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说:“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世界上是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夜空的月亮总会阴晴圆缺,作为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有人会问,为什么语文课本从来都不选录他的作品?

首先,并不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就应该被选录语文课本中的,都说音乐无国界,文学在人们心中,也从来都是互通的,但是难免的,如果具体到每个国家中每个角落的个人,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和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感受影响也会有所不同,其实没必要过分追究。

其次,语文课本是为了当代学生而服务的,学生一般都处于几岁到十几天岁的阶段,正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有积极的引导,而莫言的文章恰恰相反。

最后,评价一个人的成就,应该综合考量,不应觉得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就必须选录语文课本中,这样便有失偏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学出走国际

刘禹锡说:“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你不要说日落之时天色已晚,然而满天的红霞依然是很瑰丽的。有价值的东西,是永远都不嫌晚的。

中国的文学也是如此,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着它悠久的历史和独一无二的文化,理性被人了解和熟知。而在2012年,中国有了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莫言,他的获奖,将中国文化带向了一个高度。因此,对于这次获奖,国人自然是高兴的,也认为莫言成就卓著。

确实,他是个优秀的作家,在他的文字描述中,他是极喜欢乡土文化的,也擅长用文字描述表现整个农村的真实生活,其语言风格幽默诙谐又酣畅淋漓,但内容却不适合所有人看,其中就包括孩童

莫言的作品虽然获得了国际诺贝尔奖的认可,但并不是要在整个国家中人人都需要阅读的。

对于诺贝尔文学奖,它本质上就有一定的国际性,然而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很多国外人士在读中国的小说时,不能真正了解到中国作家所要表达的意思,他们只是按照自己所解读的来给作品下定义。

因此,选择哪部作品获奖有一定的国际文化差异造成的影响。这并不是说莫言的小说不好,而是说因为文化的不同,而会产生一定的差异性。

而莫言的作品不被选录到语文课本上,或许有一方面是因为国际和国内评定的差异性,而造成的不同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教育问题的讨论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问题,从来都是最重要的,无论是小家还是大家。那么该如何进行教育,德国的哲学家贝尔斯认为树摇树,云推云,灵魂唤灵魂,其实就是感染身边的人,要有一个大环境、一个大氛围,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正确的教育。

因此,在我国的文化教育中,国家为了营造大的氛围,语文课本中选录的文章一般都不具有颓丧,压抑的情感,大部分都是积极性质的文章。

对于莫言来说,他的文章更真实,更残酷,并且有些部分是“低俗”的描写,很显然,这种文章不利于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国家没有选录是有迹可循的。

毕竟,如果选录莫言的文章进入语文课本,学生的内心塑造会被扭曲,整个学习的环境也会“变质”。

电影《猜火车》中,讲述的是一群瘾君子的故事,他们堕落、迷失、黑暗、彷徨,他们生活的环境令他们一直深入泥潭,是堕落在地狱中的人类,想要自救和逃脱,却苦苦挣扎,奈何牢笼太坚固,他们依旧被困。

因此,世人都要知道,一个大环境对人的影响从来都是至关重要的,国家不选录莫言的文章,是有考量的。

综合问题的考量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是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所以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会不同。

然而,有些问题是需要综合考量的,不能让天平失了衡。众人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是非常厉害的。

诚然,莫言是个很棒的作者,除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外,他还获得过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第二届红楼梦奖等,仅有这些荣誉,就知道他成就不凡,明白他在文学界有一定地位。他作品中所呈现的普世价值观和人文情怀也一直是世人所称赞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因为不能被选录语文课本,莫言也时常被拿来说事,这确实是有一定因素的,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有人批评他的作品表现粗俗,社会黑暗表述也多。

确实是这样,莫言的作品中,像《红树林》就讲述了林岚的父亲为了拥有权力,而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三岁的智障孩子。这种内容不仅表现了社会的黑暗面,而且于孩子而言,确实不适合去阅读学习。

除此之外,莫言也爱描述天马行空的故事,他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透明的红萝卜》、《生死疲劳》,内容极具荒诞戏剧。

《生死疲劳》中有描写生来就带有怪病的大头儿,《透明的红萝卜》中黑孩对大自然有着超能力般的听觉,触觉的解读,如此来看,莫言的作品不适合学生的消化,毕竟其中所表现的内涵并不是学生能够接受的。

培养学生,应该一步步地按着阶梯来,合理过渡,不能因为急切而拔苗助长,这样会造成消化不良,影响的还是孩子的教育和心理塑造。

可莫言的作品,从来不是写给孩子的,他写的是让成年人阅读的。他的作品,不是启蒙书,不是心理教育书,也不是积极向上的文章,他只是用自己的笔触,写他的农村,写乡土人情,写他想写,展现真实的社会。

综合考量,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和是否选录进语文课本中,从来不是因果关系,我们看待两者关系,应该辩证统一地看。

小结:

著名作家陈忠实说:“中国作家终于走进了诺奖行列,我觉得这不仅是莫言的荣耀,更是整个中国文学的荣耀。”

莫言赢得诺贝尔奖,确实是整个国人的荣耀时刻,那时他站在诺奖的领奖台上,穿着一身中山装,讲述他的母亲和初中辍学的事,语言质朴自然。

就这样一个文人,他凭借一己之力,为国争了光。毕竟自诺贝尔文学奖在1901年设立以来,各国文学作品屡得桂冠,却从来没有出现过中国作品的身影,这对于一个文化大国,无疑是有失颜面的。

然而,莫言的出现,打破了这个惯例,在2012年,也是100多年后,中国终于出现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第一人――莫言。

他是国人的骄傲。而他的成就,是被整个世界证实了,他就是一个“开拓者”,真正将中国文学引上了发光发热的高台。

所以,他从来都不是是否能够选录到语文课本中能够衡量和决定的,他的成绩斐然,是读者亲身感受到的,是文学界广泛认可的,是一身荣誉加身证明的。莫言,从来都是一个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