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揭晓,花落美国当代女诗人,露易丝格丽克。

村上春树再次成了陪跑。自2006年以来,村上已经陪跑了15年,令众多网友唏嘘不已。

无比心疼他的网友,纷纷就“如何安慰村上?”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村上春树真的需要安慰吗?

他曾说过:

“书的销量、得奖与否、评论的好坏,这些或许能成为成功与否的标志,却不能说是本质问题。

写出来的文字是否达到了自己设定的基准,这,才至为重要;这,才容不得狡辩。别人大概怎么都可以搪塞,自己的心灵却无法蒙混过关。”

深以为然。

正如村上春树所做的那样,他写作目的从不是获奖,因为他人生里的每个选择,都是因为喜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9年,村上春树出生在日本京都。

这里是日本第一家咖啡厅、第一支爵士乐队等现代化社会标志出现的区域。

和日本的其他地区相比,这里的人们接触西方现代文明的时间最早,受到的影响也更为深远。

成长在此处的村上,尽管酷爱看书,却无法理解传统日本文学里的思想和精神。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嬉皮士们发迹并成为世界级文化现象。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如果不叛逆,就觉得跟不上时代。

彼时,村上正处于青春期,他的叛逆来得也很猛烈。

抽烟,逃课,打麻将,戏弄女孩子,什么不能做,他就做什么。

唯一和其他人不同的是,村上酷爱西方文学。

早在12岁时,他就开始接触欧美文学,中学时在校刊上发表过相关的文章,接触了英文书籍后,甚至还翻译过自己喜欢的西方小说。

村上从小就不喜欢在学校上课,上大学后,也是如此,他痴迷摇滚和爵士乐,经常泡在学校资料室,看各种剧本和电影。

在22岁那年,他开始出去打工,然后遇到了一个女孩,交往不久,还是大学生的他,就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和女孩结婚。

如果说结婚前,年轻的村上喜欢看西方小说,不爱上课,痴迷爵士乐只是反传统的叛逆。

那么结婚后的村上,没有选择去大公司打工,而是顶着压力,奔着兴趣,举债开了一家猫咖爵士乐酒吧维持生计。

已经可以看出,村上的人生,从不会因为外界的限制和阻碍,就放弃把兴趣变成生活。

当然,把兴趣变成生活并不容易。

为了还债,村上夫妇早起晚睡、省吃俭用,家里没有电视机,没有闹钟,连取暖设施也几乎没有,寒冬的夜晚,只能搂着几只宠物猫瑟瑟发抖。

条件再糟糕,村上也坚持,和最爱的人,听着爵士乐相濡以沫。

因为他相信“尽管眼下十分困难,可日后这段经历说不定就会开花结果。”

村上29岁时,就如他所说,吃苦的经历终于开花结果——酒吧的盈利状态蒸蒸日上,不但还完了债务,而且还有能力将酒吧迁到市中心的好地段。

艰辛的日子逐渐过去,酒吧老板村上,在店里放不重样的爵士乐,偶尔和客人聊聊天,有了更多的时间看喜欢的书,无聊时逗逗猫,或者和妻子去外面散散步。

如此惬意的日子,该是让多少人心生羡慕啊。

可到了而立之年的村上,却在惬意生活里,总觉得缺少了什么。

他那么热爱看书,积累了数十年,如果可以输出的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8年的初夏,村上带着啤酒,坐在一片草地上,看一场棒球赛。

然而不知道为什么,一个和棒球毫无联系的念头,出现在了他的脑海里——我或许可以写小说的!

就像棒球手击中小球那般,被写小说这个念头击中的村上,激动无比,当即就开始准备稿纸和钢笔。

此后,在经营酒吧的空闲时间里,他都埋首稿纸中,随心奋笔疾书。

几个月后,当他看着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小说初稿,却发现毫无趣味,和自己想象中的小说相差甚远。

听着爵士乐的村上,陷入了沉思,心情不再像以前那般轻松了。

突然,他想起,自己痴迷的爵士乐,精髓在于即兴演奏,只要节奏和所表达的情感相符,旋律就足够动人。

相比所热爱的西方文学,自己的小说,似乎就是缺了那点儿节奏和韵味。

于是,为了找到自己的写作节奏,村上搬来了一台英文打字机,尝试用英文把自己的小说表达出来,然后再翻译成日文。

尽管村上的英文成绩不算差,但是非母语表达,限制了词语的丰富性,很多复杂想法,也只能通过简单语句呈现。

在村上的折腾下,他的小说精炼简洁,表达形式和传统的日本文学有天壤之别。

而这种表达方式,后来被称为“村上文体”。

作为这种文体的第一部小说《且听风吟》,顺利诞生,并得到了村上妻子的认可,于是被投给了出版社。

当时的村上,并不觉得自己要成为小说家,他只是把写小说,当做了业余兴趣爱好。

但或许因为他对待兴趣爱好太过认真,冥冥之中,他已经重新定义了日本文学的表达方式。

1979年,和妻子在外散步的村上,接到了出版社的电话,他的小说《且听风吟》获得了群像新人奖,并且入围了芥川奖!

刚出道就进入高光时刻,如果不成为小说家,实在有些暴餮天物。

就像后来村上在书中所写:“有一天陡然起意写了部小说,而那部小说一下子就摘取了新人奖……于是成了小说家。”

1980年,村上一边经营酒吧,一边写小说,同时还翻译英文作品。

第二部小说《1973年的弹子球》诞生,且再次入围芥川奖。

虽然半路出家,作为新手却接连两次入围芥川奖,这样的天赋,让村上发掘了惬意生活里所缺少的东西。

两年的写作,他越来越明确,自己想要从事的终生职业是什么。

1981年,村上关掉了盈利颇丰的小酒吧,搬去郊区,开启了专职写作生涯。

在发表了第三部小说《寻羊冒险记》,并获得了野间文艺新人奖后,村上开始进入旅居时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一边看世界,一边写作。走走停停间,陆陆续续发表了多部作品,并且大部分作品都有获奖。

尤其是1987年发表的《挪威的森林》,一举打破日本文坛的沉寂,在世界范围内都引起了“村上春树现象”。

村上进入了人生最为高光的时刻,成为了世界知名小说家。

这样的人生,听起来简直让人不要太羡慕。

把自己的兴趣变成了生活,一边看世界,一边还能名满天下。

简直是潇潇洒洒,此生足矣。

然而就像一句谚语所说:莫看江面平如镜,要看水底万丈深。

我们只知道村上一边旅游,一边写作,还能享誉全球,却不知道,村上的写作,每天都有固定的时间,有固定的写作量,不管有没有灵感,都雷打不动地完成。

这和很多人想象的,自由随性的创作简直相去甚远,这样定时定量的创作,还能称之为兴趣吗?

对于普通人而言,或许不能,但对于村上而言,这就是兴趣!

因为“全神贯注是我生命中最快乐的事情之一!”

苦行僧式的写作体验,是村上在第一部小说的创作中,摸索出来的,适合自己的写作节奏,它能让他的创作,保持全神贯注。

所以,兴趣每个人都有,但成为村上春树的人,却寥寥无几。

村上春树从29岁开始写作,到如今已有40余载,而发表的作品,几乎已经著作等身。

他并不像部分作家那样,一部作品到下一部作品间,需要间隔许多年,就算是长篇小说,他的间隔时间也没有超过3年。

很多作家到了一定年龄,会宣布封笔,或者是逐渐减少作品数量,慢慢退隐文坛。

而已经过了古稀之年的村上,依然精神矍铄,笔耕不辍,并公开表示,他要写作到90岁。

他从不担心自己灵感枯竭,江郎才尽。

因为一旦对什么产生兴趣的村上,便能多年做这件事,从不厌烦。

就像一个大水壶,要很长时间才能沸腾,之后就能一直保持温度。

他那乐在其中的苦行僧式写作节奏,不但保证了他产量稳定,而且也让他有信心,持久下去。

诺贝尔文学奖于村上春树而言,是否重要?

答案是肯定的,就像他处女作小说获奖那般,虽然不是写作的目的,但也代表了外界对他创作的认可。

如果当初《且听风吟》、《1973年的弹子球》没有获奖,村上还会继续写小说吗?

答案也是肯定的,因为他是从不会因为外界的限制和阻碍,就放弃把兴趣变成生活的村上。

至于诺贝尔文学奖,尽管重要,但得到了是锦上添花,得不到,也不会影响他的创作。

正如知乎上有个网友所言:“写文章其实也不能一味地为了获奖去写,首先是因为自己爱好,村上春树有可以写到90岁的决心,代表他的心态很好,并没有为了追求奖而做这件事。”

想要安慰诺奖陪跑者村上的吃瓜群众,还是散了吧。

. END .

【文| 紫尘静雪】

【编辑| 丹尼尔李】

【排版 | 小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