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起国内的造车新势力车企,如今的境遇可谓是悲喜交加!悲的是,之前几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造车新势力车企,如今真正能够有生存力的,只剩下三五家。而且目前来看,只能是生存力,还谈不到竞争力,因为不管面对传统车企还是特斯拉这样的电动车行业巨头,这些幸存下来的造车新势力车企远没有达到能和它们等量齐观的地步。喜的是,剩下这三五家造车新势力中,理想、蔚来、小鹏已经完成了在资本市场的上市融资,并且已经有量产车上市,尤其是小鹏汽车和蔚来汽车,各自已经有两三款车在售了,所以短时间内,这三家车企至少不会如其他那些造车新势力那样迅速坍塌。不过就算是如此,幸存下来的造车新势力,面对国产特斯拉Model 3参数图片),还是有很多解不开的死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看到,从2019年年末,特斯拉国产Model 3开始在国内市场交付以来,价格持续下滑,销量持续优秀,入门级车型从当初的33.1万元到如今的24.99万元,Model 3在国内的月销量却一直保持在万辆以上,尽管小鹏P7、比亚迪汉EV等车型宣称要在产品和销量方面单挑Model 3,但是基本上也都只能是喊一喊,根本没有能力做到。如今又有消息称,国产Model 3的入门车型价格将降至19.9万元,虽然已经遭到了特斯拉官方的否认和辟谣,但是对于特斯拉对降价的辟谣,大家也都知道,基本上也是例行“辟谣”,该降还得降!如果接着降价,造车新势力的生存状态就更艰难了!

在国产Model 3刚刚开始降价的时候,造车新势力车企们还出来表态,大概其意思就是自己不会轻易降价,消费者不用担心像特斯拉Model 3车主一样频繁被割韭菜。但是大家也都明白,就算是购买Model 3频繁被割韭菜,那也比购买造车新势力一直很贵要划算得多。所以尽管国产Model 3频繁降价,很多老车主表示不满,但是依然架不住新车主频繁“入坑”,让Model 3成为一款现象级产品。这其实就是特斯拉本身的用意,就是不断让更多消费者接受和购买Model3这样的产品,或者说更有机会替代燃油车产品,造车新势力的电动车产品,从来都不是国产Model 3的竞争对手,甚至连假想敌都算不上,但是造车新势力们来说,频繁降价,竞争力持续提升的Model 3也却是它们的心头大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销量水平上来看,特斯拉Model 3一款车就能做到面对造车新势力三大品牌的以一敌三。9月份,Model 3在国内销量的为11329辆;蔚来汽车9月销量为4708辆;理想汽车9月销量为3504辆;小鹏汽车9月销量为3478辆。造车新势力三大头部品牌的销量和国产Model 3基本持平,所以在这样的销量水平下,国产Model 3自然就成了造车新势力们最难以对付的对手了。

事实上造车新势力们目前面临最大的问题,或者说被国产Model 3按在地上肆意“摩擦”的主要原因,就是造车新势力车型的价格始终是一个问题。其实大家也都知道,尽管这些造车新势力对于自身的定位都很高,但是说白了也都是一个个入行比较短的自主品牌厂商,而现在的特斯拉,已经被公认为是全新的电动车豪华品牌,所以造车新势力们在价格上就是要更加越级,技术和配置要更加强悍。现在看来,造车新势力的产品,面对Model 3,可能除了尺寸比较大之外,其他方面都很难实现全盛,关键在于,造车新势力的产品们都不敢降价。

对于造车新势力们来说,一开始的时候就将自己的品牌格调定得比较高,那么在产品价格上就不能跟着特斯拉Model 3一降再降,那么如果一旦这些产品的价格持续下降,那么刚刚树立起来的品牌调性,恐怕就更难保了。如果持续降价,理想、蔚来、小鹏的品牌格调,可能就跟现在的零跑汽车一样了。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成本考虑,对于特斯拉来说,多年的造车经历,让其对成本控制更有心得,而且比较高的销量帮助其分摊了很多的成本,导致的结果就是Model 3、Model Y这样的车型,卖得越多,成本就被分摊得越多,新车的成本就越低,价格自然就越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造车新势力来说,由于是初创品牌,所以基本上造车本身就是亏损的,2018年的时候,蔚来售出一辆ES8的成本超过了80万元,也就是说消费者买一辆ES8,蔚来就要“被动补贴”80万元。所以造车新势力目前基本上都处在亏损状态,造车本身就不挣钱,加上这些品牌车型的销量本身太少,根本没有办法分摊成本,所以为了不亏损得更多,造车新势力们只能死守成本线,不敢跟着Model 3降价。

造车新势力不敢跟着Model 3降价,其实就是在变相削弱自身的竞争力,因此Model 3的销量能够持续过万,造车新势力车企们最优秀的表现,一个品牌最高也就四千多辆,而且随时还要面临消费者在对比时,最终选择Model 3的可能性。所以现在的造车新势力,就面临一个死结,受制于成本和品牌定位,如果不跟着Model 3降价,销量就越上不去,最终可能还是会被拖垮;如果跟着降价,可能亏损更多。现在看来,就看造车新势力能不能放下品牌包袱,和特斯拉一样持续降价,增强本身的竞争力,但是如此一来,又将是一场异常烧钱的价格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