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刚刚大学毕业那会儿,在杂志社工作。

跟的师傅说,带我出去跑新闻,嗯,就是去采访茶界里的一些知名人物。

那天去的是同样位于华林路上的另一座大厦。

那是属于某事业单位的办公楼,用不完,空着也是浪费,就分了一些出来,给一些关系企业租了做办公室。

由于是关系企业,多多少少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租金是相对比较便宜的。

大概只是意思意思,象征性的收一点,并没有像纯粹商业性出租那样,按正常市场价格收取。

我们要采访的对象,据说是一位某茶叶协会的会长。

那时候很年轻,生活圈子也窄,从小接触的只是爸妈单位里的那部分群体,他们都是比较务实的活着。

故而,对这种有职务,有头衔的人,通常是很敬仰的。

那天,在这位会长的办公室坐下来,聊了两个半小时,虽然喝的是村姑陈从业以来喝过的最不好喝的茶(跟着师傅总是有好茶喝),但仍然心里充满惊喜。

因为面对的是一位大人物。

据他说,他从事茶叶的时间,比张天福张老还早!!欧买糕,张老已经是泰斗了,他的从业时间居然比过张老,那岂不是超过泰斗,是世外高人般的存在?

在小小的村姑陈心里,这位会长的形象,瞬间高大得一塌糊涂。

细细看了看他分给我的名片,果然,上面的头衔,那张小小的名片卡,几乎已经容纳不下:

XXXX茶叶协会会长

XXXX茶叶交流与研究促进会理事

XXXXXX泛太平洋环东南亚茶叶种植与研发学术机构发起人

XXXXX杂志社名誉董事

XXX大学茶艺与茶叶培训分院客座教授

XXXX国家级茶艺师

XXXXXXX绿茶黑茶黄茶茉莉花茶文化与历史研究传承人

目瞪口呆地溜完这些头衔,村姑陈对这位会长的景仰,已经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连他地中海发型当中的光头,也蹭亮蹭亮地闪着光环。

回到单位之后,我还激动地跟同事谈论着这位茶圈高人。没想到那位四十多岁的大姐轻蔑地瞄了我一眼,一盆冷水兜头浇下来:

别傻了,那都是虚名,印这种名片,也只能骗骗你这样涉世未深的小丫头罢了。你没看见那些协会,那些研究院,都是假的,有些是不存在的,有些就是个空壳?

我细看了看,果然,那些名头太大了,大到简直不能令人相信:泛太平洋环东南亚,这范围,好像也没有人这样提,用这种地域来区划......

大姐继续揭穿,说,据说张老一个字价值千金,他说他早于张老做茶,那他写的字至少也要好几个千金一个吧,如此有钱的人,还会把办公室租在这种破旧的老办公楼里吗?

村姑陈回望了一番那栋老旧的,电梯还吱呀响的老式办公楼,没哼声。

果然,我还是太年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最近,一位外省的茶人,频繁刷新我的朋友圈。

这两三个月来,他的脚步,踏遍了几大茶区。

知道的人,说他是奔波在寻茶路上,不知道的人,那可真是要以为他是开旅行社的了——圈里全是风景和美食,以及今日行走线路图。茶呢?极少见到。

夏天的时候,他在云南,在临沧的一座不知名的茶园里,抱着几株粗大的茶树,合了影。

据说那几株粗大的茶树,是古树。

底下就一堆人在起哄,呀,大师,你又去云南寻茶了?

过了半个月,他去了武夷山,朋友圈里晒着竹排,晒着溪鱼,当然,也会晒几杯红艳艳的茶汤。

偶尔有几张,翠绿的底色,是爬山的照片。不知道是哪里的山场,反正没有标志性的建筑物和石头,只有茶树,和茶园。

当然是看不清茶树的品种的,只拍了茶树,人做主角让它当背景,怎么可能特写它?

这片茶园的存在,只是让人知道,这位辛勤的茶人,现在又来到武夷山寻茶了。

所以,它是什么茶树,重要么?一点也不重要。

这一次的武夷山之行,照样有大批的人在底下捧场:哇,你好敬业,又飞武夷山去了,有没有寻到好肉桂,分享一下?

回复是大师得意的笑:有的有的,牛肉马肉都有,回北京跟你约。

我默默看了看时间,才七月底,牛肉马肉们,还在制作中,最后一道火还没焙呢(现在天心村流行的工艺,是焙多次火,并非一次到位),怎么就有成品牛肉马肉上市了?

最少还要一个月呢。

但是,大师既然去了武夷山,又说寻到了茶,普通的茶客们,哪敢不信,哪敢不买?

自然是闭着眼睛掏钱的份。

没过半个月,大师又启程了,这一次,他去的是福鼎点头镇......

大师总是在路上。

大师总是在寻茶。

虽然并没有看到他与茶有多么亲密地接触,但在外行看来,去了茶山,便是最深的接触了——是的,毕竟,在外行的潜意识里,去过茶园的,就算是砖家了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

我和李麻花在武夷山邂逅某知名茶人的时候,他正在和岩茶教母莹老师一桌喝茶。

两个人客客气气地讨论着一泡老丛水仙。

那时候我还不认识这位知名茶人,以为只是个普通的武夷山茶农,嗯,他穿着一件有点像日式桑拿服的粗布麻衣,跟马头岩某窠的茶农着装风格极为相似,粗看就知道是个做茶的人。

只是手腕上笼着的大串绿松石蜜蜡手串,暴露了他的非茶农身份——那么大的手串戴着,哪位制茶师还有办法制茶?

肯定不方便嘛。

只有长期玩茶的人,才会戴这种里三圈外三圈的大手串,闲着无聊的时候,可以盘玩。

果然,莹老师跟我介绍他,说,这是杭州来的朋友,知名茶人X老师。

我迅速掩盖住了脸上惊讶的表情,跟这位知名茶人X老师点了点头。

一边的李麻花却拉住了我,在耳边小声嘀咕,这个人是什么来头,我怎么没听过?

那间房间不大,桌子小座位也近,担心被人家听到了不好,我赶紧掐了她的手臂一把,示意她噤声。

再扭头去看,莹老师正在知名茶人聊得正欢,压根儿没有注意我和李麻花的私语。

茶过三巡,这位知名茶人主动说要加我们微信。

通过了一看,呀,吓一大跳。

村姑陈写了这四五年的茶文章,已经觉得自己写得很多了,然而一看人家这位知名茶人,才知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的道理。

人家写的这文章,更多,多得都出了五本书了。

细细看去,这五本书分别是《茶叶概论》《茶界史话》《茶中真味》《好茶无言》《茶文化与开门七件事》(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上述书名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村姑陈注)。

这些书,比起村姑陈写的那一本,境界高了不是一星半点,大写的服!

如果拿我们法学界的书来比拟的话,知名茶人的书,就是法学概论,而我写的书,就是民法。一个是讲纲领理论的,一个是实用的法律条文。

换了一泡新茶,茶艺师给我分茶,这才把我的神给拉回来,一边喝那泡拼配的大红袍,一边继续感慨,怎么有时间写这么多书呢?

正准备请这位知名茶人给我写个签名,比如“祝小陈茶事越办越好”之类的常规题词,没想到知名茶人接下来说的一句话,打破了我的幻想:

他端起茶杯细细喝了半天,又扫了一圈在座的诸人(岩茶教母莹老师、村姑陈、李麻花、茶艺师、某坑茶农、某窠茶农),信心满满地说,这泡肉桂,汤水很厚,山场应该很正!

正在端杯喝茶的李麻花一口就呛到了,剧烈地咳起来。我赶紧抓起盒里的纸巾,掩饰性地给她胡乱擦脸,为了防止她说话,嘴里不停地絮叨她:这么大个人了喝茶还会呛到,是不是因为见到大师太激动了?

一边说一边给她使眼色,暗示不要说话。

莹老师在一边笑起来,看到两个茶农的脸色也有点不好看,于是开口打圆场:你们现在的拼配工艺,也很先进了啊,好多大红袍都舍得加正岩肉桂进去拼。

茶农勉强一笑,茶艺师一看有点僵,机灵地岔开话题,这个“大红袍喝错成肉桂”的尴尬,就此揭过。

然而我再也不想让这位知名茶人给我签名了。

李麻花在一边耳语,大红袍都喝不出来,喝到辛辣感就以为是肉桂,这是哪门子的知名茶人?还不如你呢!

我直接踩下了李麻花的脚,她呲牙咧嘴,估计半天不会再开口说话了。

莹老师睨了我一眼,心照不宣地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

到了下半年,各地的茶界盛会颇多。

茶界的知名人物,像浙大的几位教授,像湖南农大的教授,像西南农大的教授等等茶界真正的专家们,肯定是会频繁露脸于这些盛会的了。

大人物们,才能震场面,这个道理,各大茶博会,交流会的主办方,是很清楚的。

然而,除了这些真正凭实力出场的大人物之外,茶界的各大盛会上,还有很多腕小一点的“大人物”,也频繁亮相。

比如顶着某某会长头衔的、比如顶着某某理事的、比如顶着某某研究院院长的,一听名字就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机构,有没有注册,有没有营业还不知道,但光听名字就很唬人。

这些人,也伴着真正的大人物们,出席着各大茶博会,各大茶论坛,接受着采访,被媒体曝光,傍在真正的茶界专家身边合影,借机给自己镀金,仿佛,自己也就真的成为大人物一样。

再把这些照片发到朋友圈,接下来,又会有更多的茶博会,茶交流会,茶学习会,邀请他们去站台,去分享,赚到更多的出场费,以及卖出更多的不知来路的茶。

确实,在外行人的眼中,他们能受邀参加各大盛会,还能与专家学者们同台合影,这就是身份的体现,这就是实力的表现。

所以,这些“大人物”们,也就渐渐有名气了。

拍个抖音,就能吸来很多不懂茶不懂炒作的粉丝。

发些台上的照片,刷个朋友圈,就能引来很多人的大拇指——哇,专家!

而其实,就是借人家真正的专家来背书的投机分子罢了。

说不定跟前文提到的“知名茶人”一样,肉桂和大红袍都分不清,喝到月光白就以为是白毫银针!

然而,消费者们,还就吃这套,就信这个,还会拼命帮他们洗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人家就是跟专家们合影了,就是有这个资格,这说明人家就是跟专家们是同一水平的,说明人家就是专家!你说人家不是专家,你就是嫉妒!”

李麻花一听就炸了:“我嫉妒?我嫉妒一个蹭合影的?姐可以在牛栏坑指着一块地说,这片茶园被我承包了,这些蹭照片的“专家”敢吗?不服来战!太姥山还是牛栏坑,你选!

(画外音)村姑陈:这是李麻花约架,不是我。赢了算她的,输了,那再来跟我比划比划,我如果也输了,还有岩茶教母莹老师,还有蓝小笛,王小团,小龙女,阿萝,小仙女........

《5》

三年前,碰到过一个茶人,也是”大师“级的。

彼时他非常狂,动不动就自称要改造茶行业,给行业带来变革!

那时候,我感觉他就不是个人,是个神!不不,是神祗,希腊传说中的那种高大威猛范儿的。

三年过去了,我发现,他不但没有改变茶圈,还改变了自己。

他已经变成了一个俗气的,只知道混圈和卖假茶的茶贩子。

当然头顶上还是戴着他自己给自己织就的光环:某某专家,某某学者,某某大师,某某X师.....

被一些茶圈的新人捧着,乐在其中——茶没卖掉多少,要是连茶圈地位也没了,那还有什么意思呢?

人总要呆在自己的舒适圈里,才觉得活着有价值。

然而,他们都忘却了,身为一个茶圈中人,最有价值的,应该是对于茶叶的研究、对于茶叶的了解、对于茶叶的认真,以及对于传播真实茶文化与茶知识的执著。

这些才是令人真正成为茶界专家的基石。

借用曼德拉的《漫漫自由路》来做结尾吧:

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但不可扭曲如蛆虫。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