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果树,浇水施肥太多,会枝叶茂盛,但不结果。

猎人打猎前,不会让猎狗“饱餐”,只会让它吃个半饱甚至饿着。这时候的猎犬,最灵敏、最机智、最勇猛。

想提高学习效率,最好的状态,就是“有点饥饿感”“稍微冷一点”,不要那么舒服。吃饱了、喝足了,暖风习习,效率一定低。

乔布斯说“保持饥饿”,就是这个道理。

在子女教育方面,很多人恰恰相反,过度养育,让孩子失去了创造力。

01需求立马满足,孩子还需要成长吗?

因为懒,或者想让自己更懒一点儿,人类有了各种发明。

因为饿,人类有了努力前行的动力。这是原始本能。

孩子的成长,是一样的道理。你不遵循,就容易出问题。

发展或者成长,都基于欲望。比如婴儿学会翻身、爬行,并不是他自己想“我要尝试一下新动作”,而是前面有诱惑他的东西,他要一窥究竟。

如果一个孩子所有的欲望,不需要自己动手,就能立即得到满足,那么,他一定会出现某方面的发育迟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一个孩子,说话很晚,父母都语言流畅,很是不解。找到专家,发现了原因:照顾得太好了。

孩子只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想要的东西马上就能满足。他还有必要说话吗?没有,因为一切都满足了,甚至过度满足了。没有了欲望,说话自然就晚。

有句话叫“贵人语迟”,意思是说话晚的孩子,将来成为“贵人”的概率高。

是不是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说话晚的,多是“贵人”的孩子?家庭条件好,对孩子照顾太优渥,孩子无论学说话还是成长,都会变得迟缓。

道理容易理解:一个整天有人抱、有人抬的孩子,是没有必要学会走路的。

国外有个“延迟满足”理论,意思是让孩子“先完成一个任务,然后获得满足”。比如,孩子想玩手机,必须先完成作业。玩手机的“满足”要通过做作业来“延迟”一下。

很多孩子只能“即刻满足”,有了糖马上吃掉,绝不会等15分钟。

事实证明,具备“延迟满足”能力的孩子,未来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比只能“即刻满足”的孩子,要成功得多。

02创造力来自何方?

“即刻满足”虽然不好,倒也不是太大的问题。过度满足、过度养育,就没这么简单了。

最大的危害是,它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一件事——创造力是怎么来的。

创造力的核心,一个是创,开创的创;一个是造,制造的造。

开创前人没有的道路,制造存在于未来世界、现在还没有的物品,才叫创造。

跟在前人的脚步后面走,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一切按照大人规定好的路线来——这样的孩子,不可能有创造力。因为这根本就不是培养创造力的路径。

观察一下,你会发现,越“幼稚”的孩子,越有创造力;越“成熟”的孩子,越缺乏创造力。

小时候用身体孵鸡蛋的爱迪生,最终成了伟大的发明家。

创造力的源泉,是“走别人未走过的路”。把所有的路都给孩子设置好、安排好,会培养出一个合格的机器,绝不会是一个具备创造力的人才。

03为什么“过度养育”会扼杀创造力?

过度养育,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原因在于:孩子自主的探索,会有无数种可能、无数条路,而过度养育,则只让孩子走一条路。

两三岁的时候,你给孩子一只蜡笔。这只简单的蜡笔,会让孩子发散出无数种可能:

他会设计能飞的楼,会创造各种神奇的生物,会让爸爸妈妈成为天使,会让地球找到妈妈……

“可能性”越多,创造力就越强。

然而,如果在孩子用一根蜡笔就可以获得满足的时候,你给他一个高级电动玩具或者手机、电子产品,会发生什么?

会飞的楼,神奇的生物,爸妈天使,地球找妈妈……这些都将不复存在,孩子直接跨越了成长所需要的不同阶段,从“原始社会”跳到了现代社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慢慢成长过程中的所有可能性、所有路径,都消失了;他的眼中、心中,很快被最高级的事物充满。

不同路径的消失,意味着只剩下了一种可能性,意味着创造力的消失。

不同的路径,有时候意味着差错,有时候意味着走弯路;过度养育,则是“捷径”。

而现实的问题是,创造力和差错、弯路相伴相生,却与捷径互相排斥。

04创造力和差错相伴相生

没有差错,没有弯路,没有岔路,就没有创造力。在正确和前人设计好的路线上走,只需要循规蹈矩,不需要创造力。

遇到差错,走了弯路,进了岔路,你才需要去重新设计,去开创性地制定规则。

很多伟大的发明、发现,都是经历差错、走上“岔路”的结果。

比如青霉素的发现。如果不是实验室条件差,细菌培养皿不小心掉入了霉菌孢子,这个拯救无数人生命的发现,会无限延迟。

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也是科学家在其他实验中的一个“意外”发现。

“伟哥”是科学家在研究心脑血管药物的过程中,走了“岔路”,无意中发现的。

科研人员研制了一种胶水,发现粘度不够,研制失败。经营人员灵机一动,把这种胶水加以改造,于是有了后来风靡世界的“即时贴”。

创造力和差错相伴相生。固定的轨道,是不会有创造力的。

05过度养育=没有岔路+没有意外

创造力需要“意外”,需要“岔路”,但过度养育扼杀了意外,屏蔽了岔路。

小学生研究基因、研究癌症、研究茶多酚,也是一种“过度养育”。更通俗的说法,叫拔苗助长。

通过家长或老师代劳,小学生就能研究、撰写基因方面的论文——即便里面真有小学生自己的贡献,也可以毫不犹豫地认为,他走了捷径之后,各种弯路岔路、各种可能性都会被扼杀,将来会缺乏创造力。

能研究基因的,假定是硕士这个级别;从小学生到硕士生,孩子会不断碰壁、不断探寻、不断摸索,即便走了弯路,最终发现“教科书是对的”,他也因为各种碰壁、弯路而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积累,有了自己的创造冲动。

这对他创造力的保持,大有好处。

他可以否定基因的存在,可以认为癌症比感冒还好治,可以认为茶叶里没有茶多酚……这种否定或者岔路,是他创造力的源泉。

如果他固执地认为基因不存在,说不定会发现另一种和基因类似的东西。但如果小学阶段,老师直接告诉他结论,他就没有必要创造了。

家长代劳,孩子获奖;孩子还没准备好欲望,就得到了满足。好比他还没当上学习委员,家长就帮他评上高级工程师了……

很多时候,家长以为的捷径,恰恰是扼杀孩子创造力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