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2010年毕业的,刚毕业就来到了深圳,只能说,深圳这座城市正在慢慢失去魔力和活力。

没有做过很详细的数据统计,所写的都是凭感觉来的,如果写的内容和数据有出入,也请见谅。

初来深圳,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人多,可能很多人都没感受过巅峰时期的梅林关检查站,也没感受过晚上8点半人山人海的富士康工厂,还没感受过三和人才市场的络绎不绝的求职者。我一个个道来。

首先是梅林关检查站,那时候地铁线路不多,深圳还有很明显的关外关内区分,很多人都是住在关外然后去关内淘金,梅林关检查站就是出入口之一,那时候毫不夸张的说高峰期上下班每个站台都是站满了人,人声鼎沸,好不热闹,那时候我第一份工作在南山,但是亲戚在观澜,所以每次周末都会要不从梅林关转民治去关外,要不就是白芒关转石岩去关外,一到下班高峰期甚至周末,你基本走到哪里都不孤单,人群簇拥下能感受到回家的喜悦感;

再说说那时候的富士康,我第一份工作是在南山大学城搞科研,但是公司是在龙华富士康附近,偶尔要回去汇报进度,毫不夸张的说,那时候龙华富士康应该是带动了很多很多产业发展,小到吃穿住行,还有各种娱乐设施,应有尽有,富士康一般都是要加班到8点半(8点还是8点半忘记了),之后一直到凌晨1,2点,周边都是非常热闹的,我清楚地记得,那时候沿街全是地摊和小吃,还有好几家那时候很流行的迪厅酒吧和滑冰场,那时候年轻人辛勤工作一天,就指望在这夜色中好好放松一下自己了;

最后说说三和人才市场,相信很多人在知乎都听过这个地方,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那找到的,那时候比较大的就一个三和人才市场和一个罗湖人才市场,那时候求职app还不流行,大家都是拿着简历四处奔走,我有幸见到过三和的鼎盛时期,那时候招普工,都是几车几车拉的,很多人只要是包吃包住有加班费,明码标价以后就会去,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二楼是一些文职和技工的招聘现场,也异常火爆,很多三和大神也是那时候诞生的,他们都是打着零散工,反正不愁工作,赚了点钱就挥霍一下,然后再去打工,其实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这样生活不失为一种洒脱,因为他们本身文化程度不高,你不能指望他们有长远的规划。

回到2019年,在深圳都应该知道,梅林关不在人来人往,富士康慢慢迁出深圳,三和人力市场也不再门庭若市。这几年在深圳,最主要的感受就是,深圳的制造业在没落,造成这个原因的因素有很多,深圳因为环境原因迁出了很多厂子,很多厂子也因为留在深圳的成本过高选择离开,通货膨胀的速度加快,但是工资不能正比例上升,也造成了很多人回家发展,中低端的人群在急速减少,人们再也不会觉得在深圳打工就能比老家赚的多很多了,那时候都是老乡成群结伴一起来深圳,现在慢慢的也就都回去了,我前面说的三个地方三个现象,都是那时候制造业很强盛的时候的一个缩影,那时候深圳人群很多元化,其实深圳为什么很多外来人都觉得包容性很大,无非就是普通人很多,不会互相瞧不起,现在的深圳,已经不是那么有包容性了,外地人建设起了深圳,以前的口号是来了就是深圳人,但是现在应该算是来了要看你有没有资格成为深圳人了,深圳的房价这几年也是翻番增长,造成了更多人要面临实际的买不起房,孩子没地方读书等问题,甚至租房成本都在提高,那除了逃离深圳,没有什么折中的办法。

其实我不是什么社会学家,也不是经济学家,可能一个城市的发展演变都是这么一个过程,但是我自身的感受就是,深圳不是我以前认识的那个深圳了,现在支撑深圳的到底是什么,房市?金融?很怀念以前的日子,可能一个城市的包容性真的不是由上层人决定的,一个城市的包容性,更多是看基层是哪些人,等基层人都慢慢逃离了,可能深圳就不是那个深圳了。

来源网友真实爆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