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小时候会将和父母的关系内化到他的潜意识里,成为他的内在关系模式,成年之后,会以内在关系为模板,来构建他和别人的关系。

所以你可以思考一下,你和父母的关系是怎么样的,你现在的人际关系、情感关系又是怎么样的?

带着这些思考,我们来学习一下,你和父母的关系,是怎么样成为你和他人建立关系的模板的。

1、你和父母的关系,会内化到你的潜意识里

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并非那么平淡无奇,如果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会有各种各样的变化阶段,每一个阶段都蕴含着一些关键节点,这些节点产生的影响,都会内化到一个人的潜意识里,成为关系模板,在长大发挥作用。

比如,零到三岁的孩子和母亲的关系,孩子是不是在生命初期,得到了母亲的及时回应,发展出了高质量的第一份关系。

三岁之后,是不是能和母亲逐渐分离,和母亲的关系是不是能有个缝隙,让父亲参与进来,让孩子的关系世界变得丰富。

在生命初期没有得到及时回应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缺乏安全感,可能会变得敏感,也可能会把母亲的情绪反应承接过来,变成自己性格的一部分。

三岁之后没有和母亲逐渐分离,没有父亲参与的亲子关系,孩子可能会成为一个“妈宝男”,变得没有主见,没有力量。

这一系列孩子和父母的关系,都会融入一个人的潜意识,在成年之后,在他构建关系的时候,发挥它的影响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你和父母的关系,就是你和他人建立关系的模板

在心理咨询中会发现,一些人总是处在一个关系模式中出不来,反复构建具有同一特征的关系,就好像他是在拿一个模板在复制一样,特别是当你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以一个局外人的眼光审视他所建立的关系的时候。

例如,来访者李梅(化名),她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婚,母亲就走了,把她丢给了父亲,父亲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她又被寄养在了亲戚家,后面亲戚搬家到别的地方,她又到了姑姑家。

记忆中父母没有离婚时,就经常吵架,母亲情绪不稳定,她很怕,所以从她过往的经历来看,她和父母的关系是不好的,在和母亲的关系中,在和父亲的关系中,她没有体验到温暖,没有体验到安全感,她觉得自己随时会被抛弃。

成年之后她与别人建立关系的时候,总是很自卑,很担心别人会离开自己,然后她会患得患失,不信任别人,进而去试探别人,这会让别人很不安,最终会导致关系的破裂,然后她会觉得这就是自己命不好。

其实这个结果是她内部的关系模式导致的,这个关系模式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模板,尽管意识上她不想要这样的关系,可是在潜意识的指引下,在这个内在模板的指引下,结果她还是会主动破坏关系,让别人离开自己。

所以童年不幸的人,她内化的和父母的关系可能会是不健康的,当她以这个关系模式为模板,来和他人建立关系的时候,往往就会出现问题。

相反童年幸福的人,她和父母等养育者建立的关系会是健康、积极的,她因此内化了一个健康的关系模式,长大后,在内化的这个关系模式的指引下,她建立的关系,也会是健康的、积极的。

这就应了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说的那句话,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3、你和父母的关系,就是你和他人建立关系的模板,但是这并非不可改变

你和父母的关系,会成为你和他人构建关系的模板,这句话很可能会让一些人感到无力,觉得自己的人生很难改变,因为自己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模式很难改变。

其实还是可以改变的,只不过这不是一个轻松、容易的过程,因为这是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形成的,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寻求心理咨询是改变最好的方式之一,因为我们需要一个类似于父母的人,重新养育我们自己,以松动我们固有的性格,让潜意识里面的模板发生改变。

那现实生活中,我们想要找到一个这样人,去建立一份这样的关系,很难,所以你如果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优先选择是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当然,如果条件不允许,就不要想着一蹴而就,看一篇文章,读几本书,是不可能彻底改变自己的,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这些就没有用。

这些依然是有着巨大作用的,没有这些认知上的改变,你就不会去主动求助,你就不能全面地理解自己,理解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没有这些认知上的改变,也就不会有行为上的调整。

带着认知上的调整,进入到现实的关系中,在现实的关系中去活出自己,比如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交往以前没有交往的朋友,不要放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既然你过往的关系并没有让你感觉更好,那不妨就克服暂时的内心不舒服,去在关系中,真实地表达,去在关系中优先满足自己,做自己的父母。

不要先入为主地判断这没有用,先去做,看看结果会怎么样?

好了,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内容,希望以上内容对于你的自我发展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