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眼中的航运

1170年,宋朝著名诗人陆游乘船沿着长江逆流而上,在穿过三峡时,看着船夫艰难的摇橹前行的情形,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百夫正欢助鸣橹,舟中对面不得语。

须臾人散寂无哗,惟闻百丈转两车。

呕呕哑哑车转急,舟人已在沙际立。

诗歌描绘了纤夫们牵拉着船,在河边峭壁上铺设的栈道上艰难行进的情况,诗中充满了作者对劳动人民艰苦劳作情况的关心,实际上,陆游并不是宋朝时期溯江而上的个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反,在当时的长江流域,坐船旅行虽然是一件令人疲倦的事情,但却是当时最为方便和快捷的运输途径。

当时长江流域的船只主要使用芦苇和竹子编织而成的风帆,当顺风时,风帆便被拉起,船只可以获得风力,从而推动船只向前,逆流而上时,则需要纤夫拉着船前行。到夜晚时,水手们必须将船停靠在岸边,这时候一碗热面汤就是最好的安慰,而靠岸的地方则会形成一个临时的客群聚集地。

和长江流域一样,没能恢复汉唐雄风的宋朝,其他流域的航运同样如此繁忙,在丢失了西北广大地区的贸易线路之后,维系宋朝的生命线便是如毛细管一样稠密的水运。

那么宋朝的航运体系究竟有多强大,数字看宋朝,如何利用航运体系来成就这个积贫积弱中的商业帝国。

比英国强大的官船运输体系

从遗留的史料中,我们提取了宋朝的一部分航运数据。在公元981年时,在京城汴河上通行的船舶,其运送的稻米和粟米的总量达300万石,折合成今天的重量单位大约为23万吨,豆类为100万石,折合10万吨左右。以今天国际普遍使用的20吨集装箱的标准,当时汴河上的集装箱运输量为17000多个,以十吨的载重卡车计量则为30000多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这只是宋朝初期的汴河运输量,当时京城附近的汴河、黄河、惠民河、广济渠的船运数量合计在550万石,折合42万吨左右。

而到了1065年时,这一数字开始大幅增长,仅仅汴河的运输量就提高到了570万石,折合45万吨左右,四条河流的总运输量则达到了670万石。这其中包含宋朝从全国各地押送而来的三分之一的税收。

押送税收的船只主要由官方的驳船完成,这些驳船的数量在2万只左右,排水量因水域不同而各有差异,例如在江西水域的驳船多为18吨,在安徽水域的则多为60吨,在京杭大运河上的则达到了100吨,长江流域的驳船则高达600吨。

可以说在其后的5个世纪中,宋朝驳船的排水量都保持着领先世界的水平,即使是1588年时的英国,其最大船只的排水量也才仅仅只有400吨。

比哥伦布还强大的私人船队

与官方的驳船相比,民间船只的载重量相对来说就要小得多,但数量却是官船的好几倍,到13世纪末时,仅仅是长江下游的私人船只就已经多达1.5万条,排水量基本在180吨左右,这一点从福建挖出的一艘长24.2米、宽9.15米、载重量300吨的沉船便是最好的佐证,对比之下,哥伦布1492年远航时的旗舰“妮娜号”排水量则不超过110吨。

和西方不同,宋朝时期的船只,外形更像是一只鸭子,船身成方形,方便装载更多的货物,而西方的船只则更追求速度,他们的船只大多被做成鱼的外形。如此的差异用宋朝词人李清照的话可能最为妥当:

巨舰只缘因利往。

世界领先的造船能力

强大的航运体系依赖于强大的造船能力。公元1021年前后时,宋朝已经建立了50多个造船中心,从宋朝政府遗留的文件中,我们发现宋朝政府曾在1022年时下令造船中心建造2915艘驳船专门用于米、粟、豆类等粮食的运输,这个数字有可能表明了当时宋朝官船的年度更换量。也显示出了宋朝强大的造船能力。

宋朝的造船中心大多位于中南部,只有5个位于四川,华北地区则只有4个,从这些造船中心的分布来看,它们大多靠近木材、桐油、石灰、竹子、和麻等造船所需的原材料产地,而南方造船业的发达,很大因素也来源于日常生活所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数字看宋朝,一个虽没能恢复汉唐雄风,周边强敌林立,战争不断的宋朝,却依靠建立起的这些强大的航运体系,打造了一个中国历史上经济最为繁荣,贸易最为昌盛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