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

【略解】“觉海本来是湛然而圆满含照十方,只因一念无明而形成了虚空、世界、众生。虚空在大觉里就像大海里的一人小水泡,何况三有依空而住!只要发真归元,销殒十方虚空,即可证真。圣人证真可以由种种法门而入,但是初心修学者却必须拣择成就最快的方便法门。”

【详解】

“觉海的体性是澄清湛然而圆满含照十方的,圆含万有而澄湛寂然的觉体本具妙用,本具妙明。元本妙明的觉性,非是由造作而有的,若一念无明妄动妄生能照之用,这样就会妄生所照之妄境界;所照之境既已妄立,真正的觉性就亡失,矮化成阿赖耶识的能照的见分了。(参见P137段“性觉妙明,本觉明妙”、P138段“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真觉迷失后,妙有真空就会因妄而成顽虚空,再依此顽空而立无情世界和有情世界,其中妄想凝结沉淀下来而成无知的器界国土,而妄想分别形成知觉,就形成了众生。(阿赖耶识的相分和见分)

“虚空相对于真心大觉中,就像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泡一样,而有漏微尘数的国土,都是依虚空而生成的。如果这个如水泡之虚空灭了,本无所有,何况其中依虚空而立的三有?

“如果‘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悉皆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此出自P396段经文)’,所以顿悟并不需要方便就可以真实归元,而性体本无有二,只是众生根机不一样,并不都能顿悟,渐悟就需要多种方便法门。

“对于诸位圣人,由于他们根性使然,一切方便法门没有不能归元的,无须拣择顺方便还是逆方便,对他们来说都方便。但是对于初心修学想入首楞严三昧的人,着手的法门不同,那么他们成就的快慢也不同。”

【注释】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这两句表示一心真源,参见P137段“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这六句概括了P138段“性觉必明,妄为明觉”开始,一直到P140段的结尾的内容。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如P395段结尾“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海上一水泡,太清一片云,这些都是非常善巧的比喻,说明真心本觉和安立微尘国土的虚空,两者对比起来,大小无法言说。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都有生死,故称此三界亦是三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

音声杂语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获圆通?

香以合中知,离则元无有,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其觉不恒一,云何获圆通?

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

为内尘,凭尘必有所,能所非遍涉,云何获圆通?”】

【略解】文殊师利法王子继续说:“十八界里面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都各有缺点,不适合初心修学人快速证得圆通。”

【详解】

“色尘是由妄想凝结而成的,性质是障碍遮蔽,纵使用精了之心观察,也不能使其能蔽障之性变成明彻,初发心修学人依此不明彻之色尘作为本修因,又怎么能快速获证圆通呢?(菩萨点评优波尼沙陀尊者的色尘圆通。)

“音声夹杂人的语言,语言由名、句与文构成,但是一名、一句、一文不能包含一切名、一切句、一切义,初发心修学人依此不遍通之物为本修因,又怎么能快速获证圆通呢?(菩萨点评憍陈那尊者的声尘圆通。)

“香尘必须和鼻根相合,才能从中产生知觉,若根尘相离,就根本没有所谓香不香,初发心修学人依此不能恒定产生知觉之物为本修因,又怎么能快速获证圆通呢?(菩萨点评香严童子尊者的香尘圆通。)

“味尘非本自有之,必须要舌根来尝味之时才有,初发心修学人依此不能恒一产生知觉之物为本修因,又怎么能快速获证圆通呢?(菩萨点评药王药上两菩萨的味尘圆通。)

“触尘必须身根相触才能显明其相,若无所触则不能显明触相,然而身根与触尘之合或离是不一定的,初发心修学人依此不一定产生的触觉为本修因,又怎么能快速获证圆通呢?(菩萨点评跋陀婆罗的触尘圆通。)

“法尘称为内尘,是凭借前五尘落谢在意地而形成,因此必然形成能落谢的外五尘和所落谢的内法尘,然而能落谢之外五尘与所落谢之内法尘,都是心缘境而产生的,但是心无并虑,并不能同时缘外五尘和内法尘,初发心修学人依此不能普遍同时涉入的能和所为本修因,又怎么能快速获证圆通呢?(菩萨点评摩诃迦叶的法尘圆通。)”

【注释】

“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伊”,彼、他、它。“名句味”,其中名是用来表示自性的,比如瓶,并不指具体什么瓶;句是用来表示差别的,比如花瓶;味,指文义,即由名、句联合起来形成文,文以载道,文字是代表一定义理的。“一非含一切”,是指一名并不能含一切名、一句不能含一切句、一文不能含一切文,名句文三者只在具体的情况下表达具体的义味,并不能普遍涵盖一切义。

“凭尘必有所,能所非遍涉”:若依于能谢落之外五尘,必有所谢落之法尘,然而能落谢之外五尘与所落谢之内法尘,是有先后秩序的,并不能普遍同时涉入。五尘落谢之后成为法尘,那五尘已成过去而非现量。如果说缘五尘的是现量心,那么缘法尘就又成为比量。而要证圆通肯定是现量而证,比量而知已经落入思维窠臼。《金刚经》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因为只要一住,就非现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

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

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

身与所触同,各非圆觉观,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

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

【略解】文殊师利法王子继续说:“十八界里面的五根,眼、鼻、舌、身、意都各有缺点,不适合初心修学人快速证得圆通。”

【详解】

“眼根能见之性虽能洞然明彻,然而却只能明见前方,而不能明见后方,左右两侧也见不全,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眼根功德亏了一半。初发心修学人依此不圆满之根为本修因,又怎么能快速获证圆通呢?(文殊菩萨点评阿那律陀的眼根圆通。)

“鼻息由于呼出或吸入而得以通畅,通畅的状态才能产生嗅知的功能,但是出息与入息两者切换时,并没有交接连续的气息,甚至可以停顿一会,所以这个气息是支离破碎的,能嗅的功能不能连贯涉入气息,所以不圆融,初发心修学人依此不圆融之根为本修因,又怎么能快速获证圆通呢?(文殊菩萨点评周利槃特迦的鼻根圆通。)

“舌根不能无缘无故的无端觉味,因为有味尘和舌根相接触才能觉了味道,味尘销亡那就不会有味觉发生,所以有局限性。初发心修学人依此有局限之根为本修因,又怎么能快速获证圆通呢?(文殊菩萨评点骄梵钵提的舌根圆通。)

“身根与前面所说的触尘,性质相同,两者都不能圆满的觉观。因为身若离于尘则无知,尘若离于身则无相,且根是有知、尘属无知,各有边际和度量,不能互相冥合契会。初发心修学人依此离合不定之根为本修因,又怎么能快速获证圆通呢?(文殊菩萨点评毕陵伽婆蹉之身根圆通。)

“意知根中总是夹杂着胡思乱想,如果期望意根之知能达到湛然明了,实不可得,初发心修学人依此妄想杂念不能摆脱之意根为本修因,又怎么能快速获证圆通呢?(文殊菩萨点评须菩提的意根圆通)”

【若水中观】

“因味生觉了,味亡了无有”这一句,是说味尘和舌根接触才能产生能觉了味道的觉知,如果所尝之味尘销亡,就无所谓能尝不能尝了。有不少注解认为此处“无有”是指能尝之性没有了,笔者不敢苟同。味尘和声尘一样,并非声尘消失而闻性消失,尝性也不会消失。此处舌根尝性和耳根的闻性相比,舌可以离味而尝淡,耳可以离声而闻静,但是舌根要比耳根确实渺劣很多——舌根的接触不过三寸,而耳根远近皆可闻,所以舌根圆通相对来说,不如耳根圆通适合初心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识见杂三和,诘本称非相,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

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

鼻想本权机,祇令摄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

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

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元非遍一切,云何获圆通?

神通本宿因,何关法分别?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

【略解】文殊师利法王子继续说:“十八界里面的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都各有缺点,不适合初心修学人快速证得圆通。”

【详解】

“眼识之见是杂和根、尘、识而产生的,究其根本,知道它没有来处,本来就是虚妄不实的。初发心修学人依此本来虚妄之眼识为本修因,又怎么能快速获证圆通呢?(文殊菩萨点评舍利弗的眼识圆通。)

“普贤菩萨耳识洞彻十方无碍,这是因为菩萨在因地无量劫修普贤行而生的广大行愿之力所成就的,初发心修学人不具备如此宿昔功德,又怎么能依此为本修因而快速获证圆通呢?(文殊菩萨点评普贤菩萨的耳识圆通。)

“观鼻端白的鼻识修法本为权巧方便,只是为了收摄乱心而安住,一旦安住下来,心即有所住了,然而真心是‘无所住而生其心’,初发心修学人依此识为本修因,又怎么能快速获证圆通呢?(文殊菩萨点评孙陀罗难陀的鼻识圆通。)

“讲经说法是播弄音声、语言、文字,富楼那尊者因此舌识而开悟是因为久远劫以前他的大辩才就成熟了。而且说法所用之名、句、文属于不相应行法,是有漏的,初发心修学人不具备尊者的福德,又依此有漏之识为本修因,又怎么能快速获证圆通呢?(文殊菩萨点评富楼那尊者的舌识圆通。)

“戒律之持犯只是约束身体行为,如果不是身识所属的,就没办法约束。但是身识本身并非遍及一切,初发心修学人依此不普遍之识为本修因,又怎么能快速获证圆通呢?(文殊菩萨点评优波离尊者的身识圆通。)

“目键连的神通本是宿昔因力所成就,和意识分别法尘有什么关系呢?且意识念念攀缘法尘而有,不能离开外物而有,初发心修学人依此攀缘不断的妄识为本修因,又怎么能快速获证圆通呢?(文殊菩萨点评大目犍连尊者的意识圆通。)

【若水中观】

本经第一卷就六破妄处而发明识心是生死根本,不可依之错乱修习。经六位圣者自陈六识也可以证圆通,正是“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但对于初心人来说,却不可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若以地性观,坚碍非通达,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

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

若以火性观,厌有非真离,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

若以风性观,动寂非无对,对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

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无觉异菩提,云何获圆通?

若以识性观,观识非常住,存心乃虚妄,云何获圆通?

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略解】文殊师利法王子继续说:“七大圆通,地水火风空识见,都各有缺点,不适合初心修学人快速证得圆通。”

【详解】

“若以地大之性观察,它是坚硬隔碍不能透彻通达之物。而且持地菩萨平填道路是属于有为,非无漏圣行,后面遇到毗舍浮如来加持并开示‘当平心地’之教,才悟入圣性,初发心修学人依此有为有漏之地大为本修因,又怎么能快速获证圆通呢?(文殊菩萨点评持地菩萨之地大圆通。)

“若以水大之性修观,观想水大之性遍布法界,这仍属意识心,非真实如如正理,真如理体不同于觉观有起有灭,初发心修学人依此觉观为本修因,又怎么能快速获证圆通呢?(文殊菩萨点评月光童子之水大圆通。)

“若以火大之性修观,是因为厌恶有淫欲心火而求离欲,这并非真离欲。须到身心俱断,断性亦无,无能无所,才是真离欲。况且不是每个修行人都有淫火,所以此法门并非所有初心人修行的方便法门,既然如此初发心修学人依此淫火为本修因,又怎么能快速获证圆通呢?(文殊菩萨点评乌刍瑟摩之火大圆通。)

“若以风大之性观之,风大有动有寂,既有对待,即非无上正觉,初发心修学人依此本来无常之法为本修因,又怎么能快速获证圆通呢?(文殊菩萨点评琉璃光法王子之风大圆通。)

“若以空大之性观察,此虚空乃是无明执成的昏冥顽钝之物,本不具备灵明觉知之用,若无明觉之用就不同于菩提觉道,初发心修学人依此无觉之物为本修因,又怎么能快速获证圆通呢?(文殊菩萨点评虚空藏菩萨之空大圆通。)

“若以识大之性修观,谛观十方唯识,即可发现此识性是念念生灭不停,本非常住。如果存心去观察识性,那么就有能观与所观对待,二者俱属虚妄,初发心修学人依此本来虚妄识大为本修因,又怎么能快速获证圆通呢?(文殊菩萨点评弥勒菩萨之识大圆通。)

“凡有动作迁流,全属诸行,诸行本是无常,念佛法门虽是净念相继,仍是生灭法。如果以生灭之念为本修因,而求不生灭之果,就形成因果感应相殊异,也就是说,念佛法门求往生极乐世界是容易的,但是想现证圆通则比较难。初发心修学人依此生灭之心为本修因,又怎么能快速获证圆通呢?(文殊菩萨点评大势至菩萨之根大圆通)”

【若水中观】

此七大圆通,大势至菩萨的根大圆通,“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都摄六根,说明念佛,不仅是口念,而是意根摄前六根而念,才算得上净念。相继则说明生灭不断,意根对应第七意识行阴,如瀑流一般,仍属生灭。但此法三根普被,利钝兼收,同归极乐佛国。此为念阿弥陀佛,因而感见阿弥陀佛果。但是现证圆通则非生灭因可以感到此不生灭果的。

前面24圆通各有缺点,不适合此土初发心人的根机,要想现证圆通,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最适合娑婆世界众生。

接下来,文殊菩萨就用长偈子单独赞叹观世音菩萨的耳根法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

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宁,出世获常住。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

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

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

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

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

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

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略解】文殊师利法王子继续说:“我今启禀如来,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最适合此娑婆世界的众生修行。耳根圆通有圆真实、通真实、常真实三种其他法门没有的独特优势。”

【详解】

“我现今再次禀告世尊,佛出现于此娑婆世界,由于此方世界众生耳根最利,人情物理都是靠声音来诠说的,众生通过闻听声音而获得信息(楞严会时,古印度的书籍很少,不像现代社会,眼睛获取的信息量更大)。所以让此方众生脱离烦恼获得清净的教化方法,就是佛托音声而说法,众生听闻音声而受教。

“声音是相,是生灭法;而众生听闻能力是性,是不生灭性。佛用生灭的声音宣说不生灭性第一义谛,众生通过不生灭的闻性来听声音领悟圣教。悟后起修,众生通过实际修行想入三摩地,却实在要以闻性中契入为最方便。观世音菩萨开示耳根圆通的修行方法让众生离苦得解脱,实在是太好了!

“观世音菩萨于恒河沙数劫中,入于微尘数佛国,得三十二应大自在无作妙力,以十四种无畏布施众生。

“观世音菩萨能化现三十二应身以无上微妙法音广说诸法度众生,能观听世间众生音声并以无畏布施于处于三灾八难的众生,以清净无染的梵音、遍应所求而不失时有如大海潮汐的声音,救度世间众生,让他们悉得安宁,令出世的众生快速解脱获常住真心。

“我今启禀如来,正如观音菩萨所说,(耳根圆通有圆真实、通真实、常真实三种真实功德为其他所不能及。)譬如有人于静居处,如果十方同时击鼓,那么十处的鼓声他都能同时听见,这说明耳根的闻性圆满遍布十方,真实不虚。

“眼睛看不到遮障物以外的东西,而身根则以接合触尘才能有知觉,口鼻二根同身根一样,必须根尘相触才能起作用,至于心(意根)念则纷乱无头绪,起灭不定,这五根都不适合初学者修证圆通。而耳根却虽隔着墙垣(yuán)仍可听到音响(非如眼根隔障碍物则见不到),无论远近都可以听闻(不像鼻、舌、身三根离尘则无觉),其他五根都不能达到的,耳根却可以做到,这就是耳根闻性本来通达无碍,真实不虚。

“音声之性有动静二相,在闻性湛然体中起灭,动相为有,静相为无。静相的时候没有声音,叫做听不到,但并不表示闻性消失了。声音没了,闻性不会随之消灭;声音有了,闻性也不会随之产生。知道声音的生灭,说明闻性于生灭二处俱圆;不随声音的生灭性而生灭,说明闻性对于生灭二处俱离。这就是闻性湛然常住,真实不虚。

“纵使令人在梦想中,此闻性也不会因为思惟停止而不起作用(参见前文舂米捣布之说)。耳根闻性的觉与观(体和用),已经超出思惟的范畴,是身心其他五根所不能及的。(不仅在睡梦里,就算行者在甚深禅定中,其他手段都很难出定,但是在耳边敲击引馨声,就可以让他出定。)”

【注释】

“生灭二圆离”:闻性对于声尘的生和灭,是俱圆、俱离。知道声音的生灭,说明闻性于生灭二处俱圆;不随声音的生灭性而生灭,说明闻性对于生灭二处俱离。(此处不少注解解释为圆满脱离、圆满超越等,笔者觉得不妥。)

【若水中观】

此部分文殊菩萨赞叹了观世音菩萨的功德以及耳根圆通法门的殊胜之处,圆、通、常三种真实我们凡夫现在就具备,不需要修证而后有,如果依此修证究竟圆通,就会非常快速简单。接下来文殊菩萨就以阿难为对象,以偈重复说明修耳根圆通的方法,实际上也是对我们末法众生的根机在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

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

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

佛母真三昧。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

蓄闻成过误。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

闻非自然生,因声有名字,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

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

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形?

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

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

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处成休复,

六用皆不成,尘垢应念销,成圆明净妙。余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

【略解】文殊师利法王子继续说偈:“此娑婆世界众生迷失本有闻性,而向外循尘造业,故有六道流转。只要修行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旋流反闻,外脱声尘,一根返源,六根均得解脱,乃至寂灭现前,明极即如来。”

【详解】

“今此娑婆世界,耳根伶俐,佛以音声作佛事,一切经论得以宣说显明。(而显明的内容无非是在诠释圆湛妙明之性,而此妙性就在众生能自己反闻的本根当中。)奈何众生迷失此本有闻性,而外循声音语言之尘相,因此不能开悟证果,继续在六道中生死流转。比如阿难虽然能多闻强记十二部经如恒河沙的清净妙理,但是不能免除外道邪思之陷害,为其所转,溺于淫舍。这难道不是循声外流必然会沉沦流转,而旋闻逆流即可获证真实圆通的现实例子?

“阿难你现在仔细谛听,我今承佛之威神力,而为你宣说一切佛所证之金刚王宝觉、如幻不思议、能出生一切佛的大佛顶首楞严王真三昧。你已经听闻到微尘数佛所说一切秘密法门,然而你的欲漏(六根向外攀缘六尘即是‘欲漏’,众生眼根攀缘色相、耳根攀缘声尘、鼻根攀缘气味、舌根攀缘口味、身根攀缘触感、意根攀缘各种思想理念情感等,这些攀缘就是‘欲’,会产生好恶形成烦恼就是‘漏’)若不先除却,蓄积多闻反容易形成过误(容易产生法爱,即对自己记忆的佛法贪着不舍,正是意根的‘欲漏’)。与其将自己的闻机去受持诸佛所说的佛法,为何不去转此闻机而去自闻本有之闻性呢?

“(那么反闻应该如何修证呢?)能闻的闻根不是天然就的,而是因为所闻的声尘才立的名字(P104段经文:‘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又P174段经文:‘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黏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一旦旋内反闻自己的闻性,便会与所闻的声尘脱离,能闻之根既然脱所闻之尘,它就不再被局限在听闻的作用里面,而回归到湛然妙性,也自然没办法安立这个听闻性的名字了。这个能闻的耳根回归到湛然妙性,那么六根也一同解脱了,同归圆明真心而能起种种妙用。

“见、闻、尝、嗅、觉、知等六用就像好眼睛起了翳病,三界就像翳眼所见的空中花;而现在闻根今已复归圆湛妙性,好眼睛的翳病已经根除,六尘界应念而销,显现出圆满清净的本觉之体。此时寂灭现前,法身清净至极,心光通达,寂、照圆融不二,含裹虚空。(虚空在大觉里如一沤之于海,片云点太清里,何况世间依虚空而立)却来看世间,一切犹如梦中之事,摩登伽也是在你梦中所现之人,而梦中人又如何能留住做梦人的形体呢?

“就像世间手艺巧妙的幻师,能幻作种种男女之相,虽然可以看见这些幻男幻女能表演各种动作,但是还是要以一机关去控制它们,如果关掉此机关,这些幻男幻女就归于寂然不见了,所有的幻相全泯为无了。

“众生之六根也是如此,本来是依于妙精明心,而分成六种与六尘对应的和合作用。如果六根中任何一处停止向外攀缘而复归其本性,那么六根分隔之用都不成立了,都复归妙明真心,六尘垢染也应念销泯,成就圆明净妙法身(无根身器界之分称为圆;无无明之遮蔽称为明;无根与尘的染污称为净;六根无碍互用称为妙)。如果有余尘幻垢尚未灭尽的人,就还是处在有学位的菩萨;如果明相精纯至极,那就是证得如来果位(即‘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

【注释】

“余尘尚诸学”:“尘”,此处指尘沙无明,即微细垢。“诸学”,指菩萨之有学地。如果无明尚未断尽,仍余微细尘沙无明,那就还处于菩萨的有学地,未达到无学地,从大乘的角度来说,只有佛是无学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众及阿难!

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

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

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

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

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以救诸末劫,求出世间人,

成就涅槃心,观世音为最;自余诸方便,皆是佛威神,

即事舍尘劳,非是长修学,浅深同说法。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

方便易成就。

堪以教阿难, 及末劫沉沦,但以此根修,圆通超余者,

真实心如是。”】

【略解】文殊师利法王子继续说偈:“阿难和与会大众,反闻闻自性操作起来比较容易,而且收效快速,不仅观世音菩萨因为耳根圆通法门成就,我也是从中证果的。末法众生依此法门修行,比其他法门更为圆通。”

【详解】

“与会大众与阿难,如果旋转你们颠倒的向外攀缘的闻机,反而向内来闻自己的闻性,而达圆湛之不生灭性,就可成就无上菩提道果,最适于初发心修行人的圆通法门就是这样的。此法门也是微尘数无量佛所修的一路直通涅槃的法门;过去无量诸佛如来,已经通过此法门成就了;现在诸菩萨,现在也因为此法门入圆通妙明,将来定当证得无上菩提;未来想修学无上菩提的人,也应当依此法门而证入;而我也是修此法门的过程中证得无上菩提的,并非只有观世音菩萨是依此耳根圆通法门的。

“诚如佛世尊询问我二十五圆通法门中哪一法门是最为适合此土众生初发心修学人,以便救护末法时代发愿出离生死轮回的世间人,让他们快速成就无上大涅槃之常住真心。对此,我的答案是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其他二十四种方便法门,都是佛之威神力加被以及特别教授的法门,针对修行人根机、将就着某事而当下直入舍弃尘劳、脱离缠缚而得解脱,所以并不是修行的常态,不能令所有根机众生长时间一直修学的法门,也非对于深浅根机可以同样宣说并且适用的法门。

“顶礼佛世尊,通过此耳根圆通法门即可证入如来藏心,得无漏不思议如幻闻熏闻修佛母真三昧。愿诸佛如来以威神力加被未来修行人,于此一门单刀直入,不生一丝疑惑,坚信此法门最方便最易成就。

“这个耳根法门足以教导阿难及末劫沉沦众生,只要他们以此耳根反闻闻自性来修圆通,就会比其他二十四种方法更容易获证圆通。我的真实想法就是这样的,要证得真实圆通也必须这样。”

【注释】

“反闻闻自性”:往内返闻,以闻取自己的本具的能闻之性。

“圆通实如是”:圆通法门虽多,但最究竟圆满、最方便普遍、最易行易成的,就是这个反闻自性的耳根圆通法门。

“即事舍尘劳”:“即事”,将就着某事,指佛针对修行者的特殊境况而采取特殊教导。如阿那律失明,佛特别教他乐见照明金刚三昧;周利槃特迦记性不好,佛教他数息;难陀心散乱,佛教他观鼻端白,等等。这样因机施教,让行者解脱。

“浅深同说法”:只有观世音菩萨宣说的耳根法门,能被根机深浅不同的修行人共同使用。

“于此门无惑”:“惑”,包括疑惑与迷惑。疑惑能障信,迷惑能障解。

【若水中观】

到此段为止,经过文殊师利法王子的选择,耳根圆通是最适合我们娑婆世界众生根机的法门。文殊师利菩萨在本经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明代戒润法师在《楞严经贯珠》中说,文殊师利菩萨在本经中五次出现别有深义,笔者很受启发,所以摘录如下与同修共享——

“文殊凡五见皆有深旨。初敕分领菩萨应诸斋主者。以七佛之师方堪代佛满檀越信心故。二敕将咒往护者。非大智人不堪持此咒心故。三问色空是非二义者。非大智不能为人排难解纷故。四敕简选圆通者。非大智不具正眼。非正眼不能选根。必鹅王而后能择水中之乳。故五请问经名者。以此一会之法。始终皆归于本智故。今此楞严一会。大智文殊在吾人眼门出现。大悲观音在吾人耳门出现。诸佛如来在吾人藏心中出现。会则直下圆明。不会则未来成就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P245【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观佛菩提及大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远尘离垢,获法眼净。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成阿罗汉。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略解】文殊菩萨说完,与会大众都知道了成就菩提大涅槃的修行路径。普会大众得法眼净。摩登伽女成阿罗汉。无量众生发大心。

【详解】

文殊菩萨说完偈子之后,阿难及与诸大众豁然开朗,身心了然,得到如此殊胜开示,再来看佛菩提及大涅槃果,就像远方的家一样,虽然因事出外远游还没回到家,但是十分清楚回家最便捷的路,只待有时间去走回去就可以了。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以及一切新发心菩萨,有十恒河沙那么多数量,都得本心,远尘离垢,获法眼净。性比丘尼听完偈子,马上证得阿罗汉。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注释】

“身心了然”:P196段“身心皎然”,此处是身心了然,一字之差,宜玩味之。P196段前面的经文是开示了“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的原理,所以“皎然”。但还没有阐明从从哪一门入,修什么圆通法门。现在听文殊偈中明白地拣择了耳根圆通的殊胜,知道了回家的道路,所以“了然”。

“得大开示”:诸位圣人各自陈述了二十五圆通法门,然后文殊菩萨拣择最圆通最易行的法门,这并非容易之事,而且说的偈子让初发心作行人前后贯通,概括了第四、五、六卷的主要内容,实在是只有大智文殊才能开示如此妙法,故称为“大开示”。

“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这个比喻很妙。众生一念无明妄动,而生三细,长六粗,背觉合尘,三界六道生死流转,而不能回归自性。这就好比有人出门远游,无法回家,而且因出外太久,连回家的路都不记得了。

“无等等”:“等”,等同、平等;“无等”,不能齐等;“无等等”,不能相等而又平等。《心经》有“无上咒无等等咒”之语。心、佛、众生三平等,一切法于性上皆悉究竟平等。前面经文已经说明一切相皆是如来藏妙真如性,相上不等,而性上等。十法界众生无等,但佛佛道同,众生佛性又是平等,也称无等等。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义为无上,相对于菩萨境界上面还有佛境界而言;“三藐”,义为正等,相对于二乘的知见不平等而言;“三菩提”:义为正觉,相对于凡夫不觉和外道妄觉而言。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如来所证的最究竟道果。

【若水中观】

P161段阿难要进华屋无门,佛开示“因地心果地觉(含五浊)、六根烦恼根本(含解结)、二十五圆通法门及其拣择”全套修行基础理论。

接下来讲具体操作。如何四种清净明诲前行除障,如何建安立道场,如何正修三昧,如何持咒,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