所长,但他从不自夸,永远保持谦逊谨慎的作风。季羡林先生撰文说他“淳朴,诚恳,不会说谎,不会虚伪,不会吹牛,不会拍马,待人以诚,同他相处,使人如坐春风中”。他以极其严谨的态度对待翻译,每一个用字都仔细斟酌,在几十年的时光里对一部译作不断打磨,直到做出最满意的版本。本书装帧选取蓝色为主色调,采用复古设计风格,封面选用手感柔和的触感膜,色泽典雅,不晕手印,意蕴深远,着力在视觉感受中呈现冯先生深邃、质朴、谦逊的人格光辉。

在外国文学研究界,冯先生是公认的一面大旗。但他却说:“在德国文学丰饶的领域里,我常常把我比作是一个‘导游者’,我把‘游人们’领进这个区域,在这区域里能有更多发现、更深入了解的,往往不是‘导游者’,而是真诚的‘游人’。”期待更多读者能在这套《冯至译文全集》中感受文学、哲学和先行者人格的永恒魅力。

预售·钤冯至印《冯至译文全集》

(函套精装 4 册全,一版一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