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提前观赏了电影《金刚川》,看完之后,只想说一句“好”!

影片叙事手法类似诺兰的《敦刻尔克》,围绕这座浮桥,从工兵部队/渡桥部队,美国空军和高射炮部队三个分视角讲述同一件事的交叉蒙太奇方法。再配以各自的小主题,情节上平行推进来讲述一个故事,初看可能有点不熟悉,但是明白过来之后这种做法很巧妙,也有新鲜感,不过笔者文章写起来就比较麻烦了,要一个一个来说,但是之间是有联系的,尤其是美国空军飞行员和高炮部队可以说是对手戏。

首先第一幕是地面的工兵部队/渡桥部队,渡桥部队的任务是通过金刚川的河流,前往金城战役前线,上级要求务必在第二天早上六点之前抵达。而工兵部队的任务就是修好浮桥,保证大部队通过。

但是这谈何容易,美国人掌握了制空权,白天B-26轰炸机在F4U-5N"海盗"战斗机侦查引导下对桥体进行轰炸并投掷延时炸弹,并且有远程炮击(从射程,威力和后来美军的呼号来看,应该是155毫米榴弹炮),入夜则有F4U-5N的袭扰以及B-29轰炸机扔下的的燃烧弹。电影中桥体遭到的最大两次破坏一次是B-26扔下的延时炸弹,一次是B-29的燃烧弹。

在电影里,观众们能深刻体会到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作战是多"憋屈"的一件事情:志愿军部队完全无法正常的机动,作战和作业,时刻要提防敌军的空中火力,行军速度被严重拖慢。而掌握制空权的美军不但可以肆意进行空中打击,通过空中侦察也可以很好的了解志愿军的各种动态,从容的规划下一阶段的作战方案。

片中志愿军管美军轰炸机叫"丧门神",一听到飞机的声音就紧张,可见失去制空权的情况下对指战员的心理和士气也是一种挑战。也就是纪律极其严明,可歌可泣可敬的志愿军能在这种情况下还能作战,一次次把桥修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炸完就修

看完之后就会理解什么叫“美军飞机上面炸,志愿军工兵用命修’。说真的,就看着浮桥修一次炸一次,笔者看着都绝望,觉得这桥修不好了。

为了执行作战任务的步兵部队,甚至准备挑选出水性好的指战员进行武装泅渡,幸亏被工兵连连长制止。因为金刚川河宽水急还暗流密布,武装泅渡危险太大,最为稳妥的方法还是通过浮桥前进。

影片中的时间已经是1953年金城战役期间,志愿军的轻重武器已经完成了苏械化,但是仍然有很多不足,最主要的就是通讯手段。电台极其稀少,剧中作为先头部队才有从团部加强来的电台,其他时候通讯主要依靠旗语、哨声(这个是最多的)、敲锣和通讯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这么两部电台

或许是为了突出当年作战的艰苦,在对桥梁执行“要地防空”的高炮部队,对空火力严重不足。仅有两门M1939型37mm高炮作为掩护,无法对付高空目标,而且严重缺乏弹药,虽然击落和击伤了美军侦察用的F4U-5N战斗机,但是对B-26和B-29则无能为力。

不过志愿军也不是被动挨炸,电影中志愿军用"喀秋莎"火箭炮反掉了美军的155毫米榴弹炮阵地,应该是有带着电台的侦察小队摸到了美军炮阵地附近给炮兵报了坐标,类似《集结号》里谷子地小队做的事情。这对于在金城战役期间炮兵火力已经有长足进步,甚至能在局部区域压制"联合国军"的志愿军来说是能做到的。这也是影片中志愿军最扬眉吐气的一段,当"喀秋莎"的火箭弹飞过志愿军阵地的时候,下方的指战员爆发出了阵阵欢呼。

而第二幕美军视角是以美军F4U-5N驾驶员的视角来描写的,该机是上文中提到的给B-26提供侦察和战果观察的F4U-5N双机编队的长机,这个驾驶员是一个典型的牛仔形象(呼号也是"Cowboy"),桀骜不驯,不修边幅,开飞机的时候喝酒,和通讯员聊天,但是技术过硬。驾驶战机反复攻击志愿军高炮阵地,接连摧毁志愿军两个高炮阵地,最后被志愿军最后一名重伤高炮兵、最后一门高炮打出的最后三发炮弹击毙。或许,通过敌人的视角来展现志愿军的英勇顽强,是一种极佳的选择。

图为美军飞行员私自起飞带着炸弹来寻仇,炸弹上写着"For XXXX",是一个人名,应该就是僚机的名字。

这一幕里还体现出美军强大的技术能力和后勤能力,通讯畅通无阻,空中飞机可以随时呼叫地面炮兵和轰炸机的支援,而且几乎随叫随到,随炸随观测打击情况并进行修正。对浮桥的损伤情况和志愿军修复速度的分析很准确,所以能做到志愿军刚修好就来炸,并且设定了延时炸弹给志愿军造成了重大杀伤。

第三幕算是一个小高潮,志愿军高炮部队。

如上所述这支高炮部队规模小,弹药少(开场有找上级要炮弹的情节,没要到),任务重。仅有两门37mm高射炮要面对美国人的狂轰滥炸,只能以智取胜。设立了两个炮位,一号炮位和二号炮位,其中二号为隐蔽炮位。一号炮位炮手老炮兵关班长(后续可知以前是连长,因为违反纪律在战场抽烟而被降为班长)技术精湛,在极限射程上击落了一架前来侦查的F4U-5N(就是上面提到的僚机),随后遭到长机的疯狂报复,虽然拼死抵抗,但是最后还是壮烈牺牲——F4U-5N装备的是四门M3型20mm航炮,对小口径高炮这种"肉包铁"目标杀伤力极大,F4U-5N一串机炮下去就是一片血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号炮位在全体牺牲前,吴京饰演的关班长最后打出了一发信号弹,给隐蔽的二号炮位指明了目标(夜间搜索敌机很困难,后面也有体现,不然也不会用点火吸引敌机这种近乎自杀的方式),成功击伤了前来寻仇的美国"海盗"战斗机。

小口径高炮兵的危险也就在这里,由于攻击高度低,被攻击的目标很可能会选择下来"拼抢"而非逃走,这样不能移动的高炮阵地就很容易被杀伤,如果能打交叉射击还好,但是电影里由于弹药太少无法做到,一号炮位牺牲的原因之一就是关键时刻没弹药了。

一号炮位全体牺牲后,张译饰演的张飞把自己的炮位换到了一号(人员全部牺牲但是炮没坏),并且点火吸引F4U-5N再次前来寻仇,F4U-5N果然中计,张飞率领炮班,以除了自己重伤之外全体人员牺牲的代价击伤F4U-5N,保证了修桥工兵的安全——自始至终F4U-5N都没有攻击桥体,而是就咬着高炮阵地打。

张飞的一号炮组带伤有敌机"肉搏"

最后炮位被炸毁

最后,重伤的张飞(张译饰演)带着最后的三发炮弹回到二号炮位,做最后一搏,击落了F4U-5N,但自己也在B-29的燃烧弹下牺牲。

细节方面,高炮兵全体戴头盔(防破片),整个炮班的人员和分工,高炮的操作和口令包括观察员手持合像式光学测距机等都做得不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合像式光学测距机报位

最后一幕是全篇的升华,在美军B-29轰炸机燃烧弹轰炸之后,桥体遭受重创,人员伤亡惨重(焦尸的画面还是很震撼的),但是桥体结构依然存在,没有坍塌。

被B-29燃烧的轰炸过的惨状

志愿军工兵连用身体作为支撑,撑起了浮桥,让大部队通过。而美军前来轰炸的B-29轰炸机因为前一天亲眼目睹了F4U-5N被击落,认为桥附近仍然有高炮部队,所以采用的是编队高空轰炸,精度不高,没有炸毁桥梁,大部队就这样在五点零四分通过了金刚川,抵达了金城前线。

部队冲过被烧焦的大桥

整体来说笔者还算满意,建议大家去看看。

向人民志愿军忠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