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美文哲学”,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最近喜欢上了人物传记,每个人都有故事,这故事或悲惨、或喜剧、或跌宕、或平坦,通过人物传,尝人生百味,品人世百事,也是不错的选择。

就像杨绛先生把读书比喻成:“串门儿”。一本书就是一段人生,是别的某个人的人生。读一本书,就如同去旁人家里做客,听听那家人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形容杨绛最多的词就是不争和甘于平淡。一首源于英国诗人兰德《生与死》中的诗句: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这是杨绛最喜欢的句子,也是她的内心写照。所谓知足者常乐,爱情和家庭都算圆满,还有何所求?这是她的处世态度和大智慧。并不是不争,而是没有什么可争的。人生对她来说,“不争”便是最好的争。

被“爱”包围的童年,“不争”的性格源于父母的熏陶

1911年7月17日,杨绛(本名:杨季康)出生在北京, 她出生的时候身材短小,小小粉粉的一截,看上去很是脆弱。因此,很受父母的疼爱。

据杨绛回忆:“在庙堂巷,父母姊妹兄弟在一起,生活非常悠闲、清净、丰富、温馨。庙堂巷的岁月,是我一生最回味无穷的日子。”父母在,兄弟姐妹在。有花,有树,有流星。还有,无穷尽的爱。

杨绛的一生受父亲影响很大,父亲杨荫杭是海归,学识渊博,且思想正派上进。他对待子女一视同仁,从不重男轻女,从不打骂,也从不娇惯、放纵,凡事讲究恰当,更少擅自替子女的人生做决定,而是会保持一个沟通的语境,给子女最大的自由。

杨荫杭对于家产的态度,至今也极具现实意义。杨荫杭清楚地讲过:“我的子女没有遗产,我只教育他们能够自立。”身外之物,无须挂念。这是父亲告诉杨绛的又一个道理。

父亲教给杨绛人生的道理,母亲则教给杨绛日常的智慧。杨绛在《回忆我的姑母》中写:“我母亲向来不尖锐,她对人事的反应总是慢悠悠的。如有谁当面损她……她不会及时反击,事后也不计较。”父母是子女最好的榜样,杨绛不争不卑不亢的性格也是在父母的熏陶下形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甘做绿叶:从“大小姐”到“老妈子”,只是角色变化而已。

杨绛与钱钟书相识在清华,钱钟书一句:“我没有订婚。”杨绛回应:“我也没有男朋友。”就这样两人便在一起了。

有些人,遇见只为擦肩而过。有些人,遇见便是一生一世。1933年夏,杨绛与钱钟书订婚。她与他,从相识到订婚,不过只有短短一年有余。或许这是一见钟情,又或许是遇见对的人。

1.支持丈夫的学业

1935年8月,钱钟书和杨绛完婚后就奔赴英国牛津留学,原本杨绛在清华的学业并未完成,但担心生活琐事耽误丈夫学业,便随同前往照料。

钱钟书虽博学多才,但手脚笨拙,不大懂得料理生活,也不大懂得照顾自己。在旁人看来,不见得好,可是杨绛却觉得他“笨拙”得可爱。不谙家务料理之道已算事小,他无方向感,不辨南北东西。穿鞋也常不分左右,鞋带也总是草草系死,筷子也总用不好。人就是这样,并非事事都能周全。有优势,也会有短板。

1937年5月19日,他们的女儿钱瑗出生,杨绛在医院坐月子期间,钱钟书一边准备毕业论文,一边要来医院看望妻女,还得独自料理日常生活。一个人的日子,钱钟书屡屡出错。每每如此,他便似孩童一般跑去跟妻子说“又做坏事了”。

弄翻墨水弄脏桌布。杨绛说,不要紧,她洗。

弄坏台灯黑灯瞎火。杨绛说,不要紧,她修。

弄烂门轴关不上门。杨绛说,不要紧,她装。

杨绛的“不要紧”三个字对钱钟书来说,是他最大的安慰与寄托。只要妻子在,一切都安稳。

我想,钱钟书与杨绛的婚姻之所以能走的长远,在于平淡之中的真情,在于柴米油盐间的互相包容,在寻常生活中的互相扶持。

2.支持丈夫的事业

1943年5月,杨绛编的四幕剧《称心如意》在上海金都大戏院公演,上演两周,惊艳上海滩,一片喝彩,好评如潮,大受欢迎。第二年,钱钟书也着手写《围城》,在妻子的鼓励和督促下,耗时两年完成了这部小说,钱钟书也因此家喻户晓。

如果说《围城》成就了钱钟书,那么杨绛成就了《围城》。钱锺书在《围城》的序文里写到:“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两年里忧世伤生,屡想中止。由于杨绛女士不断的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照例这本书该献给她。”

杨绛说:“抗战时期在上海,生活艰难,从大小姐到老妈子,对我来说,角色变化而已,很自然,并不感觉委屈。为什么?因为爱,出于对丈夫的爱。我爱丈夫,胜过自己。我了解钱钟书的价值,我愿为他研究著述志业的成功,为充分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而牺牲自己。这种爱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相互理解,才有自觉的相互支持。”

对于杨绛来说,爱丈夫胜过爱自己,因此,丈夫的成功就是自己牺牲和付出的最大回报。这份爱是无私但不是依附,是赏识也是坚信。换句话说:成就丈夫就是成就自己。

钱钟书在杨绛眼里不仅是丈夫,还是一颗终将绽放的星。她就像他的“伯乐”,因为她相信他在研究著述方面的才华和学识,相信他终有所成。因此,她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为自己所爱之人,也为所爱之人之志向,更为她心中对丈夫的这份信任和坚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与人“争”,活出自己的精彩

杨绛除了是钱钟书的妻子这个身份外,她还是她自己。在认识钱钟书之前,杨绛就多才多艺。会吹箫,会弹月琴,会唱昆曲。

东吴大学期间,杨绛在写作方面也崭露头角。她中英文俱佳,学校1928年英文级史和1929年中文级史都是出自她手。大三的时候,杨绛的学业已近卓越。当年,学校只有三名学生各科成绩皆是“一等”,称作“纯一等”。杨绛便是其中之一。

婚后,杨绛更是在写作和翻译方面表现出惊人的天赋,她写剧本、写小说、写散文、写诗歌,无一平庸。代表作:剧本《称心如意》,小说《洗澡》,散文集《我们仨》。她不仅精通法语、英语,还自学了西班牙语,她接手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优秀佳作。

抛去钱钟书妻子的身份,她是一道耀眼的光。她有自己热爱的领域,并一直坚持着这份热爱到生命的尽头。可以说:她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从“我们仨”到“孤我一人”,她在这世上再无牵挂

1993年,钱钟书病倒了,被查出输尿管长有肿瘤。当时已八十三岁的钱钟书接受了一次长达六个小时的漫长手术,摘除肿瘤和一枚坏死的肾脏。好在手术成功,术后卧床休养即可。

同时,杨绛也被查出冠心病和高血压,两人一起生病,一起服药。1994年7月底,钱钟书再次病重住院。肺炎、膀胱癌,四小时手术又捡回了性命。然而,此时的钱钟书已瘦如枯槁,钱瑗便成了父母坚强的后盾。

但祸不单行,1996年,钱瑗被查出肺癌晚期,已时日不多。生活的压力一下子压在了八十多岁的杨绛身上,一边是病重的女儿,一边是垂危的丈夫,怎一个“愁”字了得?

1997年3月3日,杨绛见了女儿最后一面,悲恸说道:“安心睡觉,我和爸爸都祝你睡好。”次日,钱瑗走了。

1998年12月9日,钱钟书病逝。从此,我们仨变成了孤我一人。于杨绛而言,回忆便是余生对丈夫和女儿的思念,写作就是残暮之年最好的寄托。于是,有了《我们仨》,有了《走到人生的边上》。

2011年,杨绛百岁。《文汇报·笔会》有幸访问杨绛,她说:“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边缘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回家?家在哪?在有“我们仨”的地方,那是杨绛内心的归途。因为有他们俩的地方才是家,有他们俩的地方就有幸福。

2016年5月25日,105岁的杨绛走完了她平淡却又不平凡的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写在最后:

林语堂在《风声鹤唳》中曾写道:“不争,乃大争。不争,则天下人与之不争。”

生前她把一切声名归为寻常,把一切烟雨归为平淡。对于人生,她豁达而通透,爱自己所爱之人,做自己所爱之事,她看似“不争”的人生其实是最有力的争。

文|心语爱

美 文 哲 学

belle-lett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