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网恋“见光死”齐名的,就是亲属“旅游杀”。什么是“旅游杀”?简单说,就是“千万不要和亲戚一起去旅游,亲人变仇人”。亲人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只是因为一场旅游,就能变成“仇人”吗?

事实确实如此!

命中率高达90%以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这是由于生活和消费习惯不同、文化认知水平不一、性格差异4大原因造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生活是一团麻

“生活是一团麻,总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谁都不可能生活在真空里, 所有人都无法离开柴米油盐,更要接受酸甜苦辣的洗礼,也会留下与生活纠缠不清的关联和烙印,影响生活方式。

比如,有的人喜欢早睡早起,有的喜欢晚睡晚起;有的喜欢早上起来洗澡,有的人喜欢晚上洗澡;有的人喜欢吃米饭,有的人喜欢吃馒头,甚至差别到有人喜欢吃硬米饭,有人喜欢吃软点儿的,有人吃馒头喜欢用手撕着吃,有人喜欢大口用嘴嚼……

这些细节小事平时不显眼,也不会妨碍到谁。朝夕相处的一家人还好,经过长年累月的磨合与适应会习以为常。无所谓哪种生活习惯好,哪种不好之分。

不过,再长的旅途也只是短暂的一路同行。因此,这些生活习惯的差异,在旅游相处中会变成一团麻线,大度和宽容一些的亲戚会选择隐忍,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宰相肚里能撑船”,万一遇到生活习惯完全相反的亲戚,矛盾和冲突在所难免。

无论最终是选择隐忍,还是选择爆发,一次旅游下来,心里都或多或少地产生许多“解不开的小疙瘩”。毫无疑问,终有一天“小疙瘩”会越结越大再也解脱不开。亲人自然变成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果真是“烟酒不分家”吗

在生活中,尤其是北方城市里,会经常看到这样一幕:初次相见的人,为尽快缩短距离,其中一方会递上一支烟卷,笑呵呵地说:“来,抽一根。”

这招在很多场合下都管用。一根烟就能使陌生的两个人快速相识、找到共同话题,潜在的心理暗示就是5个字——烟酒不分家;潜台词也很明确:既然烟酒上已经不分彼此,还不赶紧掏点儿心窝子话?

旅游中亲戚之间能做到“烟酒不分家”吗?答案是:不能。如果非要做呢?结果是:表面若无其事,心里已“反”了无数次“脸”。

为什么呢?

因为亲戚之间工作不同、收入不同,有的家底厚实,有的稍薄一些。表现在旅游中,有人觉得4位数的花销刚起步,有人会觉得3位数刚刚好……如果哪个亲戚富裕些,率先出手承担了另一个的花销,这就更麻烦了。

如果不回一下吧,这份情就欠下了。如果回以同样的花销吧,又实在有些心疼。当然,自己花自己的就一切好说了,且慢!也未必。因为还有一个存在于社会中的普遍现象——攀比!你能花费得起,我花费不起,显得多没面子。比来比去,两方亲戚在心里都结下梁子,早晚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爆发。亲人自然变成仇人。

3、“上车睡觉,下车撒尿”

长久以来,不断有人吐槽旅游就是“上车睡觉,下车撒尿”。对于这种旅游有人乐此不疲,近年来又加了一点:拼命在旅游打卡点自拍,然后上传朋友圈。

有的人会对这种行为嗤之以鼻,赶上心直口快的就会抱怨两句,到头来惹得双方都不痛快。因为文化认知水平不一,即使逛同一个景点也会有差别,比如有人喜欢欣赏自然景观,有人喜欢在人文历史中寻找乐趣,还有人没有特别喜好,就愿意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一扫而过。

不同的文化认知,导致对一个景点的评价不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一个景点,有人爱就有人恨,有人流连忘返就有人觉得索然无味……如果恰巧赶上较真的,双方就基于各自认知争论一番,一不小心就闹个脸红脖子粗。出来玩就是图个高兴。这下倒好,直播了一场“大专辩论会”。有时候难免口不择言,或者一激动拍案而起。亲人自然变成仇人。

4、性格差异

性格不同是天生的,“出厂”时就基本设定好了。经过学生时代、职场的不断微调,大家都戴上了面具,内外不一,在现实中扮演着不同的自己。

但是,我们要正视一个事实,那就是“本性难移”,而这种本性会在旅游中时常得以发作。

在旅游人,性格内向的人喜欢默默地走、静静地看,独坐、独行,独享内心的快乐。外内的人则完全不同,一路走、一路说,一路共享自己的见闻,几乎每时每刻都不会闲下来。

形成鲜明对照的两方,一方会认为另一方无趣、无聊,另一方则会认为对方浅薄、张扬。同时,旅游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意外或突发事情,内向的人可能选择冷静旁观,外内的人往往会热闹地参与其中。

性格差异导致处理问题的角度、方法都不相同。如果最终结果是皆大欢喜还好说,如果恰巧令其中一方不满意,争论和冲突也就在所难免。

前些年有句话比较时髦: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其实,旅游何尝不是一次修行?

修行自己的视野,修行自己的内心,修行自己的认知,修行自己的性格……既然选择了与亲戚同行,最重要的就是修行自己的亲情!

让亲情在旅游中得到提升,让亲情亲上加亲,这才亲戚结伴旅游的正确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