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晚间,蚂蚁集团在科创板IPO获证监会同意注册,万亿蚂蚁集团真的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IPO,不仅因为蚂蚁是全球最大的独角兽、上市有望创造全球最大IPO的纪录,更关键的是,它给A股投资者带来了第一只真正意义上的稀缺优质科技股标的。

面对蚂蚁IPO带来的造富机会,有人津津乐道于有多少蚂蚁员工将因此实现“财务自由”,但更多人则希望参与狂潮之中,分得一杯羹。

从9月25日蚂蚁战配基金开卖至今,超过1000万人参与了五只基金的购买。也就是说,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每秒钟就有8个投资者,购买配售蚂蚁股票的基金,人均6000元左右。

这次蚂蚁IPO,俨然已成为一场全民旋风。

01

三人团队起家,十六年终养成

2003年10月15日,在日本留学的中国青年崔卫平在网上贴出了自己想要卖掉的富士旧相机,正在西安工业学院读书的大学生焦振中正好想买。

两人一拍即合,焦振中用支付宝的担保交易功能拍下了崔卫平那台标价700多元的二手相机。于是,淘宝历史上的第一笔担保交易诞生了。

这单编号为“200310126550336”的交易清单,至今仍然悬挂在黄龙时代广场B座支付宝大楼一层大厅的墙壁上。

当时的支付宝,只是淘宝网支付结算的工具,团队一共三人:一个财务、一个会计和一个出纳。

第一笔支付宝资金操作地点,湖畔花园小区

这个故事勾勒出了支付宝的雏形。隔年1月,马云便下达了启动支付宝项目的指令,2004年12月8日,支付宝正式成立,第一任总裁陆兆禧发了一封全员邮件,请全体支付宝员工吃鸭脖子以示庆祝。

2005年5月,支付宝开放担保交易与支付接口,成为独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随后的五年,支付宝经历了疯狂扩张。

2010年末,支付宝改良开发了一种崭新支付模式,用户不需要跳转网银也不需要额外办卡,只需要把银行卡跟支付宝账户绑定,就可完成付款,随后支付宝相继和工行、建行、中行达成合作,快捷支付正式推出。

值得一提的是,快捷支付不仅成就了支付宝,也是日后移动支付大规模展开的技术前提,在这之后出现的微信支付、Apple Pay都是在此基础上的广泛适用,它对整个中国移动支付发展的贡献要在很多年后才会显现出来。

2010年,央行发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行牌照制度,要求境内主体方可申请,支付宝被从已在海外上市的阿里巴巴体系下分拆出来,2011年顺利获得国内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

紧接着,一个新的大时代悄然到来:中国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支付宝想要抓住超级移动流量入口,变革迫在眉睫。2013年春节刚过,支付宝挑起移动大战,这期间支付宝多面作战,打出三大战役:主推支付宝App、推出余额宝、在线下推出条形码和二维码。

到了2014年,全国移动支付笔数占比超过半,光速般的发展也引起了国际上好奇的目光。一个外国人跑到中国专门拍了一个纪录片《中国的无现金社会》,来表达对这一快速变革的震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PC转型到移动支付的过程,给支付宝带来了高频的交易的同时也留存了大量的账户资金,但作为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受央行规定所限,资金在账户中不能获得利息,大量沉淀资金在支付宝账户中闲置,对用户而言非常不公平,余额宝在此背景下诞生。

2015年,芝麻信用分上线,基于用户消费行为多方位综合性地对用户信用进行评级。2019年网商银行的不良率为1.3%,低于招行信用卡1.35%不良率,更远低于其他互联网金融公司。

伟大的公司生来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比如Google解决了海量信息搜索的问题,Facebook解决了人与人即时沟通的问题,亚马逊解决了人们网上购物的问题。蚂蚁也是如此,和传统金融机构“先有产品,再找客户”不同,蚂蚁是以解决客户的问题为立足点,才打造出支付宝、余额宝、花呗、借呗、相互宝等爆款产品。

早在支付宝创立初期,马云就对支付宝团队说:“支付宝不仅要成为淘宝的好帮手,更要成为整个行业使用的工具,以及推动社会诚信的一种手段。”

支付宝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信任。

支付宝诞生之初,遭遇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中国没有线上交易信任。彼时主流交易方式有货到付款、银行转账等,但都是买卖双方直接支付,存在卖家不发货、买家违约的风险,支付宝首创担保交易模式,买家下单后,先把资金打入淘宝网对公账户,确认收货后再由淘宝把钱打入卖家账户,由此解决了信任问题,并借此缔造了流量入口。如今,蚂蚁的所有估值和业务都建诸其上。

今年7月15日,蚂蚁金服正式更名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标志其战略转向科技领域。其实早在2017年,蚂蚁高层就多次公开表示,蚂蚁金服未来会只做Tech(技术),支持金融机构去做好Fin(金融)。而此前所申领牌照所从事的金融业务,刚好可以作为沉淀底层技术的试验田。

这一阶段,蚂蚁找准定位,发挥数据和技术优势,业绩和估值飞速提升。招股书显示,2019年末,蚂蚁支付收入和技术服务收入的占比已经各占45%左右,剩余10%的收入来自于金融云、技术开放平台、区块链等To B的硬技术,IPO募集资金最大投入也是技术创新。

一切仿佛都在向世人预示着,万亿蚂蚁的征程还在继续。

02

A+H股同步上市,初始战略配售比例达80%

最新公布的上市发行方案显示,蚂蚁集团将按照1:1的首发规模,分别在A股和H股发行不超过16.7亿股的新股,A+H发行的新股数量合计不超过发行后(绿鞋前)公司总股本的11%。

截至目前,在A股历史上,IPO募资超过500亿元的公司只有6家,农业银行最高,募资685亿元,蚂蚁的募资规模会大幅打破A股记录。

蚂蚁的优秀,大家都看在眼里,不过我们为其光彩惊叹之余,一个困扰A股股民多年的问题必须得到正面解答:这么大体量的公司上市,会抽掉A股的血吗?

超过1000亿元的天量IPO规模,猛一看会对市场造成严重的“抽血”。但实际上,对A股存量资金的影响要远远小于1000亿,因为战略投资者会事先认购大量份额:

本次蚂蚁IPO在A股的初始战略配售股票数13.4亿股,占A股初始发行量80%,创下科创板新高。参与战略配售的投资者需承诺1-2年的限售期,为科创板历史最严。

此外,蚂蚁还在初始发行安排中,留出3.34亿股供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打新”。按照市场预估的两万亿估值计算,面向A股市场的“打新”规模将为200多亿元。

这个发行结构是蚂蚁目前的最佳解法,既为科创板引入长线资金,又让国内投资者第一次在家门口分享到互联网巨头的上市红利。

从历史上看,美股也同样经历过科技股的天量IPO,比如2012年的Facebook、2014年的阿里巴巴,募资均超过了1000亿人民币。但美股在这些天量IPO之后仍旧不断上涨,纳斯达克与标普500指数不断新高。

市场缺的从来不是钱,而是好项目、好企业,对于那些能够不断创造价值的公司来说,“血”是抽不掉的。

03

多一分思考:A股为何在此时接纳蚂蚁?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由于市场规范、资本认可度等方面的考虑,以往互联网公司大多选择赴美或赴港上市。中国的科技巨头如阿里巴巴、腾讯等无一选择内地IPO。所以这次蚂蚁的A股上市,是A股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拥抱超级独角兽。那么,为什么是现在?

首先,A股已经有能力容下超级独角兽。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改革不断深化,制度设计上更加开放包容,A股退市制度不断完善,为中长期价值投资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比如6月份,上证指数出现近30年来的修订,中证指数公司也发布科创50指数。

在此基础上,以科创板为代表的改革“试验田”已经吸引了一大批有代表性的科技企业。A股市场也已不再只是依靠传统行业、银行保险支撑,在资金量、流动性和广度深度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增强,目前市场可以承受蚂蚁的上市。

更重要的是,正如几年前的港股一样,A股需要拥抱优质的科技股,来助推结构调整。

港股曾经因为对同股不同权公司进行上市限制,与互联网科技繁荣的十年失之交臂,港股过度依赖金融地产也一直被诟病。港交所错过阿里巴巴,内地二级市场也享受不到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成果。

港交所之后的一系列改革,以及2018年允许同股不同权和尚未盈利的公司上市的政策,直接推动了中概股阿里巴巴、京东、网易等中国互联网一线公司的“回流”。

而A股当下也同样需要能够代替地产、银行等大蓝筹的高成长产业,从而带来长期的牛市增长。分析认为,蚂蚁上市会产生羊群效应,如京东数科等更多科技企业会持续进入,相应科技公司市值占比也会极大提升。

随着蚂蚁等科技独角兽IPO, A股将迎来一次结构调整的机会,而科技公司基本面优秀、创新能力强大、内部股权激励到位,其成长空间非传统经济模式的企业所能媲美,其庞大的市值、权重占比也将对指数的走势构成重大影响。

蚂蚁集团之于科创板的意义,可以类比纳斯达克的苹果公司。纳斯达克早期也是默默无闻,无人问津。在其上市公司苹果异军突起后,成为美国科技创新的主阵地和风向标,之后越来越多的风投和资金开始青睐纳斯达克市场;之后随着微软的崛起,更加强化了纳斯达克在科技板块的江湖地位。从此,金融和科技在纳斯达克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所以,此时接纳蚂蚁A股上市,正当其时。

今年是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大年,注册制会带来深远的影响。虽然大型公司上市确实存在“虹吸”效应,对市场造成一定压力,但如蚂蚁这样的“中国版FAANG”作为标杆和示范,吸引更多优质科技公司在国内上市,才是更重大的长远利益。

随着蚂蚁集团等优质标的在科创板挂牌上市,让国内投资者有更多直接参与分享优质上市公司成长的机会,有助于吸引更多长线资金入市,也拉开了优质标的回归的帷幕。

A股不缺钱,长期逻辑也足够清晰,当各方努力完成改革,吸引大批代表未来成长性的蚂蚁之类的科技股回A之后,A股自然完成了新旧经济的交替,届时A股会向更高阶进化,长牛的格局才会建立,新经济带领A股腾飞的大幕正式拉开。

参考资料:

饭统戴老板,《凿山铺路15年:支付宝上的中国》;

泽平宏观,《解码蚂蚁:如何成为全球最大独角兽》;

看懂经济,《蚂蚁解决社会问题公司》;

华商韬略,《蚂蚁,不只是支付》;

少数派投资,《蚂蚁科技上市,“抽血”效应会有多强?》;

安惠投资,《蚂蚁上市 影响几何?》;

虎嗅,《蚂蚁和你想象的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