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会议要求,成渝地区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健全合作机制,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

截图自国务院

会议强调,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突出重庆、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协同带动,注重体现区域优势和特色,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进入历史“蜜月期”

今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是继京津冀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后的又一国家战略,被媒体称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第四极”。

放眼国内外,凡是创新型产业集群,都得益于大学、科研机构和高技术企业的集体支持,特别是建设高等教育集群已成为典型模式的选择。如:依托哈佛大学、MIT、波士顿大学等众多大学建立的128号公路高新技术园区;以杜克大学、北卡州立大学和北卡教堂山分校为“金三角”框架的北卡罗莱纳科技园区。当前,我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提出构建“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同样有赖于大湾区四地丰富的高等教育集聚资源。建设高等教育集群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创新发展的重要经验。[1]

重庆和成都是中国西部国家级特大中心城市,区位优势突出。自古以来,成渝地区地理同域、文化同源、经济同体,为成渝地区的高等教育集群建设提供了现实性基础。

成渝高教资源丰富

根据教育部最新统计,川渝地区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00所,大部分集中在成渝两个城市;本科院校79所,成渝两城占到了55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3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7所,除了四川农业大学(教育部名单中所在地为雅安,学校同时设有成都校区),全部位于成都和重庆两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成渝地区产业同质,人才资源竞争很激烈,无形中形成了两地各自保护,对高校发展一体化形成压力。

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背景下,成渝地区多所知名高校意识到了共建共享的必要性。今年大动作频频:

多所“双一流”布局成渝

不仅注重加强建设本土高校,川渝地区还加强扩大合作版图。作为四川省会的成都,和西南重地的直辖市重庆,这两大城市也成为众多 “双一流”高校的选择。

1月6日,厦门大学成都天府新区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厦门大学四川研究院

6月3日,重庆市清华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助力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6月9日,成都市上海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助力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7月17日,重庆两江新区哈尔滨工业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将在两江协同创新区共建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

8月19日,重庆市政府与北京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建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重庆两江新区湖南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将在两江协同创新区共建湖南大学重庆研究院

8月21日,中国农业大学、重庆大学四川省人民政府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重点围绕战略决策咨询、科技创新、教育文化、人才交流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9月22日,中国农业大学四川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新津)在成都揭牌。

高校带飞经济发展

高校坐落于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驱动要素,而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近年来,成渝双城正在通过实施多种举措大力吸引和集聚高端人才,集聚优质创新资源,建设了一批产学研平台及项目。

在“高教第三城”的争夺战中,成都、重庆都是强有力的竞争者。如果两个城市能联合起来,无疑是高等教育圈一股举足轻重的势力。

重庆两江新区正加速建设重庆智慧之城。目前,包含中国科学院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在内的20多所全球顶尖高校已经在此落户。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市GDP在今年上半年以240亿元左右的优势超越广州市暂位居中国城市经济排行榜第四名。

图源:时代数据

主要原因正是在于重庆市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制造业较快增长。前6个月,重庆的集成电路、液晶显示屏、半导体分立器等上游高技术产品同比分别增长34.1%、27.9%和10.0%。

在2020年上半年GDP十强城市中,重庆和成都两城是增速最快的前三名。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带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这离不开人才、教育、高新产业等各方面的发展与助力。

10月18日,重庆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王庆表示,接下来,川渝统战部门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渠道畅通等优势,推动引资引智、经贸往来和经济合作,助推两地在科技、教育、医疗、文旅等领域和行业的协同发展

合唱“双城记”,成渝高校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