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永金在酒庄葡萄园内查看葡萄长势。(受访者供图)

新华社银川10月20日电(记者张亮)每年10月,是宁夏贺兰山东麓数十万亩酿酒葡萄的剪枝、埋藤期。一场冷空气即将到来,73岁的潮汕人郑永金站在自己的葡萄园内,叮嘱几位管理员降温前一定要完成两万亩葡萄的剪枝任务。浓重潮汕口音的普通话和粗犷西北方言之间的交流,凭借十几年的默契已经不存在任何障碍。

郑永金的凯仕丽酒庄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干旱带的吴忠市红寺堡区。这里20多年前还是一片杳无人烟的荒原。20世纪90年代,宁夏为了解决西海固地区的贫困问题,把黄河水提升300多米引到这片荒原,此后陆续有20多万人从西海固搬迁至此。

老家在广东潮汕地区的郑永金并非移民。“2002年做生意的妻弟来宁夏考察后决定在这里投资做红酒,叫我来帮忙种葡萄,我当时想种葡萄不是什么难事,就答应了。”郑永金没想到,妻弟口中的葡萄园,彼时还是一片又一片的沙丘戈壁。

虽然红寺堡的土壤、光照、气候都非常适宜酿酒葡萄种植,但要在荒原上开垦出葡萄园,谈何容易。郑永金一到红寺堡,就被这里肆虐的沙尘暴吓到了:“风刮起漫天黄沙,白天瞬间变黑夜,比我们那边的台风还要厉害。”

恶劣的环境激发了郑永金的倔劲儿,他带队推沙丘、修水渠、改良土壤,用了两年多时间,将2万多亩荒沙地变成了良田。2007年,第一茬种植的葡萄挂果收获。2009年,凯仕丽酒庄的第一杯葡萄酒终于在扎根荒原的第七年成功酿出。

红酒酿制,讲究“七分种,三分酿”。既然好葡萄已经种出,郑永金又心生自己酿酒的想法。毫无行业经验的他每年过年回潮汕老家,都会背一大摞专业书籍回去研究。酒庄聘请的院校专家和国外酿酒师在酿酒时,他暗暗在旁边观察、学习。

“2013年我第一次尝试酿酒,出来的口感完全不对。当时特别心疼自己种出来的葡萄。2014年再酿,感觉已经‘小学’毕业了。”当时已经60多岁的郑永金不断摸索、总结,逐渐自学成才,近年来他酿的红酒已有多款获得行业大奖。

作为一个潮汕人,郑永金至今对宁夏的饮食习惯和气候环境仍不甚习惯。可是他这十几年中,只有过年才回老家几天。“葡萄园和酒庄就像我的孩子一样,只有在这里,才能结最好的果,酿最醇的酒。”郑永金说。

坚守他乡十几年,郑永金除了酿出好酒的执着和梦想,还因为酒庄已经成为当地不少农民脱贫的希望。作为红寺堡区第一家酒庄,凯仕丽酒庄带动当地农民种植酿酒葡萄超过10万亩。高峰时仅凯仕丽一家酒庄一年就要收购当地农民的葡萄2000多吨。另外,酒庄2万亩葡萄园的管理工作还提供了大量季节性用工岗位。

“酒庄这些年为当地农民支付的劳务费用超过8000万元,看着他们从最初走路来上班,逐渐到骑自行车、电动车,现在开小汽车来上班的人越来越多,我的心里比酿出好酒还要高兴。”郑永金说。

近年来,宁夏贺兰山东麓逐渐被业内认为是中国最具潜力的葡萄酒产区。然而,包括凯仕丽在内的贺兰山东麓酒庄面临共同的问题是如何把酒卖出去。赞助知名综艺节目,酿酒师化身网红直播带货,今年起凯仕丽酒庄开始注重培育品牌,发力市场端。

“酒香也怕巷子深,作为一个酿酒师,只有酿出来的酒得到消费者认可,这么多年的坚持才会更有意义。”郑永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