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是中国人民志愿军

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通过各种媒介的回顾

使今天的年轻人们

对那些雄赳赳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的“最可爱的人”

对那些曾经以身许国

出生入死的英雄儿女

充满敬意

今天我们就为大家介绍

几位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的

中国人民志愿军老兵

他们都在银川安度晚年——

志愿军老战士袁天恩:“保家卫国不畏生死”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我义无反顾!”袁天恩回忆起1950年参军入伍,抗美援朝的经历时,还是满腔热情,激动不已。

袁天恩,男,88岁,祖籍辽宁沈阳,1950年应征入伍。在朝鲜参战时服役于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方勤务汽车暂编第十团政治处。1953年9月在朝鲜荣获勋章一枚,立过一次三等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岁时,袁天恩没告诉家人就响应号召悄悄参了军。学习了半年车辆驾驶技术后,1950年底便穿上了第一身军装,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当时会开车的人很少,我作为一名运输兵,肩负起在战场前线和后方往返运输弹药、食物、伤病员和战俘的重任。”袁天恩回忆道:“拉战俘特别费事,我们为了尽快完成任务,经常会在夜间开快车,明亮的车灯会引来敌机的轰炸,战俘遇到轰炸就跳下车脱掉衣服捂住车灯,阻挡我们前行。他们怕死,可我们不怕!运输兵就是要争取时间,哪怕高射炮向车辆射击,飞机轰炸,我们也不会因为个人安危而停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1年初的一次运输途中,由于敌机的轰炸,袁天恩的车辆报废了,他有幸活着返回祖国领取了一辆新车。回国后他特意身着军装给自己留了一张影,便又赶赴前线。

“战争很艰苦,心里不害怕是假的,但战场上的志愿军谁也怕死。哪怕是看着再多的战友牺牲,吃再多的苦也要强忍泪水,前仆后继地打赢这场战争!”袁天恩哽咽着说。

1953年12月31日,袁天恩从朝鲜战场回国,在大连起重机厂工作,1965年调任银川起重机厂直至1993年退休。

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

东方社区慰问“最美丽的人”

“老爷子,我们来看你了,你最近血压怎么样,我们来为您量个血压,再理个发。”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70周年,为了缅怀那些牺牲的先烈,也为了让那些曾经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老战士们,感受到新时代的温暖,10月23日,玉皇阁北街东方社区联合辖区爱心企业,深入辖区四名抗美援朝老战士家中,为他们送去了米面等慰问品,并为他们义务测量血压、理发,听老人讲述当年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积翠园小区86岁的抗美援朝老战士李文祥家中,老人正在老伴的陪同下观看电视节目。回想当年,李文祥打开了话匣子:

“那时候,战场上有所谓的三渣,就是说战场上的一个壕沟坑里,有被弹药炸碎的石头渣,有弹片渣,还有人的骨头渣子。” “刚到朝鲜的时候,发现那里很多大坑,跟咱们的小水塘一样大,有时候站岗时间久了,一走动,脚出来了,鞋还现在坑里。”

今年93岁的谢有清爷爷住在高台小区3号楼,他于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参战过程中,经历过生离死别的悲痛,也因此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一个排的汽车啊,只有我这一辆出来了。”谢有清说,1953年,他所在的排运送弹药到前线阵地,因为不慎闪了一下车灯,被美军的飞机追踪轰炸,整排的战友都牺牲了,只有谢爷爷开着车突出重围,将弹药顺利运送到前线。

抗美援朝战争留给老人们的,不仅是精神上的冲击。在启元苑小区 ,记者见到了今年88岁的陈敬诚爷爷,这位老人的左臂明显比右臂短了半截,胳膊上突兀的伤痕,正是战争留下的印记。“当时,我参加了清川江战役的第五次战斗,这个伤就是那时候落下的当年的医疗条件差,养了四年才恢复。”陈敬诚老人的儿子告诉记者。

“今天,这些抗美援朝的老战士们声情并茂地分享了他们的故事,聆听这些故事,让我深受触动,更加体会到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我们今后将在做好本职工作都的基础上,更多地深入老战士们家中,为他们做好各项服务。”东方社区党委专职副书记李瑞雪说。

银川市新闻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 李靖 吴璇

周晓彤 杨小龙

(编辑:李神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