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领域,是个充满着思辨的过程!科学家们,总在不断假设——论证——再假设——再论证的不断循环的历程中,也通过这样的科学方式,寻觅这个世界、这个宇宙的真知与事实。所以,打脸与被打脸,早已是常态事。好比,500年前年哥白尼用“太阳中心论”推翻了“地心说”,之后勒维特,这位观测宇宙学之母,不仅成为了“日心说”的掘墓人,更用标准烛光奠定了现代宇宙学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用自己的丰功伟绩、用行动,论证了科学最伟大的真理:不迷信权威,权威不代表真理,更敢于向"权威"发出新的挑战。科学就是在这样一个个颠覆之中,才获得更多的真相与进步。

如今面对浩瀚的太空探索,更需要如此!在今年早些时候,科学界才刚刚宣称:发现最接近我们的地球的黑洞,然后被命名为HR 6819的天体系统。没想到不到一年时间,就遭受到新挑战,不同的科学团队,用更严谨的观测数据与推论,证明这个天体系统,并不是什么黑洞。

所谓离地球最近的这颗黑洞,或是一群权威学者,又一次完美的无心之失的失误而已。因为黑洞,吸纳万物的特性,让人们对于它的存在,总是无法直接观测,而间接测量总会存在太多的偏差与可能。

位于距离我们地球大概1120光年远的HR 6819,一直以来都是个传奇而神秘的故事。一开始,它的发现,是因为一颗Be 光谱类型的恒星,这是一个正处于主序列上的炽热蓝白色恒星,这个以200公里/秒的速度快速旋转的大家伙,同时释放着极其强烈的氢元素辐射的光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到了上世纪80年代,人们却发现这个天体系统,似乎似乎还有发出一个b型恒星光信号。那到底它是归类哪一种恒星呢?直到2003年,天文学界才最终确定这个天体包裹着两颗恒星,除Be 恒星外,似乎还有发出一个b型恒星光信号的 B3 III 型恒星。

但他们又陷入了另一个谜团了,因为进一步的分析显示,这颗 B3 III 恒星的轨道大约为40天,其质量估计为6个太阳,但这颗 Be 恒星似乎静止不动,其质量也估计为6个太阳。如果这两颗恒星组成一个质量相等的双星系统,它们应该围绕着一个共同的重心运行,而不是一个恒星围绕着另一个恒星。

所以,另一群权威学者,经过大量演算后,用论文形式提出了一个大胆假设:这两个恒星都围绕着我们所看不见的第三个天体旋转,这个天体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黑洞。这群权威天文学家,他们甚至可以调用了智利LaSilla天文台的MPG/ESO2.2米望远镜,展开了系列观测。然后,用这些观测数据,建立起这样的一个假设模型:两颗恒星中的其中一颗,每40天围绕着看不见的物体(黑洞)旋转一圈,而另一颗恒星则独自在离黑洞更远的地方悬挂。

可真相,真就如此么?不相信权威的另一群科学家们,抱着怀疑的态度,再一次审视这个所谓离地球仅1120光年的最近的黑洞。他们用怀疑的目光审视着这个模型最大的漏洞——一切假设都是建立于两颗恒星基本一样质量的前提之下,可若是人们错误估算了这两颗恒星的质量呢?在这个错误之下的所有推论,是不是都假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学光靠怀疑是不够的,显然是需要撸起袖子,用行动证明自己的假设与怀疑是站得住脚跟的。所以,他们说干就干,仔细去研究 Be 恒星光谱中的氢发射,并发现 Be 星周围的氢盘确实显示了40天的多普勒频移和发射线形状的周期。这一切都与另一颗恒星B3 III 恒星的轨道一致,这意味着什么呢?用大白话来理解,B3 III 恒星的物质正在转移,从后者剥离脱落然后一点点被Be 恒星吸收进去。最终导致了两颗大小不一致的双星系统。

因此,推翻了黑洞必然理论后,他们建立起新的理论模型:HR 6819是一个双星系统,由一颗大质量 Be 星和一个低质量伴星组成。Be 星的质量大约是6个太阳的质量,而B3 III 恒星的质量约是在0.4~0.8个太阳的质量之间。而这个模型,也完美匹配了当前两个恒星所运行的轨迹数据。

更有趣的事情就是,这样的想法,不仅仅是乔治亚州立大学的天文学家道格拉斯 · r · 吉斯Douglas Gies 和王璐茜 Luqian Wang这样认为。就连比利时鲁汶大学的朱莉娅· 博登斯坦纳 Julia Bodensteiner 所领导的一个天文学家小组,也独立地检测了 Be 星的氢发射,并对该系统进行了轨道分析。她和她的同事,几乎在同一时间,得出了与王教授她们几乎完全相同的结论。她们核算两个恒星的质量分别是0.4个太阳质量和6个太阳质量。

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天文学家 Kareem El-Badry 和 Eliot Quataert 也分别独立分析了这个系统的光谱,得到了 B3 III 和 Be 星的质量分别为0.47和6.7太阳质量。

三个团队,几乎完全独立地得到了同一个结果,这让一年前提出黑洞理论的权威机构狠狠地被打了一次脸。

很显然,相比缥缈的黑洞理论,恒星剥离理论似乎更站得住脚,也找到了更多的理论支撑的数据与证据。而且,相比距离地球那颗黑洞,一个正年强力壮的主恒星,剥离吞噬一颗正在收缩成一颗热的亚矮星,似乎显得更加罕见有趣。也或许是人们一次难得的观测低质量伴星转移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