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活于世,需要很多优秀的品德来作为支撑,而"恩必酬,仇必报"就是其一。

恩必酬很好理解,对于那些有恩于自己的人,就一定要报答他,以感谢这个人给予的恩情,仇必报也是同样的道理,俗话说得好,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有仇必报的故事,最熟悉的桥段是少年长大后报了杀父之仇。

我们在此不愿意讨论对错,毕竟,报仇一事,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有着积极意义。而与有仇必报相反的是选择原谅,有仇必报固然可贵,但有时,选择原谅则是更加难能可贵的品质。

具备复仇实力的莫言选择原谅

莫言是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这位出生于山东农村的文学家,在所有中国的盼望的目光中,不负众望地获得了全球最受关注的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以出类拔萃的文学天赋和虚实相结合的语言,将中国文学推向了世界,真是著作等身。

莫言在文学之上的成功,让自己成为了一位文学巨匠,众人对其推崇倍至,他想报复曾经伤害过他的人,想必是轻而易举的事。

而且,莫言是一位有从军经历的人,他在部队历练了多年,拥有强健的体魄,就算是自己出手,一般人也不是他的对手。

但莫言曾经在自己身体处于最巅峰的时候,放过了曾经动手打了自己母亲的仇人,这是何故呢?

年少时目睹母亲被打

莫言出生于1955年,年少的莫言,有着悲惨的童年,当时的中国人,普遍一穷二白,连基本生活都不能保障,莫言家里也是如此。

为了生存下去,莫言干过许多重活累活,经常要跟随自己的母亲到别人家地里拣别人不要的麦穗,才能勉强维持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行为在当时的农村地区较为普遍,如果一户人家把麦子收割以后,也不来地里拣麦穗,说明他已经放弃了地里剩余的麦穗。

家里缺少粮食的人就可以去拣了,这本身是一种合理合法的行为。年幼的莫言跟在母亲身后,到一户人家地里拣麦穗,拣麦穗的人很多。

尽管年幼,莫言还是懂事的帮助自己的母亲拣起地上的麦穗,这些捡来的麦穗将充实他们家的粮仓,避免他们一家少挨饿,甚至可能避免他们家有人饿死。

突然,有人喊道,主人家来了,快跑!拣麦穗的人一哄而散。

只有莫言和他的母亲无法跑远,不仅是因为莫言还小的原因,还因为莫言的母亲在旧社会有过缠足的经历,她跑不快,她也不能丢下自己的儿子独自一人逃跑。

前来制止莫言母子拣麦穗的是一位高大魁梧的中年人,他的内心丝毫没有对妇女儿童的怜悯,相反,他见莫言母子孤儿寡母的,恶向胆边生,动手打了莫言母亲几耳光

莫言母亲担心他伤害自己的儿子,见他只打自己,反而非常镇定,只是连连求饶。

尽管如此,莫言亲眼见到,这位魁梧的中年男子扇了母亲几耳光,然后吹着口哨,扬长而去,只剩委屈的母亲抱着年幼的莫言伤心哭泣。

莫言年幼,他很想冲上去报仇,但他不敢,毕竟实力悬殊。但莫言将这个人的脸深深刻在脑海里,他发誓:终有一天,他要报仇。

多年后,仇人相见

成年后的莫言,高大魁梧,在部队的历练,让他成为一名顶天立地的好男儿,但他始终无法忘记自己自幼时母亲被打的经历,以及那天母亲脸上绝望的表情。

有一天,莫言陪同母亲上街,在街上,他们碰到了多年前对母亲动手的那个人。

很多年已经过去了,曾经魁梧的中年汉子,已经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佝偻着身子,从莫言身边经过,莫言一脸还是认出了他的样子。

曾经的屈辱与母亲脸上的眼泪同时出现在莫言的记忆里,莫言心想,如果我今天打他一顿,母亲想必会很开心。

莫言抢上几步,抓住那个老头的衣领,决定对其动手,以报当年之仇。这个时候,一双颤巍巍的双手拉住了莫言,莫言回头一看,是母亲,她的脸上写满了不支持。

莫言说:让我今天好好教训他一顿吧!母亲看出了莫言的心事,她摇了摇头,说道:这不是当年打我的那个人,你认错人了,放他走吧。

只言片语,以认错人将仇恨一笔勾销,并非是莫言母亲真的认错了人,而是她已经不想追究当年的事,冤冤相报何时了?

这位淳朴的乡下妇女,深知当年的事给莫言留下的伤害,她也明白莫言复仇的决心,但同时,她也知道,冤家宜解不宜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况,对方已经是一位七老八十的老头,自己一家对其施加暴力,与当年他的行为有何差异?

那一刻,莫言突然看清了母亲的内心的善良,也看出了母亲博大的胸怀,他慢慢放开了那位老人,让他蹒跚着离开。

放下仇恨

多年后,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当着全球几亿人的面,莫言说出了自己的这段经历。

说出这件事的莫言,内心平常平静,他娓娓道出,仿佛是在说别人的事,但这件事曾经让他纠结多年,想必终生难忘。

换作普通人,难免要理直气壮地对老头施加拳脚,以除多年心中积攒的恶气。但莫言母子,选择了原谅,这并非易事!

莫言母子都并不是一般人,也只有这样的妇女,才能养育出获得人类最高荣誉的奖项的儿子。莫言也早已明白,爱恨情仇,不过是一时之感情,事过境迁,便烟消云散

莫言的修为,已经超凡脱俗,即使没有诺贝尔奖的加持,他依旧是莫言,不需言语,只做好人。

多年后,在全国两会上,当所有的媒体对着坐在莫言旁边的陈凯歌进行采访时,这位在中国电影界大有名气的著名导演,面对镜头侃侃而谈。

坐在一旁的莫言,闭着眼睛养神,丝毫未受影响。当时的莫言,已经获得了诺贝尔奖,论名气,论贡献,谁能与之相比?但莫言安静地坐在那里,内心充盈,目不斜视,这就是境界!

文/朱竟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