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年初,一场疫情阻碍了很多人去邻国日本旅游的脚步,如果要问日本什么地方最让人怀念,便利店是很多人的不二选择,尽管711、全家、罗森这些日系品牌在中国也有不少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和“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心理没有任何关系,还是因为日系便利店在漂洋过海后,那些被人称赞的优势如美食、服务、多功能统统缩水严重,不禁让人怀疑在我们中国的这些店会不会都是贴牌。

首先,中国店商品种类明显比日本店偏少。尽管中国门店和日本门店的sku同样保持在2000-3000范围内,但和日本门店执行品牌多元化策略不同,中国店内销售的商品主要来自康师傅、可口可乐这些大供应商,消费者可选择余地非常小。同时,日本店内自有鲜食的丰富度也远高于中国店,仅从三明治来看,日本店提供的选项也至少是中国店的三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中国店相比日本店功能单一。从区域功能分布来看,中国店有收银区、购物区、就餐区,而日系在日本的门店还多出多功能终端区域、影印区及厕所区;从增值服务上看,日本店除了购物外还提供买票、打印照片、复印文件、取款等多种便民服务,这些也是它们在中国不曾实行的。

最后,中国店提供的服务在贴心度上和日本店也是天壤之别。比如为避免女生在购买卫生棉时尴尬,日本店会提供特殊的打包服务;再比如结账的时候,为防止消费者手里拿着包不方便拿钱,日本店店员会贴心的准备消费者可以先放下包包的小托盘。相比日本店的贴心,身边很多朋友都吐槽过中国店服务员的简单粗暴。

两相对比之后,不禁让人产生疑惑:为什么同一品牌在中国和日本的表现差别如此之大?

从消费者习惯的差异性看,在中国辽阔的疆域上,东西南北的消费者无论是饮食习惯还是喜好偏向都存在巨大差异,日系便利店在日本本土固定的开店模型、研发模式到了需要“千店千面”的中国土地上就会失灵。所以对于日系便利店来说,尽管此前拥有在日本开店的成功经验,但进军中国市场也就是白手起家的水平。

从竞争环境的差异性来看,买票、取款、取快递、缴水电费等增值服务在日本便利店为人称赞,但这些便民服务在中国早就被电商抓取,在便利店便民度变窄后如何开拓出新的便民服务是品牌需要征服的课题,而日系便利店显然并未成功,就比如在自助收银机普及的当下,全家等日系便利店到今天才后知后觉的在门店逐步铺设。

从企业理念看,某日本企业家曾说:“和中国年轻人喜爱创业不同,日本年轻人通常会在一家企业干到老,我发现跑出来创业的日本人多是和我一样的老人。”当维稳成为日本人共同的标签时,那么将一家日系便利店放在巨变中的中国市场时,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像现在一样,将业务范围缩小、将商品品类缩小,以争取最大的普适性。这样的思维方式或许在潜移默化中助推了日系品牌中国店活成了日本店的低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