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基础理论》、《石山医案》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在网络上,有些朋友看了我的文章后,留言对我说:

看来看去,你就是个写手而已,并无太多造化!

这话,说对了。

对岐黄之术,我不过是粗略掌握。

对济世救人,我也没有高深办法。

我不过是杏林中最粗鄙的宵小之辈。

但是,我有一颗心、一支笔。

我愿意把中医里的精髓,化作文字,源源不断展示给国人。

我愿意把蕴含民族精神的文化遗产,变作文章,原汁原味展示给大家。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确实是一个写手。

只不过,这个写手,肩负着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

这样的写手,我非当不可。

闲言少叙,我现在跟你聊聊正题。

我们来说说,人的肢体,到底为啥会阵阵发麻。

我以前说过,或外感风寒湿邪,或肌表营卫不和,或腰椎颈椎病变,都会导致肢体麻木。

今天,我在这里说,气不到的地方,就发麻。

气,在我们身体不断地周流。气所不及之处,我们就会发麻。

这对于肢体麻木,但是又找不到原因的人来说,很关键。

现在,我来说一张医案。你一看就知道了。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汪石山。这个人是明朝人,生于1463年,卒于1540年,石山居士是他的号。人家的本名,叫做汪机。它有一部书,叫做《石山医案》。我下面所讲这个故事,就源于《石山医案》。

话说有这么一次,汪石山碰上一个患者,是个妇人。啥毛病?身体发麻。

而且,她这个发麻,很严重,不是局部的,而是全身的。全身跟着麻啊。

同时呢,一旦发麻,这个人就昏迷了,啥都不知道,过了好久才能缓过来。

这个患者看了不少中医。有的,用的是小续命汤配伍。基本组成就是麻黄、桂枝、防己、防风、人参、杏仁、川芎、白芍、黄芩、甘草、附子。

有的,用的是乌药顺气散配伍,主要组成就是麻黄、陈皮、乌药、白僵蚕、川芎、枳壳、甘草、白芷、桔梗、干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有这些,你能看到,基本都是在驱散风邪。

本来嘛,你身体刷的一下就麻了,麻了以后还不省人事,这不就是风病吗?

可是,这么治的效果,不好。

无奈之下,她去求助汪石山。

汪石山这么一看啊,患者舌淡,脉细弱而缓,身体慵懒倦怠,脸色也不太好,当下就觉得,这不该是风病。

那是什么病啊?

不知不觉,汪石山思索了好久。

当时,汪石山的一条腿,搁在椅子边上。不知不觉间,汪石山的右腿,有些麻。

下意识地,汪石山换了个姿势,右腿不麻了。

就在这时候,汪石山似乎是想到了什么,忽然眼睛一亮,计上心来。

他挥笔写道:

人参、黄芪各二钱,当归身、茯苓、麦门冬各一钱,黄芩、陈皮各7分,甘草5分,煎服。这里的一钱,基本等同于现在的3克多一点。

结果,患者服用之后,很快就好转了。全身发麻、昏迷不醒的事儿,再也没发生过。

这是怎么回事呢?汪石山通过自己不经意的一个动作,领悟到什么了呢?

这就是我开篇说的话,气不到的地方,就发麻啊!

你看,我们生活中可能都有和汪石山类似的经历——屈膝时间一长,腿就麻了。怎么办?换个姿势,一会儿就好了。

为啥?因为在长期保持一个姿势的时候,我们的气在体内运行受阻。气到不了那个地方,血就无法被输送过去,于是就发麻呗。

常人尚且如此,病案中的患者亦然。

你看此女,舌淡,脉细弱而缓,脸色无华,倦怠乏力,活脱脱一副气虚之象啊。气到不了的地方,就发麻。如今她全身气虚,身体很多地方,气都到不了。于是,她就全身发麻。

气不达肢体,肢体会发麻。那么,心呢?

心藏神。气到不了心,心神失养,心就“发麻”。只不过,心发麻的表现,是令人意识不清,昏懵不已。

你看,事情完全被解读出来了。这个女患者的问题,毫无疑问就是气虚啊。而前医不断用辛散祛风之品,这就进一步伤气伤血。难怪患者的病治不好呢!

正因如此,汪石山才写出上面的配伍。简言之,就是人参、黄芪、茯苓健脾益气,当归、麦冬滋养阴血。陈皮一味,行气导滞,令补而不滞。黄芩一味,性味苦寒,制衡参芪之温燥。这是一首补气养血,以补气为主的配伍,很简洁,很周正。

事情,讲完了。

听起来,不难理解。

我们从中,能感受到什么呢?

我告诉你吧。其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上了年纪的人,肢体动不动就发麻。咱抛开关节的退行性病变、风湿病、外感寒邪、血瘀不散等常见因素外,那些找不到原因的人,应该考虑一下,自己是不是因为气不足所致。气不到的地方,就发麻啊。咱们想办法补气,令气帅血而行,达到我们肢体各处,不就不麻了吗?

文中的配伍,我觉得也比较实用。一般读者完全可以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加减借鉴。它就是一个补气养血,改善气虚肢麻的配伍,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水煎服没时间的话,直接剪碎了用沸水冲泡也行。当然,前提,一定是辨证准确、合理加减。

好了,事情就说到这儿吧。希望我的这篇文字,能给您带来一点启迪。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