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今年最火的导演是谁,不是张艺谋,也不是陈凯歌,而是这位!

——尔冬升!

关于尔冬升的家世以及从艺经历,想必大家都已经熟悉了。

尔冬升因为《演员请就位》再次曝光在网友观众面前。

同样和尔冬升引发热议的还有以毒舌见称的李成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节目播出之后,很多媒体文章都会用这样的标题——

“他为什么有资格评价郭敬明?”

“评价台上的演员,他完全有资格!”

甚至有一些视频媒体把李成儒的家产作为他评价演员的资格。

又是这个该死的“资格”。

仔细回味这些内容,你会发现,他们所认同的不过是这两位的“资格”。

至于他们说了什么,说的有没有道理,只能排在第二了。

设想一下,同样的话,尔冬升和丁太升分别说出来会是一番怎样的光景?

前者金口一开,所有人都认为他说的对,并且把尔冬升的辉煌事业罗列出来;

而后者呢?必然会被广大网友骂得狗血淋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经一段时间,有一句话很流行,“你行你上啊!”

虽然现在这句话被运用得很少了,大概只有极少数的人还把“你行你上”挂嘴边!

但“你行你上”的思维并没有就此消亡,它摇身一变,幻化成“资格论”,依旧大行其道。

反驳“你行你上”的例子很多。

比如,我评价冰箱好不好,是不是需要会制冷呢?诸如此类。

按照“你行你上”的逻辑,像我们这种平凡人就应该把嘴巴封起来。

因为我们不会唱歌,我们不会跳舞,我们不会演戏,我们不会拍电影,我们不会写小说,我们不会制造科技产品......

所以我们对于以上这些完全没有资格评论,那我们的这张嘴,只能吃饭时开一开了。

我们是不会表演,但台上的表演尴不尴尬,我们能看得出来!

我们是不会唱歌,但这首歌好不好听、动不动人,我们也能感受得到!

我们是不会拍电影,但在影院看电影时,这部片子尿点多还是笑点多,膀胱会反应给大脑!

评价一个东西不需要“资格”,如果需要的话,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评价披头士、黑泽明、莎士比亚、《红楼梦》。

——因为大家都没有“资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学和艺术最终面向的是普罗大众。

不管是综艺节目、影视剧、音乐歌曲、小说文章,最后的落脚点都是大众,所以大众对这些东西做出自己的评价,难道不应该吗?

即使这个评价有失偏颇,也不能因噎废食,以“资格”之名堵悠悠之口。

看一部电影,我花了钱,买了票,但是我不喜欢,难道我不能打个差评?

看了综艺节目,我贡献了点击率甚至开了会员,我看着来气,就不能唱两句衰?

你问我有什么资格,花了的钱算不算资格。

再者而言,一个明星,一个公众人物,接受观众检验和监督这是情理之中,这还需要资格?

很多人有一种错觉,认为外行评价内行会导致行业衰退。

恰恰相反。

举个例子,当年《攀登者》上映时,有影迷让吴京客观评价一下这部电影。

吴京回答,我没法客观评价,因为我是主创,你们看到的很多看似普通的镜头,我们却吃了很多苦,因此,我做不到客观。

行业之间,往往更能感同身受。所以,电影人之间很少评价别人的电影是烂片,除去情商的因素,他们如此做也是情有可原。

这个时候就需要外行的人来捅破这层窗户纸,他们不在乎你们背后的故事是什么,他们只在乎摆在面前的这道菜合不合格。

这个定律同样适用于历史。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人物,他们不仅在中国数一数二,放诸世界,也是中国的代表。

孔夫子和秦始皇,正好一文一武。

按照“资格论”的逻辑,他们的地位没有人能够超越。

谁又有资格评论他们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贾谊你一介儒生,有什么资格说“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志,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鲁迅,你一个愤青,有什么资格说“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

今天“资格论”之所以盛行,是因为人们对于权威的盲目崇拜。

崇拜权力,崇拜名誉,崇拜高位,崇拜金钱......

可唯独不崇拜真理。

我们应该尊重权威,但不应该迷信权威。

早在2000年多年前,希腊圣贤亚里士多德就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演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真理”。

丁太升说的话,只要是有道理,我们还是应该听取;

尔冬升说的话,如果是扯淡,也不能盲目推崇。

当有人说出一些观点之后,我们应该就事论事,而不是顾观点而言资格。

撇开以上不谈,人长一张嘴,除了吃饭,就是道家长里短的。

我不信你没嚼过人家的舌头,同样人家也一样。

不准让人说话的人只有两种,一种是疯子,一种是傻子。

不管你愿不愿意,生活在这个世上,你评价着别人,别人也评价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