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在读书时期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放学后,一大帮同学不想回家,相约去麦当劳做作业,一边讨论功课一边吃东西,大家都享受没有老师和家长管束的快乐时光。

而在这个社会的另一个角落,有一群人,因为某些原因,不得已在24小时营业的快餐厅里过夜,他们就是——

《麦路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夜幕开始降临,忙碌了一天的人,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人生最幸福的事就是家人烧了一桌子的菜等你回来。

阿博已经很久没有回过家了,当街上的人群逐渐稀少时,他找到一家24小时营业的麦当劳坐了下来,一坐就是一个晚上。

第二天清晨,天还未亮,他就醒了,抓起书包和水杯走出店铺,他是“麦路人”的其中一员。

什么是麦路人?

在香港,有一些人连房子都租不起或者是自身某些原因,被迫寄居于一些24小时营业的快餐店内。

当地人称他们为“McSleepers(麦睡族)”、“McRefugees(麦难民)”。

阿博是这群人中的领路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天除了打零散工赚取一日三餐,他总能挖到一些小道消息,知道什么地方有招聘,想方设法带着大家去赚钱。

钱虽不多,但一日三餐总算可以填饱肚子。

他也会时刻提醒身边的同伴,哪里有免费食物可以领取,哪里可以睡得比较舒坦。

虽然生活条件艰难,但是阿博依然西装革履,穿着一双皮鞋,每天把自己捯饬得整整齐齐。

谁也猜不到,几年前,阿博曾经是一位金融才俊,在投资界叱咤风云,想跟他赚钱的人多不胜数。

可是后来,阿博投资失利,亏空公款,锒铛入狱,还负债累累。

这几年,都是妹妹帮他还债,照顾年迈的母亲,阿博自觉无颜面对家人,出狱以后彻底沦为寄宿者。

阿珍,庙街舞厅的十八线歌女,也是麦路人的一员。

十年前,阿博还是投资界当红炸子鸡的时候,阿珍就已经认识他了。

她第一次看到阿博就有一种别样的感觉,但是那个时候的阿博高人一等,自然不会注意这个刚出道的小明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几年后,当阿珍再次遇到阿博,他已是穷困潦倒,有时还有上顿没下顿,终日流连在24小时营业的快餐店。

阿珍没有问为什么,也没有戳穿他的过往,只是作为朋友,默默地支持他。

在这里,虽然不乏一些浑浑噩噩,混吃等死的人,但是绝大多数的人都在想尽办法生存。

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哪怕花上半天的工夫只买到一个汉堡,他们也甘之如饴,最重要是彼此照应,互相帮忙。

他们时常团队合作,几个人一起到停车场帮客人洗车。

洗一辆车是70元,四个人分摊,阿博宁愿自己少分点,也会把大头让给有需要的人。

阿博从来都不吝啬他的生存技巧,譬如他会带着颓废青年深仔到餐厅送外卖;

教他如何把别人扔出来的旧鞋翻新,然后倒卖出去;

找熟人,让他在一家发廊里由零做起;

让他在工作中明白生存的艰难,也明白一个家的含义是什么。

在这个大家庭里,每个人都有着不得已的苦衷,他们不会随便对人说自己的难处,尽可能地靠自己。

单亲妈妈阿妍,丈夫意外去世,婆婆认为她克死了自己的儿子,把她们母女俩赶出了家门。

无家可归的阿妍带着女儿住在麦当劳,靠当洗碗工度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婆婆无止境的赌钱,让本来已经拮据的生活雪上加霜。

阿妍往往是这头刚还了钱,婆婆又欠了一屁股债,为了偿还婆婆的巨额欠款,阿妍没日没夜的工作,按摩、分报纸、收破烂,

最后差点要出卖肉体

你永远想象不到,生活的困苦可以把一个人逼上绝境,直至死亡。

当阿妍终于还清了赌债,也盼到了申请许久的福利分房时,所有人都以为她和女儿终于熬出头了。

但意外的是,在一个寂静的晚上,阿妍工作完后回到麦当劳,哄着女儿睡觉,哄着哄着就再也没有醒过来了。

谁也不知道人生的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这部电影在今年9月17号上映,被网友戏称为港版“小偷家族”,写实的题材加入了不少人文气息,让我们开始关注这个毫不起眼的弱势群体。

上映之初,该片获得第39届香港金像奖十项提名,配角之一的张达明,虽然出镜不多,但却凭借“口水祥”一角获得最佳男配角的奖项。

在片中,他是孤独的街头画家,曾经因为偷窃进过监狱,出来后被生活摧残到不成人形,瘦骨嶙峋,牙齿发黄,走路颤颤巍巍。

阿博每次介绍工作给他,他都挑三拣四。

其实不是他不想做,而是真的做不动了,社会步伐越来越快,他已经无力追赶了。

相比其他人的有家归不得,万梓良饰演的“等伯”是很另类的。

他有家,也有钱,但他不想回家,因为当他一个人孤零零坐在家里时,他就会想起妻子在面前跳楼自杀的那一幕。

他不敢面对妻子去世的事实,终日坐在麦当劳里,点两杯喝的,假装妻子还在。

当有人不小心占了他的位置时,他疯狂地大喊大叫,观众看得莫名心酸。

该片的题材本身是很难得的,聚焦小人物,看了感慨万千。

但是却有网友评论,影片处理得还是太初级,过度煽情且缺乏技巧,剧本设计上也太过人为痕迹,有些堆积苦难。

纵然有影帝影后的加盟,这部电影的内地票房却很不理想,上映5天票房只有1300万。

首先当然是受片名所累,对香港人来说,“麦路人”粤语发音与“陌路人”相同。

但是对于内地观众来说,很多人可能对这个片名一头雾水,再加上,片方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引导性,这就会导致很多人听这个都不知道讲什么,从而失去观影兴趣。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内容层面的短板,最终导致了该片后续口碑发酵疲软。

其实对于偏文艺类型的电影,中等口碑大多难以破圈,唯有非常好的内容才有望实现票房逆袭。

更何况,展现香港生活的影片受众范围都比较小,票房低是在所难免。

所以,原汁原味的本土港片要面对的,不仅是香港地区有限的票房产量。

还有来到内地市场后的水土不服,以及同档期影片挤压等等内外界压力。

或许本土港片本身是优秀的,只是它来到了一个不那么适合它的市场。

其实关于特殊群体的电影,香港曾经也有很多优秀的作品。

譬如描述躁郁症患者的《一念无明》,描述自闭症患者的《黄金花》,关注智力缺陷的《何必有我?》等等。

这些作品有热度,有温暖,也引起了人们的反思。

可见,电影的好坏取决于影片本身的力量,还有它的受众面,但愿未来的港片还能出更多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