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公路上,一行行花生,一堆堆向日葵,一片片高粱,这些收获的农作物被仔细码放在柏油路上。

一辆白色的切诺基吉普车,驶近晒着高粱的路段,紧急刹车,黄头发白皮肤的外国司机,摇下车窗问:“我开过去没有问题吧?

路边杵着木锹而立的农民急不可耐地大声喊:“开,开,开!”

于是他开过去,听着小米、高粱、小麦在他的车轮下噼啪爆开。

第二天,他不再问他们。

第三天,他看见谷物堆,就加速驶过去。

他做了秋收时的贡献——开着车子忙脱粒。

这充满欢乐和戏剧性的一幕,恐怕是很多90后00后的城市青年,从未见到过的情景。

但它们出现在这本美国人写的游记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是《纽约客》驻京记者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所著“中国纪实文学三部曲”中的第三部。

本书一经问世,便荣登亚马逊书店中国社科类图书第一名、荣获《纽约时报》好书奖等殊荣,彼得·海斯勒被授予麦克阿瑟天才奖,《华尔街日报》赞誉他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寻路中国》分为“城墙”“村庄”和“工厂”三个部分,以对身边人的观察和叙事方式,记录了海斯勒在 2001 ~ 2007 年间,自驾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

《寻路中国》中,海斯勒(何伟)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直观、真诚地书写了他的所见所闻。他用一个个乍看陌生,细看真实的生活图景,唤醒我们可能熟视无睹的生活,关注那些曾被忽视的细节,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些人和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沿长城城墙一路向西的何伟,沿途遇到了很多身份普通,生活卑微的中国人。

河北一个村庄的葬礼上,那个名片上印着 27 个服务项目,号称提供“红白喜事一条龙服务”的风水先生张宝龙,专心研究长城的前村支书老陈,在鄂尔多斯沙漠搭便车、到城里美容院打工的农村女孩王燕,在沙漠散步,还向何伟要求开一段吉普车的退伍老兵,等等,何伟一一讲述这些人身上的故事,为他们留下一幅幅简练而传神的速写,也记录了他们的梦想、迷茫、奋斗和追求。

生活在村庄里的人们,通过种种途径,好像看到了更好的生活,也想要得到更好的、更多的,但他们在这个浮躁的社会环境中,辨不清方向。

在贫瘠的土地上,要么跟土地较劲,要么离家外出打工。

此外还有别的选择吗?”越往前走,何伟就越不明白,这些村庄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多年以后,谁还会留在这些贫瘠之地?现在的孩子,可能是这里居住过的最后一代人。

在驾车穿越这些即将消失的村镇的过程中,我还是感受到了些许酸楚。那是我瞥见的最后一线生机——最后的小镇,最后的乡村少年,也许还有最后的家庭,兄弟姐妹俱全的大家庭 。乡下人特有的诚实与信任,不会随着迁居入城而继续存在。在世界上,陌生人受到毫不迟疑的欢迎,赢得孩子们的信任,这样的地方并不多见。驾车离开安寺村的时候,我有些伤心。

读到这里,我也有些伤心。

02

2002年,何伟和美国朋友郭咪咪想在农村寻找第二个家,他们来到怀柔偏远的小山村——三岔,以月租金360元的价格,租下了农民魏子淇侄子的三间民房。随后,他得以近距离地观察,甚至介入魏子淇一家的生活状态。

魏子淇的儿子魏嘉生病时,何伟从北京开车去怀柔接孩子,接他到北医三院住院,又开到怀柔接孩子妈妈。那一天,何伟开车在北京和怀柔三岔往返两次,奔波到深夜,一直没有吃饭。

何伟不遗余力地去帮助他们,在魏嘉面临生命危险时,他甚至主动担负起决策人的角色,四处发邮件打电话,为魏嘉的治疗征求专家意见,成为茫然无措的魏家人的主心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伟送魏嘉上学,接送他回家,和魏家人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同时,这种亲密关系,也让何伟对三岔村,对魏子淇的观察细致入微,却又渗透了亲人般的情感。

魏子淇一家,作为《寻路中国》第二部分最近距离观察的人物,也引起了读者的关注,书出版十年之后,还有人循着何伟的路线,去寻访三岔的魏子淇,及何伟租住过的房子,连同魏家开的那个农家乐“长城驿栈”。

十年后,魏嘉考上了大学,成为一名英语专业的人才,这完全得益于何伟这个“魔鬼叔叔”,这个在他童年时期教他说英语,给他讲世界的启蒙。

何伟在三岔住了四年,村民们已经习惯了这个外国人的存在。

何伟用诗意的笔触,描写他第一次走进三岔村的那个春天:

我来三岔的第一年遇上的那个清明节,杏子树刚刚鲜花盛开,山坡上铺洒了一片白白的花瓣,宛如春天里的一场暴雪。

03

《寻路中国》里,何伟第一部分的行程,以长城城墙为主线,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 ;第二部分则聚焦北京郊区怀柔三岔村,特写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转商的变化 ;第三部分描摹了浙江丽水市一个工业小镇的生活场景。

何伟的描写,常常是精微而准确的,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个生活在社会底层,被生活揉搓的普通人形象。

他写三岔的农村老太太:“她躺在炕上,支着畸形的双脚,嘴里谴责着年轻人不照顾老年人,脸上却呈现出安详的神态。

写魏子淇的傻哥哥:“每当傻子想跟人交流的时候,就会扭曲着脸,脸上带着一种表情,仿佛他说话的能力在前一刻刚刚失去,而他正在全力挽留这种能力。”

何伟很少直接发表评论,他只是忠实地记录。他抓住那些小人物吸引人注意力的瞬间,用他作家独特而敏感的心去体会、感受人性的微妙、社会的千奇百态,从而对人的空洞化、社会的空洞化,进行叹为观止的描写。

何伟的讲述,记录了中国由农而工而商、乡村变身城市的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

但他从来不是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而是蹲在那里,睁大眼睛,停留数月甚至数年,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看着他们的故事在眼前一点点展开。

《南方人物周刊》评价说:“何伟的笔下是真中国,是连一些生活在中国的青年人都不知道或拒绝认识的中国。

或许,我们都需要从《寻路中国》中,去重新认识这个“新鲜的”中国,这个自己一直置身其中却仿佛没有“经历”过的生活。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