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创文工作的推进,文明成为汕头这座城市的底色。杨立轩 摄

一名家长志愿者在校门口守护学生安全。

杨立轩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汕头各社区卫生环境实现常态化管理。杨立轩 摄

汕头大力保护传统文化,打造区域文化高地。杨立轩 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经济特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上都要交出优异答卷。

文明,是城市底蕴的生动再现,是城市精神的凝练表达。今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收官之年。汕头市作为全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自2016年起积极推进创建文明城市的进程,并开始申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五年来,汕头坚持对标先进、久久为功,持续推动创文各项工作落实,取得了不少成绩。汕头持续以价值坐标引领社会风尚,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水平,让精神文明成为展现城市之美的亮丽名片。

●南方日报记者 蔡沚彦

绿马甲成为创文最美“剪影”

如果说文明是一座城市最美的“底色”,那么,如今汕头的底色含金量如何?

大街小巷上,无数身穿绿马甲的志愿者每天在人群中穿梭,构筑起街头最美的“绿色”;在乡村小镇,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描绘出环境保护的“绿色”;在时代广场,科技感十足的灯光秀点亮城市夜空,演绎了现代都市迷人的“彩色”……

中山路是汕头市连接新旧城区的主干道之一,每天交通高峰期,源源不断的车流经过这条道路,驶向城市的两端。

在中山路沿线的十字路口,身着绿马甲的志愿者们手执红旗,引导路人通行,与一旁指挥道路交通秩序的交警,共同守护着城市的交通安全。

事实上,志愿者的身影随处可见,已成为汕头全民参与创文的缩影。在公园广场,志愿者走街串巷给群众发去一份份问卷传单;在旧城社区,志愿者为贫困老人送去米面粮油;在人行步道,志愿者当起“搬搬侠”让共享单车归位;在学校门口,志愿者当起接送员时刻守护着校门安全……

近年来,汕头市通过多渠道、广角度、大规模发展志愿者队伍,宣传志愿服务核心理念,着力推动“i志愿”平台使用的宣传、培训工作,组织志愿服务专项督查,不断推动志愿服务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形成了以党员志愿者为中坚骨干、社区志愿者为主体、各类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和爱心人士统筹协调的志愿者队伍。

经过不断实践,如今“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正成为不少鮀城市民的一种时尚生活方式。志愿服务正逐渐内化为汕头人的一种行动自觉,一个个爱心奉献、传递温暖的身影,成为这座海滨城市最明媚生动的文明“剪影”。

精神文明建设进入法治化轨道新阶段

开车经过斑马线自觉礼让行人;到餐馆用餐,吃不完的食物打包带走;到景区旅游,不随地丢弃垃圾;使用完共享单车自觉停放在停车区域……随着文明城市创建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汕头市民都能自觉遵守文明行为,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汕头探索出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

今年8月13日,汕头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汕头经济特区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并于9月15日起正式施行。条例的制定施行,标志着汕头的精神文明建设进入法治化轨道新阶段。

据介绍,条例以“正面清单”形式倡导文明行为,重点围绕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行为,提炼形成公共秩序、公共环境、生态环境、交通安全秩序、社区和谐、网络文明、文明旅游、文明观赏、文明就医、文明就餐、尊崇英雄烈士、尊师重教、家庭美德、邻里守望、移风易俗等十五个方面。同时,条例明确了十四项列入重点治理清单的不文明行为。

此外,条例还以立法形式鼓励公民见义勇为、无偿献血、慈善公益、志愿服务等活动,定期评选道德模范、汕头好人等先进典型,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推进文明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落实治理责任,条例在全国首创了执法清单公开制度,要求汕头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机构对列入重点治理的不文明行为,明确相应的执法主体、法律法规依据和处罚标准,做到一一对应,向社会公布。条例还要求各级政府建立健全综合整治工作机制和查处协调联动机制,开展重点监管、联合执法。

汕头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法规科科长刘芸表示,实施好《汕头经济特区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能够极大地促进全市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有效解决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文明城市创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大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主要体现在市民的行为上。刘芸表示,条例总结汕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经验做法,推动文明创建工作制度化,形成了文明创建工作的长效机制。

新增扶持资金4500万元打造文化高地

汕头市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以制定实施汕潮揭都市圈发展规划为契机,加快打造区域教育、医疗、文化、商贸“四大高地”,辐射带动汕潮揭城市群协同发展。

其中,在文化方面提出实施“文化+”发展战略,支持汕头市文化发展中心、汕头市文化集团和汕头市融媒中心、汕头融媒集团发展,推动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科技、旅游、创意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建设特色文化商业街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今年5月10日,汕头融媒集团、汕头市文化集团正式揭牌成立,意味着汕头市文化体制改革和媒体融合发展实现新的突破。

在加快改革创新、打造区域文化高地的背景下,这次多部门、多资源整合融合的实践,既是破解制约该市媒体融合及文化事业、产业和教育发展瓶颈的精准施策,也是汕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关键一招。

据了解,汕头将突出大格局整合、大手笔投入、大平台突破三大举措,按照“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提质增效”的目标要求,建设多元融合文化发展中心,打造新型文化综合体,推进文化事业聚合发展、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文化人才复合发展,探索重构该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文化教育发展格局的改革之路。

“汕头市文化集团的成立,可以说是新时代汕头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件喜事,也是全市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一件大事!”汕头市文化集团董事长王建兵表示,集团将着眼于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充分挖掘厚重的民族文化内涵,以有温度、有高度、有品质、有特色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展示汕头形象,讲好汕头故事,让潮汕文化实现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

在打造区域文化高地方面,汕头还提出,要构筑凝聚海内外潮人的文化内核,加快小公园开埠文化街区和樟林古港保育活化,推进专题博物馆群、开埠文化场馆旧址群和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建设,提升建设市图书馆、市文化馆、市博物馆,谋划建设美术馆、歌剧院、音乐厅等一批高水平文化场馆。同时,创建国家级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依托红色文化博物馆群和大南山、小北山革命遗址,设立大南山干部学院,打造红色文化展示中心和研究教育基地。

而在今年7月,汕头市财政局出台《汕头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资金方案》,真金白银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据悉,该方案明确在原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财政资金安排基础上,新增扶持资金4500万元,切实加大对文化惠民活动、文艺精品创作工作、文化产业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五个方面的扶持力度;扶持资金从2020年起至2022年分三年列入年度预算,将有力推动汕头做强文化事业、做大文化产业、做好文化人才培养,为汕头高质量打造区域文化高地发挥积极作用。

文明实践中心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截至2020年7月,汕头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1175个,实现全市覆盖,有效地打通了凝聚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省级试点,近年来,金平区在“如何以点带面,在基层将新时代新思想教育融入公共服务,实现基层大接力、全覆盖”的课题上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据悉,金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大接力”项目是打造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引领,12个街道文明实践阵地以及线上平台发挥协同作用的“1+12+N”多维网络。

据金平区文明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各个阵地以常态化开展各类主题活动来提升服务群众功能,实现文明实践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农村。

目前,金平区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195个,与66个文明驿站、社区书院,88个主题公园、文化广场等,互为融合、一体推进。

其中,金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面积达600平方米,通过定期举办主题实践活动,传承历史文脉,弘扬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风尚。而在核心商圈,打造金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万达基地,与未成年人文明素养提升志愿服务基地、城市书屋、主题宣传区等多个阵地发挥协同作用,辐射全区尤其是西部涉农片区。

同时,在金平中心城区,打造了光华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市级试点,建设光华茶博园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开展潮汕歌册传唱、非遗文化展演等活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而在涉农片区,打造鮀江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市级试点,配套建设图书馆分馆、民俗文化中心、市民学校等,常态化开展公益讲座、文化下乡等,加强移风易俗宣传。

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不仅是文明城市的“小窗口”,还是志愿服务的“大舞台”,金平区有温度、接地气的“订单式”志愿服务活动,真正实现便民惠民,传递文明正能量。

据介绍,金平区激活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服务五大服务平台服务功能,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下设8支专业领域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分队以及83支便民志愿服务队。这些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恰好打通了文明惠民的“最后一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小公园街道、金东街道等城乡街道文明阵地和乡村学校少年宫,广泛开展“四点半课堂”,为学生搭建一个集课业辅导、免费托管、图书借阅、兴趣培育、心理辅导等于一体的公益平台。而东方街道的“惠民一条街”活动,让居民群众在家门口便可享受免费理发、电器维修、义医义诊及政策宣传咨询等十多项便民服务,更是营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氛围。

数读

●截至2020年7月,汕头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1175个,开展主题实践、百姓宣讲、文化下基层等活动24676场次

●在文明创建工作中,汕头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截至目前,第一批96个美丽乡村已基本建成,第二批238个美丽乡村建设已经启动

●全市新建改建市场、公园、广场344个,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3.2%,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19平方米

一线走访

汕头首个文旅融合“粤书吧”试点单位揭牌

推动公益阅读

助力文明创建

在小公园八角亭附近,有一栋五层骑楼,从外观上看它只是一间普通的咖啡馆,但门口却悬挂“粤书吧”的牌匾,这正是金平区图书馆丹尼丹纳“粤书吧”。

日前,金平区图书馆丹尼丹纳“粤书吧”揭牌,成为汕头市一大热门打卡地。据悉,“粤书吧”是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为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引入旅游业的重要措施。

作为汕头市首批且首个投入使用的文旅融合“粤书吧”试点单位,金平区图书馆向书吧提供图书资源和电子阅读机,供市民游客免费阅读。它的成立旨在引领带动小公园开埠区文旅消费新潮流。

据“粤书吧”负责人介绍,除了提供书籍给市民游客阅读,书吧还会不定期举办一些和老汕头相关的文化沙龙,如潮剧知识分享沙龙、“汕头老城记忆”读书分享会等。

事实上,书吧重点围绕“旅游文化”“老埠文化”“红色文化”为广大读者和游客拓展新型阅读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向游客宣传潮汕文化,展示汕头文化软实力的窗口。“客人们对于‘粤书吧’的建立都赞不绝口,还有一些爱好阅读的游客专程过来参观看书。”“粤书吧”负责人说。

而丹尼丹纳的创办者则表示,“店铺开业后就一直在宣传潮汕文化,很开心‘粤书吧’在此挂牌。身为汕头人,我虽然不常在汕头,但一直都在推广家乡的文化,能够让外地游客了解家乡的文化,家乡的孩子能来书吧多读点书,就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值得注意的是,“粤书吧”不仅是文旅融合的新尝试,也填补了长时间来老市区无公共阅读场所的空白,助力阅读公益,让周边读者也能在家门口享受阅读的乐趣。

“虽然我们是营业场所,但也要承担起推进公共阅读公益事业的社会责任,这是我们和其他咖啡馆的区别。”“粤书吧”负责人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