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作家、“自由撰稿人”鲁迅,已远逝84年。但他留下的精神遗产,到底何去何从,依然牵动人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些年,尽管“民族魂”的称誉依然还在,但整个社会都在逐渐“去鲁迅化”,鲁迅日益落寞,当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近年持续发烧的一个热议话题,就是中学教材中的“鲁迅大撤退”:1978年的人教版语文教材,有17篇来自鲁迅;到了2004年高中语文教材,仅存寥寥3篇。

到了2013年,连《阿Q正传》《呐喊》等名篇已“出局”了。很多人担心,鲁迅将彻底告别往后年轻一代。而与此同时,鲁迅死敌、独善其身的文人代表梁实秋诸位粉墨登场;连周杰伦、赵丽颖、王源这些娱乐圈流量明星,都已陆续登陆教材,课堂最隐秘的角落似都藏着沉默的真相。

本地教材,一向都是时务开阖抑扬、价值观导向变动的风向标,此番动态当然会引发全民关注与质疑。主持者温儒敏教授辩解,“鲁迅作品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太深了”,显然难孚众意。如果仅是因为“深”,那《季氏将伐颛臾》《离骚》这些古文不是更艰深晦涩,怎不一并取消了事?人家日本的初中教材,反大量选录我们丢弃的鲁迅名篇,又该如何解释?长期以往,倘若有一天,当日本人跟我们年轻人谈到鲁迅,咱倒四顾茫然起来,该是何等悲哀、何其讽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面,连带着的质疑是深远的:到底是谁要“去鲁迅化”,要去掉鲁迅的什么?难道时代真容不下鲁迅思想了吗?用陈丹青的话说,100年前,鲁迅的悲愿是“救救孩子”,而今我们的命题可能是:“救救鲁迅”!

处理鲁迅的难题在于,他从来都不是一已故作家那么简单。这位绍兴人,早已化为一个民族符号。古有孔子,今有鲁迅,几乎每一个有关他们的话题,都会引发口水战。

时至今日,还有无数的中国人,或斥为赘疣毒瘤,或敬为精神偶像,抑扬双方感情都很真切。比如,同为大V的方舟某与莫言,向来被传不合,但对待鲁迅,却一致性地如对神明:一个放言“捧胡多半伪君子,骂鲁必然真小人”,一个坦诚“愿用毕生所有作品换鲁迅一部《阿Q正传》而不得”。1936年,鲁迅病逝时,追悼队伍打出的横幅“鲁迅精神不死,中华民族永生”,高度至此,无与伦比。

但似乎也有更多的群众,对鲁迅这号“公知鼻祖”,早就深恶痛绝。他们说鲁迅是偏激且阴暗之人,私生活不检点;他们说鲁迅不过一喷子,就是当代宋祖德;他们说鲁迅是租界从不骂日寇的“准汉奸”;他们说鲁迅是反传统的“文化罪人”;他们更在意的是,鲁迅“像个疯子一样什么都骂,还时刻数落我们民族的负面、短处与疮疤,整部全集都是负能量”,早就应该被驱逐出去云云。知乎一个高赞答案就说,“见到鲁迅的帖子必骂”,竟然应者如云。鲁迅何时成为我们的精神枷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说,如何看待、进而如何“处置”鲁迅,委实是一桩能上升到民族性高度的问题。这也是鲁迅最尴尬的地方:生前身后,都如同木偶,始终摆脱不了此类纠缠,乃至作为附庸的钟摆命运。此前数十年,他如扶乩一样被捧上神坛,没有任何人胆敢非议一二,与此同时在对岸却又是遭封杀的对象,错谬到啼笑皆非。

到了新时代,各界都对他态度转冷,甚至有意回避或消极处理。教科书文章该撤的撤,这个人能不提的也不想再提,透着一份暧昧的冷漠。而当下文坛,也确实再无一个“鲁迅传人”——稍敢直面点现实的作家,网民都不放过。

图\日“文部省検定教科书”中学三年《国语》课本,鲁迅《故乡》列为首篇,篇幅达25页

当代文明国家,都会有全民爱戴的文化偶像。英国人都以莎翁为荣,德国人以歌德为荣,俄国人以托尔斯泰为荣,也绝非他们完美。何以我们这,仅有的一个鲁迅,竟然也如此承受各种污辱泼脏水?

本来,话题是不该有太大争议的:鲁迅一生,核心思想都在一个“立”字,而他拳拳在念所要立的,是独立人格、是思想自由、是个性发扬、是文化尊严,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国族自强。鲁迅后期所领工资,都差不多跟民国省长齐平了,但他从不站在既得利益的一方说话,品格岂是一窝蜂骂鲁迅的教授、大V堪比?

图\日本诺奖得主大江健三郎,一生最崇拜鲁迅,访华时蹲在鲁迅石像下哭

鲁迅不仅是独立知识人,他也是以批判的方式做建设:暴露当时政府的残暴、不作为与上诈下愚困局,揭穿这5千年民族自私、谄媚、奴性、刻酷、贪婪、麻木看客的劣根性,无情撕毁权势者的伪善、无良、欺诈、假仁义、假道学……这些思想,都是鲁迅作品的核心价值所在,也应该还是目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着重挖掘的,编教材者如何要费心剿灭?

只不过,冷静想想,也当不难理解。清平世界,畛域已明,“曾经阔气的要安稳,正在阔气的要守卫现状”,鲁迅那种刺头,就晓得嘲讽、批判、揭疤、冷嘲热讽、“别有用心”,刀具管制时代还动辄投枪匕首喊打喊杀的,你说编教材的教授们会喜欢吗?当我们当下读鲁迅时,还能读出点什么,答案需要腾挪躲闪又不言自明。要是鲁迅还活着,又会怎么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莫言:我所有作品,都比不上一篇《阿Q正传》

一句话,鲁迅并未过时,但他确实逐渐被社会有意冻结了。如今网上,有好些朋友义愤填膺,指控“为啥有那么多人黑鲁迅”、“为啥去鲁迅化”,首先需要明白的是,对鲁迅的显晦处理,您若认为是社会个体推动的结果,那显然就是用简单的思维与逻辑,去考量中国问题。某名作家颁奖词上说,“中国的历史变迁与社会动荡,可以在鲁迅那一叶见秋”,这是洞识幽微。

鲁迅声名的升降起伏,永远都无法摆脱某种绳索的羁绊。诬否且不论,这是一个有关舆情与世态的总归因。

图\钱理群:“少不读鲁迅”论调有误,教材里鲁迅作品太少

作为读者兼铁粉,鲁迅频频被“下架”,我当然是倍感遗憾的。因为,这是一种精神象征在遭放逐,尽管他早就是一只纸老虎。

但是,我也始终明白,在具体环境下,有人不喜欢鲁迅,甚至动辄谩骂他,也是人之常情,应予理解。好些朋友觉得鲁迅被“玷污”,怒形于色并无必要。神化鲁迅,实际是真正反鲁迅;多元社会,众声喧哗应该得到尊重;而一个作家的复杂性,恰也是与他的争议性成正比的。余华就公开说,“鲁迅是我这辈子唯一讨厌过的作家”,难不成从此黑他?

维护鲁迅、希冀传承鲁迅精神,并不意味着不允许非议他。人类历史上,还没有一个名人,名满天下的同时,又不受点不白之冤的。一生做好人都到耶稣那份上了,不还是遭钉十字架上?一个作家,不管如何伟大,有人爱戴有人骂,反倒是社会多元、思想开放的好事。

具体到个体,宣称不喜欢鲁迅,据说还要使劲黑他,倘追溯其因,基本不出这5种情况:人云亦云瞎跟风、读不懂导致的精神隔膜、昔日过度推尊带来的逆反心理、思想立场上的对立引发反感(比如鲁迅胡适二取一),还有一种是有意颠覆旧日武断又压制的话语方式,“他么的,都过时了,还要出来捉弄人”。

所以,非要指责具体“黑粉”“别有用心”,是没有必要的上纲上线。近20年来,鲁迅基本是思想场域边缘人物,要靠黑他达成某些“居心”,等同专门奔到荒郊野外儿放个烟雾弹,如此无谓地拐弯抹角煞费周章,我倒不觉得黑鲁迅之人有啥毛病,只会认为如此满腔悲怨的朋友不免太戏精附身了。这类朋友,平素有人与他看法相异,就有刺股之痛,就要嚎丧指人为逆流,“居心”之深沟高垒,正与鲁迅精神背道而驰,实际才是鲁迅“高级黑”。

天下多事,往往源于有人好行诛心大法,以己律人以理杀人。任何公民,对于任何作家或伟人,爱憎吹黑都属于基本权利,甚至得容许有人或不分皂白碎话一堆,或挟有仇隙骂骂几句。黑鲁迅,固是有伤口德的无聊,可也并非多大的事,没必要小题大做无限上纲。况且,谚云“树大自直”,咱也从未见过历史上有哪位实至名归的名人,是可以被瓜众骂倒的。

图\近些年知识分子分裂,鲁迅or胡适,常无端对立化

总之,思想不能定于一尊。倘若有人讨厌鲁迅,你我非得强制人家爱他;亦或你崇拜鲁迅,偏有力量勒令你禁止如此,其实才是问题。

再认真说起来,鲁迅是否被黑、甚至是否教材遭黜,都是无关大局的闲谈。更为核心的是,鲁迅所提中国问题是否已解决,鲁迅精神能否传续下来。

我们敬爱一个人,重点不是去膜拜他、独尊他、乃至三跪九叩,竭情悉力去灭杀所有关于他的异议,人家肉身不再墓木已拱,将他妆点的再完美无缺也没啥意思。这种陋劣浅薄的偶像崇拜,看似矢忠不二,其实无知无聊,无非时代流行色一俘虏,甚至说的严重点,不过就是在玩弄——肖战有所谓“非理粉”,难道换成鲁迅就不是?

鲁迅自己,从不自炫自媒,从不试图收编粉丝。他不需要孝子贤孙。他最大悲愿,是中国人都能成为一个独立之人,无论身体、精神还是钱包。你我可以独立地对他作出自身评判,可以称赏他、信服他,也可以评判、否定他,他不会在意这些屑末。我们读鲁迅,最终目的也是“走出鲁迅”,更走出那个他曾为之绝望的“中国”。所以,鲁迅即使被黑到里焦外嫩,我也不觉得有啥,身后是非谁管得,不朽的终将不朽。

也就是说,我们纪念鲁迅,核心在于秉承其精神,想其所想、思其所思、为其所未为,如此而已矣。比如,他的温情,他的爱意,他的悲悯,他的傲骨,他对于弱势群体的那种关怀;比如,他的批判姿态,他的斗争策略,他的独立意识,他的的独立意识,他直面中国现实问题的那种勇气,那些不断警告我们不要乐于为奴的呐喊等等。我们意识到了、学习了、秉持下来了,进而以鲁迅为镜子,关注现实并改变劣况,其实才是尊重鲁迅、阅读鲁迅、感受鲁迅、研究鲁迅、最后超越鲁迅的第一要义。

“有的人活着,但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还活着”,这就是鲁迅。天地长春,江山如旧,我相信世人领受不尽的,不会归于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