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鲁迅,你第一个想到的可能是他弃医从文的故事,可能会想到他的小说《狂人日记》,可能会想到网络上风靡一时的恶搞。而我最先想到的是他门口的那两株枣树。

这个两株枣树的故事出自鲁迅的作品《野草》,其中有《秋夜》一篇。说道这篇文字,或许不是鲁迅作品里最出彩的,但是却是最有名气的,全因它开头的那几句话:“在我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最开始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觉得这只是一句白话,甚至像极了小学生不会归类时写出的话。如果是我们来描述这一出景象,一定会说,“窗外有两个树,都是枣树”或者“窗外有俩枣树”,这般简洁明了。若是在作文中像鲁迅先生那般描写,少不了要得批改者的一顿唠叨,说是啰嗦,有些混字数的嫌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听老师在讲台上分析这句话,才察觉出其中巧妙来。当然了,老师嘛,就喜欢在阅读理解的题目中圈出一两句话让你分析个三四五点写个六七行字才能给你八九十分。在我国经历教育并参加高考的孩子来说,肯定都被语文阅读理解支配过。

我也不是没有怀疑过这句话所表达的深意是否真实,也无法向谁去验证。但是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读者眼中也合该有一千株枣树,哦不,两千株。

据说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位文人,总是以此句来考教同伴,对这句话不认可,不理睬的文人,在他眼中都是入不得台面的小家子气,缺乏文人的艺术悟性,失了进入文学界的入场券。

那这句话究竟妙在哪里呢?我也只谈谈我自己心中的两颗枣树吧。首先是烘托出了这个人物此刻极度无聊的心态,我家后院有两个树,一个是枣树,另一个也是枣树,显得环境异常单调无聊.。

其次分开写这两株枣树,从一株移到另一株,给人一种虚拟的“看”的感官效果,让读者可以身临其境,代入文章之中;最后“我”先看到了一株枣树,觉得无趣,想看点什么新鲜玩意,可转头竟然又是株枣树,凸显出了甚是沉闷压抑的环境氛围。

而于我个人而言,我最喜欢的就是这句子本身。它并不“简练”,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开始喜欢了简练的句子,像是觉得繁杂是罪过一般的避之唯恐不及。但其实简练并非句子、段落、文章动人的地方,我真正喜欢这句话的开始,是因为我觉得这“两株枣树”恰到好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现在,对于这句话,人们却是褒贬不一。有人说,这句话的文学地位被抬的太高了,我是同意的。有人说,这句话有逻辑上的错误,前文已经写了墙外两株树,所以后面应该是同时看到两株才合乎逻辑,我就觉得有点小题大作了。毕竟文学作品上的事怎么能用修改病句那一套呢?

不过,看了我这篇文章,可别将这句话类比写在自己的作文中,毕竟,你不是鲁迅,是没有那么多文学大师来逐字逐句的分析你写的那800字的,有的只是阅卷人的“修改病句”。

参考文献:

《狂人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