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啃老,让老人苦不堪言:女儿,爸妈老了,真的帮不上你了

原创/静月荷

导语:

三毛说:“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

世上,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儿女?哪个父母不希望他们幸福快乐?然而有时候,父母倾其所有后未必会看到你想要的结果。

待到明白过来时我们往往已经走了很远的路,想要再回到从前,已经是不可能了。

如今,啃老现象越来越普遍,形式也逐渐多样化。许多父母在不知不觉中,被亲情羁绊,成为了儿女啃老的温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温室里的花朵,怎经得起风雨

小雅父母对女儿寄予了很大希望,原指望女儿能读研,将来有个稳定工作。可女儿却不听父母的,在大学里谈了个男朋友,两人都不想考研。

后来,等到毕业要找工作时,才发现自己的学历作很尴尬。好一点的单位不是要本科985/211,就是要研究生学历。

小雅男朋友小杜,原想进父亲公司的。因父亲用人不善,导致公司亏损无法再继续经营。小杜最后的希望破灭了,只得另想办法。

当时,小雅父母对女儿的男朋友不是很满意: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理上会有阴影。可小雅认准了,非小杜不嫁。父母拗不过女儿,只好由她去吧。

婚后,女婿到朋友介绍的外地公司上班,女儿留在了本市。

一直没有离开过父母的小雅,在丈夫外出工作期间,并没有回到他俩的新家里住。而是继续住在了父母家里,她以前住的房间母亲就没有动。

现在交通方便,小杜每个月都要回来待几天。小雅觉得回自己家懒得收拾,丈夫每次回来,也就在岳父母家里将就。

都说,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喜。既然已经结婚了,小雅父母也转变了观念,对小杜也像是对女儿一样关心、疼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小雅怀孕了,小杜又不常回家,每次孕检都是小雅母亲陪女儿去医院。

父母对怀孕的女儿,从生活到精神上都给予最好的照顾,希望女儿将来生下一个聪明健康的宝宝。

孩子出生的第二天,女婿才赶回来。婆婆到医院来看孙女,留下一万块钱就走了。

小雅不想让父母受累,住到了月子中心。等出月了,商量的结果,小雅还是回父母家住。

老人觉得,女婿总归要出去,与其每天跑那么远去看孩子,还不如把女儿留在家里方便。

就这样,姥姥姥爷开始了全程陪伴孙女成长的过程。女儿住在父母家里,开心踏实,说话也随便。尽管自己做了母亲,可在父母眼里,她还是一个孩子。

只是,可怜了两位老人。他们本想着等女儿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家,就可以轻轻松松过几年。

可女儿结婚了比没有结婚还要累,不仅要考虑女儿的生活,还要照顾襁褓中的孙女。可是,面对女儿两位老人又能说什么呢?

02.长不大的女儿放不下的手,这样何时是个头

小杜父母在他上小学时就离婚了,父亲有了新家。母亲也在儿子考上大学后,改嫁了。

小杜母亲对儿子的婚事并不满意,觉得小雅不思进取,两人在一起也没鼓励着考研,为将来的前途多考虑一些。

在儿子结婚时,母亲把为儿子准备的婚房收拾好,算是尽了母亲对儿子的责任。至于后面的路,他俩要怎样走,母亲是不打算再管了。

小杜母亲喜欢男孩,对于孙女的到来,她没有那么迫切想要当奶奶的冲动。既然娘家父母有时间,也有精力就让他们带好了,她这个奶奶是不想插手了。

在孩子一岁的时候,小雅母亲就让女儿去上班,让她把孩子留给他俩带。母亲不想让女儿长时间脱离社会。

小雅学历不高,只能找个一般的公司先做着。每天早出晚归,也很辛苦。等晚上回到家,累得都没有精力说话了。有时,女儿萱萱想缠妈妈,小雅还嫌烦。

父母心疼女儿,也不想多说她。只是,看着女儿把日子过成这样,心里也不好受。

萱萱要上幼儿园了,姥姥托人找关系,给孙女在他们院里报了名。本来,学院有规定:只解决教职工孩子入园,对于孙子辈是不接收的。

可姥姥看着女儿女婿日子过得这么艰难,孙女在院里上幼儿园接送方便,放到外面上,接送还是他俩的事情。为了孙女上幼儿园,姥姥一次性交了5万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萱萱上幼儿园以后,姥姥姥爷是要轻松一些。感觉最艰难的日子熬过去了,他俩就盼着,女儿女婿能早点回到他们自己家里住,让他们的小家也热闹起来。

每次父母和小雅谈起这个事情,小雅总是说:再等等,小杜现在挣钱还可以,回来了,一时半会又找不到好工作,一家人该怎样生活呀?

小雅已经换过好几个单位,可都不是很理想。跑业务太辛苦,做内勤又不挣钱。可是,没办法,要找离家近的工作,还要方便照顾孩子。

03.女儿,父母老了,真的帮不了你了

小雅父母都在高校工作,让他俩惭愧的是,守着学校竟没有把女儿培养成高材生。

也是他俩太溺爱孩子,觉得他们那代人吃的苦太多了,就不想让女儿再像他们那样。总想着要把最好的留给女儿,创造条件也要满足女儿的要求。

就这样,在孩子该吃苦的年龄,过早地享受起生活。对学习没有兴趣,高考也只考上了个二本。

小雅总是说:不要把你们的愿望强加给我,我只想过我喜欢的生活。

父母没有过多地苛责孩子,只是默默地在帮她,希望她的人生能更顺一些。

然而,任性的小雅,在个人婚姻问题上,根本不听父母劝告。母亲曾托人给女儿介绍男朋友,哪一个条件都比小杜好。可女儿就是喜欢小杜,然而,事实上,小杜又给了她什么呢?

父亲脾气不好,有时心疼女儿,看着小雅把日子过成这样,就想跟女儿发火。母亲总是劝老伴,孩子的路就让她自己去走。

小雅父母结婚晚,孩子要得也晚。如今两人都已退休了,本可以过安享晚年的生活,可是为了女儿,他俩无怨无悔,不仅在经济上贴补女儿,还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照顾外孙女。

小雅父母有时也想,应该让任性的女儿吃点苦,才能成熟。可真到了女儿吃苦的时候,他俩又受不了,又会倾其所有地去帮助他们。

在孩子快上小学的时候,女婿准备回来了。可想要找到一个既能挣钱,又离家不远的工作,真的很难。最后,小杜总算应聘到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做他的老本行。

女婿回来了,他们总算可以回自己家了,小雅父母也觉得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然而,孙女上小学的事情,小雅还是求到了母亲,希望能让萱萱上他们的校。如果到他们住的地方上小学,每天接送孩子是个问题。

出于对女儿的爱,小雅的要求母亲都会尽全力去满足,这次也不例外。

小雅母亲得到消息,可以出赞助费获得名额。于是又出了一笔不小的费用,孙女才报上名。

萱萱终于如愿进了子校,可也意味着,孙女将继续住在姥姥家里。同时,老人还要操心孙女的生活和学习。

小雅每天下班回家后,才能辅导萱萱学习。看着加班晚回来的小雅,老人又不忍心把孙女的学习全交给她妈妈。

每天,孙女放学后,姥爷的任务就是陪孩子完成作业。姥姥则要准备晚饭,想让忙了一天的女儿回来能吃上一口热乎饭菜。

小雅晚上陪女儿待一会,就会回自己家。只有到周末,或节假日,小雅才把孩子接回到自己家里。到了周日晚上,再把孩子送到父母那里。平时大部分时间都是老人在照顾孙女的学习和生活起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老人把女儿养大,把她培养成人。父母没有想过女儿的回报,而是一直在默默奉献。总想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女儿,让她能早一天独立,过上自己养育女儿的生活。

可实际情况却是,女儿女婿没有能力独自养育女儿。如果不是父母帮忙,真不知他们会把日子过成什么样?

快七十岁的老人,眼神已经不是很好。可为了萱萱的学习,两人还要熟悉孙女的课本,了解每天学的新知识。这对老人无疑是一种挑战,但老人没有说什么,只要自己还能胜任,就努力做好应做的一切。

随着孙女学的知识越来越多,老人感到吃不消。可老人又怕女儿着急,他俩上班都挺忙,真是顾不上孩子的学习。

老人就想,再坚持坚持,实在不行了再跟他们说。就这样,两位老人用最大的努力坚持着,眼看孙女就要升三年级了……

只是父母好想说:女儿,我们老了,真的帮不动你了……

写在最后:

都说,父母的爱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特别是独生子女,父母更是把全部爱都倾注在一人身上。

也许女儿得到的爱太多,以为别人对她好都是应该的。没有学会反思,也不懂得感恩。

按理,父母把孩子带到上小学了,作为女儿应该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不易。

诚然,现在年轻人生活压力大,活得不容易。但这也不能成为孩子推卸责任,一味地让父母为他们付出的理由吧。

萱萱是他们自己的孩子,作为小雅和丈夫就应该早做打算,不能老指望父母帮他们。

即使父母身体好、再愿意帮他们带孩子,也不能因为父母这里方便,就把孩子长期放在老人这里。

其实,这样下去,对孩子身心健康也不好。两个年轻人以自己忙、住得远为借口,让女儿长期和父母分开,实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做法。

一天早上,小雅父亲感觉胸口难受。把孙女送到学校后,老伴就陪孩子父亲去了医院。

检查结果出来,老伴得了心绞痛,需要住院治疗。小雅母亲决定立即住院,她给女儿打电话,说父亲生病住院了。

这段时间,萱萱上学就由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医院这边有她,就不用他们操心,只要把孩子照顾好就行了。

小雅母亲陪老伴住进病房,在楼下买了生活用品,打算陪老伴吃住在医院里。

后来,女儿一家三口赶到医院看望老人。小雅哭着说:都怨我太自私,只想着自己,没有考虑到您们已经不年轻了,还把照顾孩子的重任压在您们身上,女儿不孝……

小雅对母亲说:父亲的住院费用他俩来出,他爸的病是累出来的,以后萱萱就由他俩带,让父母不要再为他们操心了……

有时生活中一个突然的变故,就会引发一系列反应。本来父亲生病是坏事,可要不是这场病,女儿还不会觉醒,还会一直觉得父母带孩子挺容易:不就在学校里吗?接送起来也不费事。

然而,父亲的突然病倒,才让年轻人醒悟:孩子是他们的,即使自己再难,也不能把责任转嫁老人……这样做真的很自私。

老伴病倒了,小雅母亲心里明白,要赶紧把老伴身体养好。晚年,他俩谁也指望不上,就指着老两口相互陪伴共度余生呢。

今日话题:对于女儿啃老,你怎么看?独生子女得到父母的爱太多了,以为就应该这样。可是,他们忘了父母也会老,也需要有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