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大量的焦虑贩卖又开始了,本次的名义是“内卷化”,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

举的典型例子是,学历膨胀了,工作不好找了,清华北大毕业生的都去竞争基层岗位了。可怕吗?

不论是不是新一轮的贩卖焦虑,我们又能做什么呢?我们中国人的智慧就是会借鉴别人的经验,所谓日本失去的几十年里有哪些投资机会。也许本文无法对你如何生活进行指导,但投资的方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注:日本失去的20年:是指1991年-2010年,在80年代末在“广场协议”后日元快速升值,房地产和股市泡沫破裂后,日本经济增长(GDP增速)出现断崖式的下跌。同时,财政状况恶化、通缩长期化。

而代表日本股市的日经指数历史走势是这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看到日本股市在1990年附近创造了历史高点之后,随着GDP下跌,股市至今仍未超越前期高点。

值得庆幸的是在过去10多年年时间里,在“萧条的”环境下,日本依然有部分公司创造了10倍以上的涨幅,我们这里称其“十倍股”。

2007 年以来,日经 225 的估值从 20x 回落至 17x,日本经济增长前景不乐观 、企业缺乏投资意愿, 且公司治理水平低下 , 企业分红 、回购等回报股东比例不足可能是估值未能提升,反而下降的主要原因。

“十倍股”的上涨主要依靠盈利增长(即EPS的增长)。受劳动要素增量不断负增长的影响,中国经济虽难免进入到低增速时代,但通过日本的情况,却并不意味着股票市场将保持弱势。

“十倍股”的行业:前三被科技,医药,消费牢牢占据。

和美国,韩国,欧洲市场表现最好的行业一模一样。

区别也有一些,美国的十倍股依赖于其全球霸主的地位,科技金融输出全球,表现为“大而强”;

而日本的十倍股缺席了金融危机后的互联网大发展,没有赢家通吃的公司,十倍股更多是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表现为“小而美”;

这些行业在经历了增速放缓后成长起来的“十倍股”,大多目前仍不算各行业龙头,但依然以其稳健的增长获得资本青睐。

总结这些“十倍股”的发展路径,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选择了细分赛道

比如汽车行业的VT公司,随着日本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社会的老龄化,新车和二手车注册数量都在减少,VT原本作为传统汽车经销商,决议偏重国内发展租车业务,扩大二手车的出口业务和海外经销,选择了汽车后市场的维修、检测的细分赛道。

二是产品的高性价比

提供高性价比的小玩意,是另一种顺应消费者偏好变化的表现 ,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日本的“百元店” 。20 世纪 90 年代经济泡沫破裂后,适龄劳动人口占比下降,抚养负担加重,消费回归理性,原先传统的大型百货公司纷纷倒闭,销售高性价比的百元店迅速普及,100 日元约相当于人民币 6-7 元,但与中国低廉的“二元店”不同,在日本百元店不仅可以买到日常生活所需的绝大多数日用品,还具有一定的设计性,非常符合“让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该赛道是“消费降级”的代表,在泡沫经济时代,百元店可以说是无人问津,金融危机后,日子艰难,业绩大涨。在中国,拼多多的赛道选择也让资本看到,原来服务对象还可以更往下沉一沉。

周转率高于同行业是高性价比公司最典型的特征。同时高性价比并不意味着低价,适当价格高品质是其真正的含义。毛利率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低。

三是拓展盈利空间,区域扩张

既然日本本国经济增长不行,何不出海经营呢?典型的品牌“优衣库”(迅销集团)就是日本服装代表之一,在中国也算非常知名了。2009-2019 年,该集团本土门店数仅增长3.2%,海外门店数增长141.9%,中国门店数占海外门店的51.6%。中国区成为了海外营业收入的第一市场。

日本同样面对电商的冲击,零售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从行业上看,日本电商对于家用电器、家具、音响设备、服装等行业影响较大,对于食品饮料、化妆品以及药品销售影响偏小。

整体上,在低增长的环境中,对客户体验的极致追求是日本企业提升产品竞争力的最主要方式,日本“低欲望社会”中,对奢侈品的需求下降,消费方式回归朴素的产品本身,高性价比产品获得青睐。

所以中国万一增长不如预期的话,不妨关注下日本的前路。

投资的行业优先选择消费医疗科技,独家再补充一下第四是工业,也就是中国媒体说的“高端制造”。

(本文内容参考自光大证券研报《“平凡”的胜利——日本低增速时代的“十倍股”分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阅读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