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古人讲究的是忠孝二字,如果条件允许,尽量的留在家人身边,为他们尽孝;尽量的留在祖国,为国家发展尽忠。

当然,凡事都并非那么绝对。也有很多人,远渡大洋彼岸,去寻求知识。毕竟,在某些学术领域,美国的确是要略胜中国一筹。行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出国求学既增长了见闻,又丰富了学识,是很多莘莘学子的选择

(一)、异乡生活,冷暖自知

越出国,越爱国,这是很多在外游子的共识。来到异国他乡,发现当地的风土人情,自己一时之间难以适应。当地的生活环境,也并没有宣传的那么好。即使拼了命的去适应,那个社会也并不能彻底地容纳自己。

美国是个传统的移民国家,按常理来讲,应该是包容万象的,而且也是当今世界的一大强国,所以,吸引了无数国人前往求知。

一位来自浙江的中国留学生,在没有踏上美利坚之前,满怀期待,认为那里应当是学术的殿堂和自由的国度,而赴美后,他直呼:来到美国后,我开始讨厌美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到了那所常青藤名校以后,他觉得在那里生活的时间越长,反而越讨厌那个国家。他自白,如果能够给自己重来的机会,必定义无反顾地留在祖国。且不论他这句话是否出于真心,至少说明他很不适应那个国家。

在他看来,那里并非印象中的移民国家那样,闪烁着缤纷色彩皮肤的人们,能够相处的其乐融融。

恰恰相反,白人还是社会的高层,他们居高临下,俯视着亚裔,非裔,俯视着黄种人和黑人,而且这位留学生时常被身边的同学提醒"在我们的国家,就要按照我们的方式来"。

他讨厌美国,首先就是出于这种不平等以及被欺骗的感觉。其实很多人在国内的时候,看到身边的朋友在国外活得潇洒自如,异常羡慕。

只是这些海外游子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他们不会把在异国他乡生活的苦楚分享出来,只能昧着良心的夸赞出国的好处,以引得他人羡慕,以证明当初自己的决定,十分正确。

那个留学生身边的美国朋友都异常傲慢,根本没有国人礼仪之邦展现出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之姿态,这是令他非常不满的,甚至都有些作呕。这是他第一次因为不平等,而讨厌一个国家,第一次认为美国的包容都是骗局

美国人就和美国在国际上展现出的姿态一样,他们认为自己是世界警察,可以为所欲为;在自己的土地上,就可以不尊重他国的来客。

那个留学生,只能改变自己的心态,开始有意地附和大环境,将他们看成是跳梁小丑,遇到问题也不再辩驳,这反而使其愈发焦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美国总是指责其他国家不平等,没有人权,将自己标榜成现代社会的楷模。那位留学生在赴美前,同样以为美国是有人权的完美国家。

不久以后他就发现,这一切的一切全部都是谎言。他的学校位于白人富人区和黑人贫民窟中间,不过这两个地方的治安和环境却是天壤之别。

他发现,白人区中的人们穿西服、打领带,俨然一副中世纪绅士的模样。而黑人生活的地方,脏乱不堪,恶臭味甚至都能传到学校的操场上。这位留学生发现,白人区秩序井然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歧视,禁止黑人入内的牌子随处可见。

偶尔白人和黑人在街上撞见,白人们也会"优雅地"从口袋中拿出纸巾,捂住口鼻,表达出自己的不屑。他们对黑人如此,对黄种人亦是如此。学校里一旦发生偷盗事件,白人警察们首先就会找到留学生,即使发现并不是其所为,也要大加盘问。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国外的月亮,并没有祖国的圆;国外的空气,也并不比神州要甜多少。不能人云亦云,看着别人在外国生活的好,就对其心驰神往。真正的到了那里才会发现,事情根本不是想象的那样简单。

美国并不是自己吹嘘的什么自由之都,对于上层白人而言可能是的,可对于国人而言,真的不如生活在自己的国家。

至少熟悉这里的人情世故,知悉这里的风土人情,更不会存在什么排外思想。寄人篱下的日子,并不好过,如果不是非去不已,还是该选择留在祖国。

(三)、文化不兼容,适应却成空

抛开等级森严,种族歧视不说,中美两个国家的文化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中国历史悠久,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是礼仪之邦。而美国历史短暂,没有那么深厚的历史沉淀,充斥着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

那位在美留学生的导师,算得上的一位高级知识分子。他多次以中国架设网络防火墙,来问那位留学生。在导师眼中,这是不与世界交流的表现。留学生表示,这是为了防止更多的人,被所谓的美利坚精神所愚弄,而建造的。那位导师一时语塞,竟无言以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美国人的心中,追求的是绝对的自由,如此一来,他们的爱国精神只保留在爱那片土地上,没有上升到爱政府以及爱军队方面。在他们眼里,军人只是一种职业,就和工人一样,并没有多么的神圣。

这其实就是缺乏感恩精神的一种表现,如若没有军人,谁来保家卫国,谁来保一方安宁。这正是中美两国,所不一样的地方。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深印在国人骨髓里的,可美国人对此却不以为意。

那个留学生时至今日,也没能成功的适应当地的环境。因此,不能只看到别人吹嘘的怎样怎样,就欣然赴之,还要考虑自身的适应能力以及能否接受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否则,在异国他乡生活,那简直就是度日如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