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枬子 图片|网络 编辑|马桶

6路和8路合在一起写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两条线路原本就是一条,后来因线路过长被拆成两条。

6路线是五十年代就已开通的几条线路之一,也是变动比较频繁的一条线路。它穿越长沙城,由南到西,连接城南和河西最繁华的地段。

1958年1月,6路线开通时,从五一广场到左家塘,全长4.2公里;1967年4月1日,改由天心阁至树木岭;1972年改由正圆动力厂经赤岗冲、韶山路、人民路、建湘路、五一路至溁湾镇。就当时的交通状况来说,线路过长,1975年9月缩短到湖南旅社至正圆动力厂;1987年5月改为从东塘至溁湾镇,全长7.9公里。

8路也是1958年开通的,最初是从南门口至披塘;1987年5月1日改为34路;1987年5月,6路线改为从东塘至溁湾镇后,树木岭至东塘一段设为一条新的线路,即8路线,全长4.4公里,原来的34路改为从老火车南站到大托的郊区线路。

6路线是我在少年时期乘坐最多的线路。我家在1981年从小吴门搬至韶山路上的窑岭湖橡宿舍,这里主要有6路和7路两班公交车。不管是去一中还是七中,线路都是一样,先从窑岭坐6路车至湖南旅社,再转3路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世纪九十年代湖南橡胶厂大门,今已拆除。图源:网络

以前的公交车站点间距离长,6路车从东塘广场出发,沿韶山路往北,第二站是长岭,第三站是窑岭。我家住在湖南橡胶厂宿舍,宿舍区靠近曙光路和左家塘。我要坐6路车可以从长岭上车,也可以从窑岭上,两边的距离都差不多。我早上出门一般选择从长岭站上,多坐一站路,因为靠近起点站东塘,上车的人相对少点,可能还有位子坐;下午放学则选择从窑岭下,少坐一站路,好早点到家。

6路车从南开到西,高峰时期很挤,又没有什么限载,自然能挤得上多少人就挤多少,司机是以售票员关上车门为开车的信号。

车门都是气动门,上下车时车门夹哒手、夹哒脚、甚至夹哒脑壳的事情都时有发生,乘客与售票员的争吵也是家常便饭。被夹的人虽然会大叫,司机一般不会停车,而是售票员喊旁边的人一起扯——当然,夹哒脑壳还是会停车的。

我们学生最不怕挤,冇事都要玩下挤油渣子的游戏。书包带子,甚至整个书包被夹在车门外都不算什么。我最惨的一次是脚被车门夹住了,我用力往内扯,结果脚是进来了,但脚上穿的懒鞋(塑料底布鞋,脚踝处有松紧带)没有进来,直接掉到车下了。导致光着一只脚去学校,被同学笑得要死,只得跟在校住宿的同学借了双鞋穿。

6路车过窑岭后,向西拐上人民路。人民路修建于1959年,开始只有窑岭至杨家山一段,长1560米,还不到一公里。根据规划,这条路西起比窑岭更靠西的识字岭,东到杨家山,所以被命名为“识杨路”。这个规划只到1966年才正式完成,建成了从窑岭至识字岭建湘路一段,路全长近3公里。1971年,识杨路被更名为人民路。

下一站是附二医院,附二医院建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当时的规模就很大。附二院对面是这边最好的电影院——建设电影院。我住窑岭的十多年里,这家电影院至少去过上百次,后来改扩建为长沙电影城,却最终倒闭。

再往前走就到了识字岭站。识字岭,原为浏阳门外一片荒山,以前有两条碎石小路,故又名石子岭。1918年,有人在此设私塾教授蒙童,故雅化为识字岭。从清代至民国,岭上为刑场,自然流传着很多鬼故事。信风水术的人都知道,刑场附近的风水肯定不好。于是上世纪末,识字岭角上有一栋大楼被漆成了奇怪的黄蓝相间色,最早还是红、绿、黄、蓝四色相间的。据说就是为了避邪才特意将此房刷成五颜六色用来镇压邪灵。

过了识字岭是工农桥,此处曾有一祭祀道教光华大帝的庙宇。朱熹《登定王台》:“寂寞蕃君后,光华帝子来。”收录在《骈文举萃》的清代黄定台写的《长沙地名赋》中有:“三圣本来聪直,正觉乐嘉;火宫原属文明,光华共披”之句,其中的“光华”指光华里,就是这里以前的地名。

1966年修人民路时,在此建了一座跨线桥,跨越京广铁路,联通建湘路,是为工农桥。工农桥与八一桥、浏城桥齐名,它们曾经是长沙市区跨越京广铁路的三座桥。后来修芙蓉路时,此地被拆得干干净净。

现在的工农桥这个地方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属于天心区管辖,但又是三个行政区交界的地方,隔着芙蓉路是雨花区,隔着人民路是芙蓉区。

工农桥社区 图源:网络

由于识字岭紧挨着工农桥,6路车经停识字岭后过工农桥右拐上建湘南路,傍着天心阁的围墙向北行驶,下一站是浏城桥。这里有天心阁的后门,浏城桥、天心阁、定王台大家都熟悉,就不多介绍了。

七十年代以前,长沙城河东唯一的长途汽车站就在浏城桥,是从小吴门迁移过来的,一度称为汽车东站。七十年代,新火车站建成后,在火车站北侧建了新的汽车东站(后来迁至今址),浏城桥这里的长途汽车站就改叫汽车南站。八十年代,汽车南站迁至井湾子。

过浏城桥的下一站是湖南旅社站,我上学时,每天就是在这里转车。6路线过湖南旅社站后向西拐上五一路,一直开往溁湾镇。此段与12路线重复,放在写12路线时再讲。

我平生唯一一次见义勇为就发生在6路车上。大概是1982年的夏天,那年月扒手多,拥挤的公交车是他们作案的最佳场合。他们也跟得上班族一样,风雨无阻。轮流在各路公交线的车上上班。尤其是下班时分,是扒手最猖狂的时候,当然车上偶尔也有反扒分队的便衣。

当时的社会治安情况一般,公安局还特意成立了公交分局,专门有一支反扒分队,清一色的便衣警察,专门在公交车上抓扒手。每当他们在车上抓到扒手时,都会在车厢内引起一阵不小的骚动。

扒手最多的是12路车,这趟车从火车站发车,又是明星线路,车上刚到长沙的外地人多,自然是小偷和便衣都注意的重点线路。而6路车,一般情况下扒手不多,便衣更是很少看见。

扒手也分职业扒手和业余扒手,业余扒手多是些辍学的十五六岁小流子,专门挑学生伢子和老人下手,成年人基本不碰。这两种人虽然身上钱不多,但万一败露了还吓唬得住。

这天,放学时我乘坐的6路车上就有一个小流子,看上去和我差不多大,脸上长着青春痘,眼睛里透着一种早熟和狡诈。他在车厢里挤来挤去寻找目标,看中了一个女同学的书包。那妹子我认识,也住在湖橡宿舍,她跟同学正聊得高兴,没太注意斜背在身后的书包。小流子趁着人多拥挤,解开了书包扣子,麻利地掏出了钱包。正好车到窑岭站了,她准备下车,打开书包掏月票时才发现钱包不见了,于是尖叫一声:“有扒手!”

我也正准备下车,听到了她的叫声。我天天坐这趟车,见过这个小流子几回,知道他是个扒手。想都不用想,肯定是他偷了钱包。我一把抓住小流子的手:“肯定是你,把钱包交出来。”

小流子看是个跟他差不多大的学生,也不怕,把我的手一甩:“打乱讲,你哪杂眼睛看见我偷哒她的钱包。”说完准备下车。

我手一推,那扒手一个踉跄就到了车下。放学时候,车上有好几个湖橡的子弟,虽然不在同一所中学,但住在同一个宿舍区,彼此都认得。几个人跟着下车,把扒手围住,那小流子恼羞成怒,掏出一把跳刀,弹簧一按亮出刀刃,凶狠地说道:“几杂小别,找死吧。”

那妹子吓得忙往后退,我也不知哪里来的勇气,可能是因为我们这一群人多,加上当时流时看武侠小说,又刚刚看了电影《少林寺》,我还在新出的《武林》杂志上学了几招擒拿术。也没多想,猛的冲上去,伸出右手抓住对方拿刀的手腕,用力往后一拖,侧身左手一记肘锤砸在对方的手臂关节处。那小流子一声怪叫,跳刀掉在地上,转身就跑。我们几个就追。有个同伴是练过短跑的,还没跑出十几米就抓住了扒手,将他掀翻在地,搜出了钱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林》杂志

懒得再理扒手,转身就走,那小流子还在后面讲狠话:“老子晓得你们几个都是湖橡的,过两天搞死你们。”

我们笑嘻嘻地回头,做势要转身:“莫过两天,就今天搞死我们噻。”吓得那小流子落荒而逃。

这件事后来想起还有点后怕,那次我使的那招是极普通的空手入白刃,确实是从《武林》杂志上学来的,跟同学在一起比划过几次。这种纸上谈兵学来的招数,只有十几岁的猛子虫才会使出来,能够得手实属侥幸。可能那小流子没有想到会有人抢他的刀吧。放到现在,我肯定会先捡根棍子才敢上。

当然,我当时如此英勇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那个妹子长得漂亮,我也还喜欢。后来那妹子也确实委婉地表示过要和我交往的意思,我俩还一起看过几场电影,只是没有在同一所中学,见面的机会少,学习任务又紧。高考后她去外地上大学,我当年落榜,也就断了联系。

从某个角度说,这可以算是我的初恋,不过手都没牵过。

上世纪九十年代,6路线上还发生过一起当时很轰动的爆炸事件,是人为作案,据说后来促成了6路线全部更换新车。

回头来说8路车,8路车是为方便东郊工业区的员工们出行而开设的。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按照专业化协作原则,改组工业,合理调整布局,长沙城先后形成了六大工业区。其中东郊这边叫做东郊(冶金、机械、电子、轻工)工业区。如果说北郊是轻、化工业区的话,这边就是长沙重工业基地,以机械制造业为主。不管名称如何变动,这块实际在长沙城东南方向的地盘上,十几间大工厂始终矗立在那里。当然,如今这里已成为都市核心地带,曾经的大工厂多已消失。

8路车从东塘沿着劳动东路向东南方向行驶,主要的站点就是赤岗冲和树木岭两处。长沙公汽公司的总站及公司所在地就在赤岗冲,这里除了有8路车经过,还是11路线的起点站,赤岗冲的故事留待写11路线时再讲吧。

八十年代中期长沙地图上的赤岗冲至树木岭,可以看到除了工厂外没有其他建筑。图源:《长沙地名录》1986年版

树木岭这里是长沙从东南方向出城的最后一道关隘,民国时期全是荒山野岭,不过论地势险要,还不如更靠近城区的阿弥岭和赤岗冲。树木岭自然是因树木多而得名,这里不止一座山,而是由几个小山岭组成,山虽不高但树木密集,因此得名树木岭。随着十几家工厂落户这边,山岭基本都被削平。

这里的地标是树木岭铁路桥,建于1962年,京广铁路自北而来,经这座桥拐了个大弯,擦过长沙城东侧继续向南。

8路车过铁路桥后停靠的站点名名为矿通站,老长沙人叫这里矿山站。外地人听了会觉奇怪,这里怎么会有矿山?其实是因为这里有长沙矿山通用机械厂而得名。矿通厂1958年开始建设,鼎盛时期有将近6000职工。是东郊工业区最大的几家工厂之一,先后取名长沙重型机床厂、长沙机械厂、长沙冶金矿山通用机械厂,1959年定名长沙矿山通用机器厂,一直沿用至1986年,改名长沙重型机器厂,2008年改为湖南长重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矿通的故事,去年康老师写过一篇《树木岭的大厂》,十分精彩,我这里就不重复,有兴趣的自己看。(点击阅读→树木岭的大厂,曾是很多人的饭碗和家)

八十年代中后期,此地修起了立交桥,位于劳动路与东南二环交汇处,让住在附近的市民生活出行越发便利,也成为了这里的新地标。这座桥错综复杂,刚建好时,经常有司机绕半天绕不出去。

我8路车坐得少,印象深的只有一次,就与这座立交桥有关。正是立交桥在建期间,在工商银行工作的朋友方哥看上了一个妹子,那妹子就在树木岭立交桥西北角的工商银行营业部工作。方哥约了好几次都碰了钉子,从同事处打听到这天是妹子生日,就要我代他去送花。那年月长沙虽已有了花店,但还没有上门送花这项业务,于是这个光荣而伟大的任务就落到我头上。

因为要送花,我没有骑车,是坐8路去的。那天下着小雨,因为在修桥,到处挖得稀烂。我是个近视眼,下雨把镜片打湿了看不清路,又要顾及手上的花,一脚踩到泥坑里摔了一跤。满身邋遢死哒,冲进银行去送花,着实把银行的妹子们吓了一跳,真是丢脸。最后方哥自然没有追到这个妹子。

劳动东路过了铁路桥往东边走,叫树木岭路。8路车的终点站树木岭就在正圆动力配件厂门口。这个地方叫自然岭,除了正圆厂,另一家大厂是长沙鼓风机厂。

长沙正园动力配件厂前身系民国时期创于贵州省贵阳市的正圆涨圈制造厂,1943年,为冲破国外技术封锁,发展民族工业,留学英国的内燃机专家,伦敦皇家学院研究员戴桂蕊教授创立了这家中国最早的活塞环制造企业;1946年迁至长沙,改名正圆活塞环制造厂;1954 年8月,将私营志诚机械厂并入,改名正圆动力配件厂;1956 年,再与中友、力强、云飞等机器厂及石德昌铁工场合并,组成公私合营正圆动力配件厂;1959 年冬,该厂收归国有,定名为长沙正圆动力配件厂。

长沙鼓风机厂的前身是1950年创建的湖南省度量衡制造厂,1958年转产改名为长沙鼓风机厂。这一块除了文中提到的这几家,尚有几十家大大小小的工厂,就不一一介绍了。

如今的6路车还在运营,起点从东塘延伸至赤岗冲,将以前8路线路程的一半包含在内。终点变化比较大,过了溁湾镇后沿枫林路继续往西,至望麓桥处向北沿金星路开往观沙岭。另有多趟公交车经停赤岗冲至树木岭之间。

而新的8路公交线是从南门口长郡中学开往高铁南站,仍经过以前老8路线的东塘、赤岗冲、树木岭三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介绍

枬子,文革初期出生于长沙,做过工人、会计、财务总监。现为资深高级会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