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从古至今,在大多数老人的潜意识里,总觉得“儿女有别”,不管闺女如何贴心,养老还得指望儿子。所以有些家庭,从儿女很小的时候,便开始区别对待,并且将这种思想灌输给孩子。

如今社会进步了,男尊女卑的现象得到改善,思想开明的父母开始重视对女儿的培养教育,甚至在分配遗产时,也会给女儿留一份。不过仍然有一些老人,情感上始终偏向儿子,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是不争的事实。

都说金钱是万恶之源,很多时候,没钱,日子倒能过得相安无事。可冷不丁天降馅饼,出现一夜暴富的情况,不仅生活乱了节奏,就连原本相亲相爱的家人,都会上演各种窝里斗。

02

于大妈家就出了这么一档子事,因为一笔巨额拆迁款,父子反目,母女成仇,姐弟俩老死不相往来。出院那天,两个孩子没来一个帮忙,酷暑的天气老两口却如坠冰窖。

事情还要从45年前说起,于大妈经人介绍与老伴结为伉俪,育有一儿一女。老伴是个不善言辞的人,农闲时便进城拉板车。以前物质匮乏,偶尔主顾给老伴几颗糖果几块饼干,他舍不得吃,跟宝贝一样藏起来偷偷塞给儿子。

于大妈从小在重男轻女的环境下长大,对于老伴这种偏心眼行为,本能地抵触。老伴当家,别看他平时蔫蔫的,一旦暴脾气上来,总爱对人动手,就连于大妈都挺畏惧,于是只能私底下尽可能多疼惜女儿。

后来女儿出嫁,老伴问男方要了6万彩礼,只陪嫁一些不值钱的日用品。而娶媳妇的时候,老两口买房买车,还不惜背上十几万外债,体体面面办了婚事。之后于大妈和老伴省吃俭用,过了好几年清贫的日子,才将外债还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老伴是个巧手儿,年轻时候拉板车,路上遇到废弃的砖头石子,总是哼哧哼哧拉回家,自个儿盖房子垒猪圈造杂物间。这些年不知不觉盖了十几间房子,可儿子儿媳嫌弃不肯住,不得已只好花钱为他们在镇上买婚房。

老两口除了种地,还承包鱼塘,喂了很多鸡鸭鹅。隔三差五,儿女便回来看望二老,顺便带一些绿色食品回去。或许是年纪大了,老伴脾气柔和多了,对女儿也不像以前那般抠门,只要她来,吃的喝的随用随取。

突然的拆迁,打破了原本安宁和谐的生活,当老两口得知家里房屋土地一共分了300万,顿时喜上眉梢,他们兴奋地一夜没合眼,合计这笔钱该怎么花。

儿媳一向傲气,打心底看不起公婆,偏偏儿子又听她话。于大妈意识到将来指望儿子养老不靠谱,提议干脆这笔钱先别动,等到百年后再分给儿女。这年头爹亲娘亲不如钱亲,只要自己手里有这笔巨款,不愁孩子们不孝顺。

04

可是老伴却不赞同这个想法,他说:“我们都土埋半截了,要这么多钱没啥用。你忘了孙子快要结婚,外孙想要创业吗?既然他们都等米下锅,不如先把钱分给他们,雪中送炭孩子们也能念着我们的好。”

于大妈仔细想想挺有道理,不由得为老伴的英明决定叫好。可是在具体分配数目上,老两口又发生分歧。于大妈的意思,当初儿女区别对待,心里愧疚了大半辈子,如今重男轻女是老黄历了,干脆一碗水端平,一家一半150万。

老伴却舍不得,说外孙毕竟是外人,给80万已经仁至义尽,而孙子则沿袭自己的姓,理应拿大头200万,剩余20万,就留作老两口的养老费,想必儿女拿到钱都会感激涕零。

隔天,老伴一个电话,儿子一家女儿一家迅速赶回来。可一听到具体细节,儿子率先拍桌子,觉得父母老糊涂了,自古家产传儿不传女,这300万理应都由他继承。就连父母手里也不该藏私,统一交给他,他自然会妥善安排父母的晚年,而姐姐最多只能吃三五万块钱的喜面。

女儿委屈得当场大哭,说从小就不被父母待见,出嫁时父母将彩礼都截留下来贴补弟弟,以至于她在婆家这么多年都抬不起头。原以为这次分家产父母能一碗水端平,可到头来自己还是不得宠,只分那么一丁点。

05

原本兴高采烈的喜事,被儿女一通搅和,老两口谁都没有预测到。老伴气得大喝一声:“都给我滚!”孩子们气呼呼都散了,临走谁也没忘记把桌子上的存折拿着。

从那过后,儿女都没再登父母家门,期间于大妈住院,两个孩子都推说没空伺候,不得已只好请了护工。老伴本想去找儿女算账,被于大妈拦住。她说这一闹反倒释然了,一辈子已过大半,剩下的日子就别再扣扣搜搜,干脆找一家养老院住下,好好享受晚年。到钱花完的那天,再和儿女对簿公堂也不迟。

很多父母嘴上说着儿女都一样,其实或多或少都有着私心,重男轻女是几千年遗留下来的产物,想要改变这种顽固思想,需要一个漫长的渗透过程。

而对于老人尚且健在,提前分家产的做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远见的老人,会将钱财牢牢握在手中,为自己的晚年留一条退路,因为他们通过几十年的经历和阅历来看,“久病床前无孝子”的例子并不在少数,倘若将养老的压力都交给子女承担,恐怕不尽如意。

同时得到与付出成正比,对于有时间陪伴照顾父母的,可以给予多分,但是要提前约定好责任。必要情况下,以文字的形式公证,儿女们各自签字,彼此约定好义务与受益,省得将来出现推诿扯皮现象。

但愿每个家庭都能上慈下孝,每个老人都能老有所依,老有所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