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美文哲学”,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是一个贫穷的年代,大家都吃不饱肚子。有一个贫穷人家,父亲每天到山上砍柴,然后隔三差五地到集市上去卖,换些钱补贴家用。他的妻子因为无钱求医,最后因病而丢下一双嗷嗷待哺的儿女撒手而去。

父亲一手拉扯儿女渐渐长大。家里再难,他每次从集市回来都会给两个小孩或带回几个糖果或带回两根油条。可是有一天女儿和弟弟远远地望着父亲回来了,就迎了很远,眼巴巴地等父亲带回好吃的。父亲却冷冷地说“今天没有买。”女儿很失望。可是不一会儿,她在门口转头看到父亲在房间大口地吃着油条。

小女孩那年才八九岁的光景。看到这一幕她一口气跑到村头的小树林里,在那“哇”的一声大哭出来,哭得很伤心,撕心裂肺的那种。在她的心里从此埋下了抹不去的阴影。从那以后她就觉得眼前的这个男人和她很陌生,这也许就是世上最远的距离吧。

时光荏苒,当年的小女孩已年过半百,也生儿育女了。但是她一直没有原谅她的父亲,几乎断绝了往来,父亲去世前她都没有去看一眼,只是去参加了葬礼,葬礼上她哭得很伤心,但是她知道只是为了自己心中的怨恨和抹不去的痛苦记忆而哭的。

按理说自己有着这样刻骨铭心的经历,应该会倍加疼爱自己的子女吧?虽然她从未像父亲那样吃独食,但是子女和她的关系一样的紧张,也是相互埋怨,几乎没有了亲情。让人徒感世态炎凉。

你越是憎恨一个人的时候,你会发现不知不觉就成为了那个人,而且越来越像。因为你心中总在挂念那个人、那个事,他的音容笑貌挥之不去,他做的事情你会当成了一种底线。可是底线是相对的,正如这个女孩认为一根油条是底线,到了她自己为作为家长的时候,他的子女也许把一辆车子,一栋房子或者一个百万存折当成了底线。事情不是那个事情了,而那个事理却在心中定格,这种定格一旦投射到外界,结果却是一样的。

我们试想一下,也许是另外一个场景。那位父亲每次站在油条摊旁攥着皱巴巴的几个小钱再眼巴巴地看着油条半天,他要挑个最大的回家给儿女解馋。此时老板发话了:“你一家三口为啥每次都只舍得买两根?别太对不起自己了,你看你天天累成这样,你身体要是垮了,你家儿女谁照顾?莫为儿孙做马牛,儿孙自有儿孙福”这个父亲没说话,回家的路上越想越觉得那油条摊子老板说的对,回家后就背着孩子把这油条自己吃了,有了体力下午再去砍一车柴,可以换更多的油条。

或许还有其它的场景。比如父亲在集市上和别人因为争最大的油条而发生了矛盾,和人打架了,因为饿着肚子再加上身单力薄吃亏了,还被人嘲笑没力气不像个男人,被人嘲笑舍不得吃喝的抠门或者被人嘲笑为病秧子。父亲受了欺负,想想都是油条惹的祸,回来后赌气把油条吃了,都是为了有一个更好的身体和更好的担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还可以设想出更多的场景来,总之所有的事情都有因果之间的必然联系。这个小女孩即便当年不能原谅她的父亲,如果长大成人后能够换一种思维方式,多为自己的父亲找理由开脱,不也是解脱自己吗?即便认定父亲就是自私的主,如果你能因此而看透人心隔肚皮,知道一切关系都不可以凌驾于物质利益基础上,那么也许就顿悟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人生哲理,那又何尝不是一种大收获。可她只愿把怨恨的种子埋在心底,任由疯长,结果也是落了个同样的众叛亲离的下场。

庄子在《知北游》说:“调而应之,德也;偶尔应之,道也。”意思是说遇到了心里一时过不去的坎,能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视角,这就是难能可贵的品质了;如果能做到像镜子一样,不管什么事情,好也罢,坏也罢,事情过去了就让它过去,绝不纠结。能做到这样那就非常了不起了。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道理,我们再看看庄子在《让王》篇和《寓言》篇举的例子。

曾子一度非常潦倒至极,其寒酸的样子在庄子《让王》篇有详尽的描述。他十年没买过衣服,经常三五天没有米粒下锅,浑身水肿,帽子一碰,帽带子就断了,一提鞋,鞋跟就掉了。父母病了,也没钱赡养,只能端屎端尿伺候二老,出一点苦力。可父母一看他那样就气不打一处来,恨铁不成钢,动不动就抬手揍他,曾子被揍哭很多次,暗自垂泪。庄子《寓言》交代,曾子后来做官了,并且越做越大,但是他看着手中拿到的丰厚的薪水却是一点也开心不起来。为什么呢?他流着泪说:“我现在混得再好,父母也看不见了,因为他们已经去世了。到死我在他们的心中都是一个废物罢了。”孔子的另一个弟子闻听此言回来问老师:“曾子这样说算不算他原谅父母了呢?算不算不计较父母了呢?”孔子说:“他哪里真的放下了?既然还在伤心垂泪,分明是心里没有放下,如果放下了,不管贫穷富有都不会再触景伤情的。”

庄子《则阳》篇说“其穷也使家人忘其贫;其达也使王公爵禄化其悲。”一个能做到心里不藏事的人才算得上有趣的灵魂。谁不愿意和有趣的灵魂为伴?如果为了心中的那个打不开的结而整天板着面孔或者唉声叹气愁眉苦脸,谁都会把你当做扫帚星;如果为了心中的怨恨而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只会让你的心成为温室里的小草,越来越脆弱,成为名副其实的玻璃心,谁敢碰你?谁不躲着你?你无形中给了所有人一种必须小心翼翼的压力,说不定哪天火山就要爆发,时间久了,这样的压力谁能受得了?

不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这句话成了多少人继续拉仇恨的理由和借口?想来情有可原,都是为了自我解脱,可是这只言片语只能扬汤止沸隔靴搔痒治标不治本,若想真解脱就要敢于拔除病根。病根是自己狭隘的心胸和没有广角的视野,试着拉大场景和尺度,那个病根就是自己意念的产物而已。解铃还须系铃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大医王,没有人能够替代自己。

老子说:“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多为他人开脱,放过他人就是放过自己。

美 文 哲 学

belle-lett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