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喝茶时,免不了提起耐泡。

时常能听人提起,“我这茶很耐泡,喝了十几冲还没变淡。”

言外之意,是说这一泡茶的品质非常好。

但转念一想,耐泡很受个人主观影响。

曾给老同学送去一盒桐木红茶,收到的反馈是,“你这茶很耐泡啊,泡了超20冲汤色都没变浅,一直有味道。”

听完她发来的语音,百思不得其解。

因为同样的茶,自己泡到过了十冲后,滋味感就渐渐淡下去了。

怎么这一前一后,换了不同的人泡茶与喝茶,耐泡次数会有这么大的相差?

仔细想来,应该是每个人对于喝茶的标准不同。

有人能接受茶叶被数次冲泡后,滋味韵味彻底被泡淡,平淡如许,略带茶香的汤水。

而有的人喝茶注重茶汤的醇厚感,但凡泡到变淡,汤感不醇,出现了水味时,就立马换一泡茶。

众口难调,莫衷一是。

好茶与耐泡之间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耐泡,不一定是好茶。

因为判断一款茶耐泡与否,很多时候会受主观因素影响。

比如,冲泡方法。

这点特别常见,常常有这样的情景发生。

同样的茶,不同的人,不同的手法冲泡,耐泡度就是不一样。

提到冲泡对一泡茶的耐泡因素影响,涉及三组变量。

第一,茶水比例。

标准的100-110毫升白瓷盖碗泡茶,红茶,白茶,岩茶,普洱等茶叶,投茶建议有不同。

红茶和白茶,建议是放5克干茶。

而普洱和岩茶,一次一泡的投茶标准是8克。

按照标准的茶水比例冲泡,泡出来的茶汤滋味更能浓淡适宜,符合绝大部分人的喝茶口味。

不然投茶量多了,滋味易浓,容易浪费好茶。

而茶叶放少了,味道易淡,达不到理想的茶汤口感。

同时在耐泡表现上,投茶量多,耐泡表现越好。

之前有位朋友去外面和某中年福州男斗茶,她拿了一泡正岩肉桂去PK别人的肉桂,结果竟然输了。

后来拿起泡茶细看,才知道她带的茶一泡是8克,而别人的足足是10克!

用10克和8克比,根本不在同一起跑线,哪怕赢了也胜之不武。

第二,泡茶时间。

茶叶的浸泡时间越长,越不耐泡。

盖碗泡茶时,前几冲泡茶时要快出水。

所谓的“快出水”,指从注水开始计时,等到大部分汤水倒出后,用时是7-8秒。

注水,合盖,出汤,每个泡茶动作之间需要衔接得行云流水,分秒必争。

要是在一开始冲泡时,茶汤慢,浸泡长,过量的茶味会从茶叶内部浸出。

导致泡出来的茶汤,不经意间就变浓变重口味。

同时因茶味被提前大量消耗的缘故,后几冲继续泡茶时,茶味落得极快。

一不留神,在闷泡了两、三冲浓茶后,一泡茶的味道就明显变淡变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水温高低。

水温高,茶味浸出快。

水温低,茶味浸出慢,效率低。

按盖碗泡茶,快速倒出茶汤的做法,若是注入常温的冷水冲泡。

那么这泡出来的汤水,和凉白开无异。

泡茶的水温低,反而能与茶叶的耐泡程度成正比。

不过在平时泡茶,不论是岩茶,红茶,白茶,普洱茶,都建议大家用沸水冲泡。

沸水泡茶能激发茶香,浸出深层次的茶味。

如果换成温水泡,哪怕数次冲泡后,茶叶仍然会有难以激发的风味,造成浪费。

《3》

一款茶是否耐泡,非品质因素的影响很多。

除了个人的喝茶口味,泡茶方法等因素外。

还包括了揉捻程度,整碎程度等。

揉捻,是很多茶叶加工时的必经步骤。

传统的六大茶类里,除了传统工艺的白茶没有加入揉捻步骤外,大部分的茶叶都经过了揉捻。

茶叶揉捻过后,叶片发生了细胞壁破裂,内部的汁液溢出,附着在干茶表面。

如此,对提高茶汤滋味的浓度有着重要影响。

对茶叶的制作而言,揉捻程度与耐泡表现呈现反比。

揉捻程度越高,叶片的细胞壁破裂越多。

冲泡时,茶叶内部的茶味浸出速度,也就越快。

当茶叶原料品质相当,内在茶味物质积累相近时,揉捻程度高的茶会更不耐泡。

叶片的整碎程度,同样和耐泡表现呈正比。

通常,叶片破裂破碎程度越明显的茶,耐泡表现越差劲。

因为它们的茶味浸出速度更快,像是泄洪的水闸那般。

刚注入沸水泡茶是刹那间,内部的茶味物质便会喷涌而出。

相对而言,叶片保留完好的茶,它的滋味浸出更加匀速、有序。

因为茶树属于山茶科植物,它的叶片呈现为革质。

发育成熟的茶树叶片表面,有层明显的蜡质层,鲜叶状态下摸起来油亮光滑。

经过干燥制成茶叶成品,蜡质层的存在可以发挥茶味缓冲坡的效果,避免茶味物质的过快析出。

叶片破碎的茶,因为蜡质层受破坏的影响,它的茶味浸出速度自然会更快。

讨论一泡茶的耐泡表现时,可以根据它的前两冲滋味释放,得出推论。

要是一款茶,能够在短时间内泡出充裕的茶汤风味。

像冲泡袋泡装的红碎茶等,它们的耐泡表现肯定比不上条索完整的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等。

然而,揉捻程度也好,整碎程度也罢,它们都不能直观的反映出一款茶的具体品质。

讨论一款茶品质高低时,不能以耐泡程度作为准绳。

耐泡仅是好茶的标准之一,而非绝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

品尝,更能行之有效的判断茶叶品质。

品质绝佳的好茶,不以耐泡论英雄。

虽然,高质量的好茶,茶叶内部积累的茶味物质丰富。

从正面推论,好茶的风味表现持久、耐泡。

但反过来,耐泡未必能证明茶叶的品质高低。

更公允客观的鉴定方法,在于认真的泡茶、闻香,品味。

冲泡后,倒出茶汤,观赏茶汤状态。

虽然,不同的茶叶之间,它们的工艺不同。

比如红茶和白茶,它们内部的可溶性茶色素含量不同。

导致它们在相同的泡茶方法下,冲泡出来的茶汤颜色,有深浅之别。

桐木高山的正山小种,它们的汤色以金黄透亮为主。

而太姥山的高山白茶,茶汤颜色多以浅杏色、黄绿色为主。

但不论汤色的深浅变化如何,好茶的茶汤必然要具备茶汤清澈,透亮明净,没有杂质的特点。

否则,看上去汤色发暗,汤水浑浊,必然不是高品质的表现。

闻茶香时,可分为冷闻和热闻两种方式。

冲泡出汤后,趁热揭盖闻香,放在鼻端下方,屏气深嗅。

感受茶香的类型、馥郁、层次、持久度等。

再将茶汤倒入品茗杯,小口细尝,利用啜饮的方式,充分调动口腔内的味蕾感知。

感受汤水带给唇齿的顺滑、细腻、饱满、滋味等多般变化。

好茶以淳和细腻,绵柔醇厚,饱满清甜,回甘明显为佳。

等喝过一杯茶,再回过头闻盖上的冷香。

温度稍微下降后,盖上冷香的变化,可以提供不少信息。

茶香干净与否,持久与否,层次丰富与否,都能在中低沸点的香气变化上,找到答案!

《5》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深秋的疾风,能知劲草。

霜寒露重,更显出“抱香枝头”的风骨。

纵向上,耐泡展现出一泡茶的广度。

好茶它的内涵丰富,表现力持久。

这一点,固然没有错。

然而,当我们去判断一款茶叶的好坏时,不宜盯在耐泡度上看。

一叶障目,只以“耐泡度”作为衡量标准。

稍有不慎,就容易陷入误区!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