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从古至今,墓葬问题都是一直都是备受人们关注的话题。受“入土为安”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人对丧葬问题越来越重视。墓葬不仅能反映出一个朝代的习俗和丧葬制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那个朝代的政治、经济、社会、观念等方面的状况。建国以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墓葬的发现,人们对古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等状况的了解越来越完善。

在中国持续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中,汉代的地位尤其之高。汉朝是继秦朝之后较少的大一统王朝,国土面积空前庞大,和同时代的罗马帝国并称为两大文明古国。在这样的背景下,汉朝的墓葬体系同样规模庞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陵山汉墓群

一、郡县制的确立,经济的繁荣为汉朝墓葬体系奠定基础

郡制起源于秦国,秦穆公嬴任好,后来又经过历代的法家代表进行变革,最终成型于秦汉时期。而县制则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楚武王熊通。整体而言,郡县制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秦朝的变革,最终在汉朝发展完善。

秦朝的统一,不仅在国土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在制度上的统一。大一统帝国的建立,直接瓦解了西周确立的分封制,确立了郡县制。汉朝兴起之后,汉承秦制,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和官僚制度。虽然汉朝初期,朝政不稳的情况下,曾经实行过“郡国并行”制,后来又经过“七国之变”,但在汉代逐渐进入中期之后,基本确立了郡县制。郡县制的确立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最终形成了汉朝大一统的局面。

在分封制体系下,人们大都同一族群的人生活在一起,所以死后同样是将同一族群的人放在一起进行合葬,人们以血缘为纽带,聚集生活。随着分封制瓦解,郡县制的建立,人们打破了血缘为纽带的局限性,墓葬体系随之逐渐转变成了具有地域性特点的体系。

济南汉代画像墓

墓葬体系的转变也让汉朝出现具有大一统帝国的标志性墓葬群和遗址,如帝都、皇陵、长城等。除此之外还出现大规模墓葬和遗址。汉朝的墓葬群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当时人口数量空前庞大,所带来的变化同样是肉眼可见的。

汉朝庞大的人口数量下,经济发展的规模也是空前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冶炼、陶瓷、纺织等制造业呈现出空前繁荣的状态,从现在大量出土的文物规模来看,这在历史上的确是绝无仅有的。

这样的政治经济情况下就导致汉代墓葬风俗繁琐,墓室的建造规模扩大,陪葬品的增多。在目前已经发现和发掘的墓葬群中,按照规模分类可分为皇陵、诸侯墓、刘氏墓、官员墓、地主墓及平民墓。墓葬区大部分集中在固定的几个地区,如中原地区、关中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辽南地区等。其中辽南地区的汉墓在几个墓葬区中比较受关注,成为最早的汉墓研究材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献县汉墓群

二、靠近沿海地区,人们主食贝类,导致墓葬形制的改变

汉代是封建社会发展相对较稳定的朝代,统一的大帝国不仅经济强大,文化也异常繁荣。在这样的背景下,统治者便借助强大的经济作后盾,以及宗教法制的意识形态,掀起“厚葬”之风。使得汉代无论在习俗、还是葬礼规模、墓室规模,以及随葬品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年代。辽南汉墓受内陆墓葬体系影响,又加上当地其他因素,继而发展成为极具特点性的墓葬体系。

辽南汉墓群有两个极为明显的特点,第一个就是用贝壳作为墓室材料而建成的贝墓,汉代虽然贝墓比较流行,但大多分布在于辽南的沿海之地,因为那里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到目前为止,已经发掘的贝墓就有100多座左右。第二就是族坟墓的大量出现。

辽南贝墓最早在1931年由日本人发现,新中国成立之后,辽宁考古工作者在1954年发现大连市营城41座,1957年旅顺口李家沟26座。1975年至78年,在普兰店市花儿山乡发现30座。

贝墓主要以海蛎、贝壳、海螺、海帽等作为墓室的主要材料。最早的贝墓出现在春秋时期。

山东东平县汉墓

《左传》中记载:

“宋文公卒,始厚葬用蜃炭。”

这里说的蜃,就是贝类。《辞海》中解释这种蜃是大蛤

《周礼·地官》中郑玄解释“蚌蛤之蜃,犹塞也,将丼椁塞以下蜃,御湿也。”

因为贝壳质地坚硬,又能防水防潮,保护尸体不易腐坏,所以用贝壳建墓成为一些官员的首要选择。虽然其他地区同样也发现过贝墓,但辽南地区的贝墓比其他地区数量多的多,也更加集中。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辽南地区靠近海边,相比于稻米来说,人们更加钟爱贝类、海鲜之类。沿海长期生活经验让人们发现贝壳类不仅防水防潮,还异常坚固,不易变质。而辽南沿海地区贝类丰富,尤其是在汉朝时。

辽南贝墓绝大多数都是西汉时期的墓群,东汉初期仅仅只有一小部分,墓葬的形制与内陆地区的汉墓基本一致。西汉前期多为单室墓,中期多为夫妻分室合葬墓,到了西汉后期至东汉初期,多见贝石墓和贝砖墓,即以贝壳和卵石或者素砖合筑之墓。

随着砖石结构的墓葬产生与发展,贝墓逐渐消失。因为贝壳的使用并不如砖石方便,并且贝壳形状大小不同,又比较零散,使用起来非常麻烦,又需要借助木板,而砖石可以砌成宽大整齐的墓室,即便坚硬程度不如贝壳,人们依然更倾向于使用砖石。所以西汉之前流行贝墓,西汉后期至东汉贝砖混用,到了东汉中期,已经少有贝墓。

汉单室墓

除了贝墓,贝砖墓和贝石墓同样具有特色。贝砖墓是用长方形素面砖和贝壳合筑而成的单室墓,墓室平面呈现出长方形或者方形,没有墓道。这种墓数量较少,但陪葬品丰厚,一般有20至40件。贝石墓是用贝壳和卵石或石椁铸成的单室墓,和贝砖墓不同的是,它有墓道。

三、辽南墓葬数目庞大,分布集中,族葬墓随处可见

总的来说,辽南地区的汉墓数量众多,形制齐全。土坑墓、砖室墓、石板墓、贝墓、贝石墓、贝砖墓均有发现。西汉初期多为土扩墓、贝墓及瓦棺墓,中期多为贝墓,西汉晚期除了土扩墓和贝墓还出现了贝石墓,到了王莽时期,贝墓已经消失,出现贝砖墓和砖室墓。到了东汉,贝墓、贝石墓均没有再出现,反而砖室墓大受欢迎。到了东汉后期除了砖室墓,还出现了石板墓

辽南地区墓葬较为集中,分布地域广阔,与居住区分离,很多墓地都是数十座甚至上百座墓葬连成一片。例如1954年营城子发掘的·40多座西汉贝墓,十几座砖室墓,共计52座墓同属一族。

这样庞大的墓群一方面一方面反映出宗法制对人们影响之大,这种集中埋葬的风俗受到宗法制的影响,即使在郡县制盛行的汉代,人们”同地而居、同族而葬“的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并且这种影响在辽南地区尤为明显。另一方面地域分布广泛也正好说明了汉代人口分布密度之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襄阳汉代画像墓

辽南地区的墓葬形式独具特色,由贝墓演变而来的贝石墓、砖墓,在保持自身特点的同时又兼具中原地区的墓葬特色。这种由贝壳作为主要材料修建的墓室有很大的局限性,仅仅只存在与辽南地区和山东的长岛县。贝石墓和贝砖墓是在中原墓葬的引导下对汉墓的一种变革,是贝墓向砖室墓和石板墓的过渡。

墓葬形制独特源于汉朝丧葬文化的繁荣,使得厚葬成为当时十分盛行的风俗。汉朝时期人们讲究死后后葬,将死者当成生者一样对待。

《论衡·薄葬》:陆贾依儒家而说,故其立语,不肯明处。刘子政举薄葬之奏,务欲省用,不能极论。是以世俗内持狐疑之议,外闻杜伯之类,又见病且终者,墓中死人来与相见,故遂信是,谓死如生。陆贾依儒家而说,故其立语,不肯明处。刘子政举薄葬之奏,务欲省用,不能极论。是以世俗内持狐疑之议,外闻杜伯之类,又见病且终者,墓中死人来与相见,故遂信是,谓死如生。

辽南汉墓也是如此,陪葬品中不仅有陶器、铁器、银器,甚至有些墓还随葬了粮食、水果等。从这些随葬的物品基本可以了解墓主人的生平。

河南夫妻异穴合葬墓

墓室的形制和随葬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情况。从沿袭西周的礼乐制度到逐渐接受道教思想,并将二者融合在一起。

结语

辽南地区属于汉代的国土,同样也是汉朝的一部分。辽南地区的汉墓虽然带有自己的特色,但与中原的墓葬形制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时代发展,逐渐被中原地区的墓葬制度同化。

辽南汉墓的这两个明显的特点,也反映了当时汉代作为一个大一统帝国,拥有着强大的经济,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环境,以及繁荣的社会文化背景。正是因为这些,汉代曾经一度成为与罗马帝国并列两大文明古国之一。

不可否认的是,贝墓的发掘的确是考古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不仅让我们对汉墓有个深入了解的同时,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对汉朝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参考文献:

《二十四史》

《五经》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