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与正,虽好尚不同,然以公义相取。

法正是季汉佐命元勋,也是先主时代唯一有谥号的臣子(翼侯),待遇盖过关张,逼于孔明。

初,先主时,惟法正见谥。--《蜀书六 赵云传》

虽然诸葛亮与法正的争斗,被史家刻意忽略;但从陈寿“亮与正,虽好尚不同,然以公义相取”的评价可知,二人私情携贰,彼此违戾不和,在当时人尽皆知。

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蜀书七 法正传》

本文主旨在剖析还原法正与诸葛亮的争斗故事,剥离法正的“智术”与诸葛的“至德”,从人性的角度、看待二人博弈始末。

睚眦必报的东州人

法正心胸狭隘,无容人之量。即陈寿所谓“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

(正)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蜀书七 法正传》

刘备入成都后,法正以扬武将军领蜀郡太守。蜀郡郡治即成都。

换言之,法正地位就类似清朝的“直隶总督”;拟之两汉,大约是京兆尹或河南尹,兼部分司隶校尉职能。

注:刘备称帝前,未置司隶校尉。践祚后,先后以张飞、诸葛亮领司隶。因彼时备自领(汉廷)司隶校尉,而实际又不可能亲自履行监察职能。

陈寿所谓“外统都畿,内为谋主”。即指如此。

以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蜀书七 法正传》

法正在蜀郡太守任上,擅自行凶,纵横不法。而所杀者,是“毁伤己者”。

(正)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蜀书七 法正传》

所谓“毁伤”,并非肉体欺凌,而是“毁谤中伤”。即流言蜚语。

“毁伤”一事,是指法正初入蜀时,被“东州侨姓”贬抑讥损,不得发迹的旧事。

(璋)既不任用,(正)又为其州邑俱侨客者所谤无行,志意不得。--《蜀书七 法正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法正擅杀毁伤己者数人

法正是司隶人,老家在扶风郿县,即董卓“万岁邬”(亦称郿坞)所在。兴平年间(194-195)三辅大乱,正与同乡孟达流亡入川。

川地土著把这群自荆州南阳和司隶三辅地区流亡入川的“侨姓士族”,称作“东州人”。用以区别本地豪强。

注:如李严、法正、孟达等,皆东州出身。

南阳、三辅人流入益州数万家,(刘焉)收以为兵,名曰东州兵。--《英雄记》

因此法正被“毁伤”,是侨姓士族内部的“相互倾轧”;而刘璋听信左右而废抑正,则是“土著”与“侨姓”争权夺利的外在反映。

回到刘备入川时代。法正仅因当年遭人贬损,就擅杀人命。心胸狭隘到令人吃惊。

正肩负“外统都畿”的责任,却在成都(即蜀郡郡治)纵横不法,搞得人心惶惶,可谓标准的“公器私用”。

对法正的“恣睢寇暴”行为,诸葛亮是有所耳闻的。

诸葛亮的“自我维稳”

法正所杀者、必为地方豪右或侨姓名流。

试想,当年能向刘璋进谗、使法正“废弃不用”者,怎会是小门小户?

因此名士连续被戮,且案发地点在郡治成都,必然引起官方警觉。

刘备的态度是“毫不在意”,因法正当时恩遇正隆。

诸葛亮的态度则颇值玩味。

亮闻法正杀人,不仅不加劝谏,反而给“报信者”做思想工作,追溯法正功勋,自己把自己给“维稳”了。

(亮曰)法孝直为之(刘备)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蜀书七 法正传》

这极不合情理。

诸葛亮是法家代表人物,精研刑名律令,以“刑法峻急”闻名。

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裴松之

按陈寿所载,亮执法公平,有功虽小必赏,有恶虽小必罚。是以“受罚者终无怨言”。

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蜀书五 诸葛亮传》

亮虽无廷尉之职,观其执法平允,亦担得起“天下之衡”的美名。似亮般持法严苛者,对法正的“不法行径”竟如此包容,可知必有内情。

我敢断言,诸葛亮不向刘备劝谏的原因,是其曾经尝试攻讦法正,而备不纳。故亮不愿再触逆鳞,因此沉默不语。

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诸葛亮在刘备时代,有两个特点。

其一是善于望风承旨,其二是珍视手中权力。

“望风承旨”即揣摩迎合主君心意。

备入川后,亮给刘巴和张飞做思想工作,明确提及刘备希望割据称帝(所谓“定大事”)。

诸葛亮谓巴曰:“张飞虽实武人,敬慕足下。主公今方收合文武,以定大事;足下虽天素高亮,宜少降意也。”--《零陵先贤传》

备称帝时,亮又屡屡带头上表(虽因特殊原因,偶尔会位在许靖、马超之下),心态似比主君更加迫切。

“珍视权力”是诸葛亮的另一面。

亮初入左将军府,便有“鱼水之欢”,甚至引动关、张侧目。到后主时代,亮已“总统内外”,导致魏国讥笑“政由葛氏,祭则刘禅”。

(备)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蜀书五 诸葛亮传》
及禅立,以亮为丞相,委以诸事。谓亮曰:“政由葛氏,祭则寡人。”--《魏略》

因此,“珍视权力”的诸葛亮,对于法正得宠,侵夺禁脔的行为,必然内心不悦。

亮是伟人,但并非完人。诸葛亮在先主时代“进谗”是屡有发生的。且“进言不避亲”,刘封谗废赐死,即出于亮。

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赐封死,使自裁。--《蜀书十 刘封传》

对于“起自徒隶”而“一朝处诸人之上”的彭羕,亮亦有毁伤。导致羕贬官外放为江阳太守。

诸葛亮虽外接待羕,而内不能善;屡密言先主。--《蜀书十 彭羕传》

似法正般心性不纯、且得宠当时的佞臣,亮必然不喜。弹劾法正几乎是可确定的。但从结果上看,法正得宠如故。

由此,法正“擅杀人命”而诸葛亮“自我维稳”,其实是亮揣摩上意,不愿“再逆龙鳞”的自保行为。

亮为人持正,爱惜权力;因此对智术过人、心性奸邪、不断侵夺自己地位的法正,必然愤恨。即陈寿所谓“二人好尚不同”。

但诸葛亮的另一个特点是“望风承旨”,而法正得宠当时。因此懂得“揣摩主君心意”的亮,对法正的“纵横不法”,便听之任之了。

法正与诸葛亮的权力博弈

法正的猝死,使二人蓄势待发的矛盾骤然消弭。

正短寿,汉中之战(219)翌年即死(220),年仅四十六。

因其英年早逝,故正与亮的权力争夺,未及摆到台面上便告结束。

即使如此,如陈寿般“川蜀后进”,对二人当年“私情不睦”亦有耳闻。

考虑到陈寿出生(233)不久诸葛亮即死(234)。故陈寿对正、亮关系的记载,无疑承袭自川蜀旧人。

“好尚不同、而以公义相取”的叙述,无疑是“势同水火,但为国家大计而勉强共事”的同义词。与魏延、杨仪的描述方式极为接近。

(延)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蜀书十 魏延传》
亮深惜仪之才幹,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蜀书十 杨仪传》

注:诸葛亮之于魏延与杨仪,恰似刘备之于诸葛亮与法正。

正、亮当年明争暗斗的激烈,可见一斑。

法正的揽权方式是通过“军事行动”。

注:“治戎讲武”是季汉“权臣专政”的典型方式。自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无不如此。

刘备割据川蜀后,呈现出一种“不思进取”的倾向:大秤分金银,大块分田地,一派歌舞升平之势,引来赵云等宿将的担忧。

益州既平,赐诸葛亮、法正、飞及关羽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其馀颁赐各有差。--《蜀书六 张飞传》
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驳之。--《云别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益州既平,赐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

又因张飞、马超屡次败北,故法正力劝刘备亲征汉中。随军谋主,毫无疑问是其本人。

法正甚至还在阵前玩了一把“行为艺术”,替主公抵挡箭雨,把刘备感动得热泪盈眶。

矢下如雨,正乃往当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
正曰:“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
先主乃曰:“孝直,吾与汝俱去。”遂退。--裴松之引注

法正随备领兵在外,亮在成都也没闲着。趁法正不在蜀郡,将其蜀郡太守悄悄撤换。太守之位,塞给了杨洪。

《亮传》对此虽语焉不详,但从《杨洪传》却能略窥梗概。

诸葛亮对法正和刘备出兵汉中,内心是很不情愿的。

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
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蜀书十一 杨洪传》

彼时亮以战事问洪,虽未载所问何事,但从洪力劝“发兵前线”的答辞,可知诸葛亮对“汉中之战”甚为抵触。这才有杨洪“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的应答。

亮虽同意增兵汉中,却表洪为蜀郡太守。从“后遂为真”可知,当时的表奏、并未征得前线刘备的同意,实出亮之心意。

时蜀郡太守法正从先主北行,亮於是表洪领蜀郡太守,众事皆办,遂使即真。--《蜀书十一 杨洪传》

以法正在汉中之战(219)翌年病逝,可知杨洪“遂转为真(太守)”当在彼时(220)。

法正力劝刘备伐汉中,而诸葛亮力阻刘备伐汉中;法正在前线屡献奇策,诸葛亮在后方阴夺其蜀郡太守。

可知二人相互憎恶、违戾不和,到了何等地步!

注:正死后,与亮相善的刘巴,代法正为尚书令。未知是否出自诸葛亮举荐。

陈寿所谓“好尚不同,然以公义相取”指代的大约就是此事。

即诸葛亮虽痛恨法正魅惑主上、对汉中之战亦“心怀耿耿”,但依然能克己自制,从谏如流,做好后方的“发兵督粮”工作,使前线无忧。

结语

法正天下奇才,智术被曹操称道。但其不修德业,被陈寿拟作魏之程昱(制作人肉干粮)、郭嘉(行止不检)。

法正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也。拟之魏臣,正其程、郭之俦俪邪?--《蜀书七 法正传》
曹公曰:“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正邪?”--《华阳国志》

从法正入蜀被谗废不得晋升,乃至发迹后擅杀人命,可知其极强的报复心与过人的权力欲。

而资历更老,智术与法正相伯仲的诸葛亮,亦是个权欲极重的奇才。从其先后谗废彭羕、刘封、廖立、李严便可见一斑。

因此、亮与正的制衡博弈,便无可避免。

好在诸葛亮虽不喜法正的奸邪品性,却能矫情匡饰,以国事为重。法正能在前线大放异彩,也离不开诸葛亮在后方的鼎力支持。

然而,随着时间推进,正亮关系日趋恶化。

建安二十四年(219)的汉中之战,亮对法正的“纵横不法、淫邪魅上”已经怒不可遏,甚至动了“劝刘备还军”的念头。从杨洪“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的答辞中便一目了然。

而翌年(220)法正病逝,可说死得恰到好处。将二人蓄势待发的矛盾,消弭于无形。

正虽不贤,却能戮力疆场,辄献奇策,亮乃异之。而亮虽与正不睦,却能做到搁置私怨、共襄国事,亦可谓至德。

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亮每奇正智术。--《蜀书七 法正传》

正死,追谥翼侯,先主为之流涕;正若不死,以武侯之权欲,恐怕同为“东州人”的李严下场,便是其榜样。

法正虽死,身、名俱全,荣及子孙;正逢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