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都可以算作是革命,但是他们的革命结局大相径庭,前者被残酷镇压,后者取得成功,推翻了大清统治。

为什么一样的革命,出现了两种结果?

之所以这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时机问题

当时大清虽然颓势已现,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处于回光返照状态,还有一股气尚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到了20世纪初,大清已经病入膏肓,奄奄一息,死到临头,只要有人登高一呼,大清就会魂不附体、寿终正寝。

打个比方,就像一场足球赛。虽然大清球技不行,体力也不占优势,但上半场尚能硬拼,保住球门不失;下半场筋疲力尽,动作变形,腿开始抽筋,只要有人射门,就能判其死刑。结果那么多球员,革命党运气不错,插上去临门一脚让大清出局。

太平天国起义是在19世纪50至60年代,那时候的中国人思想还比较愚昧。辛亥革命的时候,民主、共和思潮吹到亚洲,中国也更加开放,民智渐开,推翻大清统治水到渠成。

所以说太平天国起义是生不逢时,发动得有点早。

其次是洪秀全的政策方针不行

确切地说,不是大清灭了太平天国,是洪秀全自己灭了太平天国。

伟人说过"政策和方针是我们的生命",按洪秀全的政策方针,注定自己走不远。

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都有自己的政策方针,或者说口号。

洪秀全的起义首先是把儒家学说当做邪教,把孔夫子当做十恶不赦的歹人。

要知道儒教是中国国教,儒家思想是历代正统,即使是来自游牧民族的元朝和清朝政权也对孔夫子毕恭毕敬,日本侵略者到了孔庙也要绕着走。

可是洪秀全竟然敢砸烂孔夫子的偶像,显然是跟全中国士大夫为敌,也等于跟全中国知识分子为敌,站到了大家的对立面。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但是没有秀才力挺的造反,注定是要失败的。

曾国藩、李鸿章们之所以要誓死捍卫大清政权,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觉得洪秀全的所作所为不符合自己价值观,自己的平生所学忽然变得一无是处,顿时可忍孰不可忍,跟洪秀全势不两立、水火不容。

孔夫子不是不能打倒,而是要有取而代之、让大家都能接受的东西,要给学子们一个上升通道。

洪秀全取而代之的,是“拜上帝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这拜上帝教真的是基督教,虽然不会在短期内战胜儒教,至少可以赢得洋人的同情,得到列强的支持。

列强真要为自己站台,夺取全国政权也不是没有可能。

可是洪秀全的拜上帝教是个畸形儿,跟基督教不是一码事。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的时候,从在中国的传教士到国外的基督教信徒,大家都欣喜若狂,奔走相告,觉得洪秀全跟他们志同道合,太平军战士都是基督徒,是上帝的儿女。

谁知道弄半天,洪秀全竟然称自己是天兄,这让他们哭笑不得,对洪秀全彻底失望了。

他们最后终于明白,洪秀全是披着基督教外衣,打着传播福音的幌子,把宗教当作工具,为自己夺取政权服务。

洪秀全砸了孔夫子的偶像,却树立起新的偶像,这个偶像就是天兄。

因此他们觉得洪秀全的拜上帝是异端邪说。

美国驻华公使曾经打算前往南京跟太平军高层接触,但由于听了一个传教士讲了自己的见闻,便原路返回,到了上海。

清政府,朽木不可雕也,太平天国政权,属实荒唐可笑也,因此他们在大清和太平军之间选择了中立。

英国、美国、法国、俄国当时都表示了这样的立场、也表示中立。

可是后来列强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开始倾向于清政府。

失去了中国知识精英的支持,又让洋人反感,太平军里外不讨好,说来说去都是政策方针惹的祸,因此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在这一点上孙中山就做得很好,革命党开始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个口号引起大多数中国人共鸣,让他们成为革命党的拥趸。孙中山还提倡共和,赞成民主,这个主张又得到了西方国家的赞扬;因此美国和日本对孙中山的革命提供了大力支持,在海外的华侨也对革命党解囊相助。

孙中山在后来,为了团结更多的中国人,开始赞扬儒教。

1924年的《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演讲中,孙中山提出,要恢复我们民族固有的道德和智能,"恢复我一切国粹",以恢复中华民族"固有的地位"。

其实早在1917年7月21日,孙中山杂志广东省学界欢迎会上发表演说,说他的行易知难学说是继承孔、孟的思想,"中国上古圣贤遗传之学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方面"顺应世界潮流去实行民权,走政治的正轨",一方面""实中国上古圣贤遗传之学说""(孙中山:《在广东省学界欢迎会上的演说》)

孙中山是务实的、灵活的,善于变通的。为了革命成功,尽可能团结更多的人,结成统一战线,壮大自己的力量。

而洪秀全则始终是旗帜鲜明,不搞妥协,哪怕自己失去再多支持者也在所不惜,这就是两场革命、两种结果的主要原因。

“上帝已死,天王当立”,归根结底,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轰轰烈烈的“理想”运动,仅仅是一场批了宗教外衣的幻梦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