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弗雷德里克·桑格初期开始科研工作,来自于毛遂自荐,他给剑桥大学发送信件,说自己并不需要工资,甚至可以"带资进组",才得以正式开启自己的研究生涯。看似走后门的一个富二代,桑格后来却摘得了化学界的最高荣誉,这有些不可思议。

一个普通人的早期

1918年08月13日,在英国一个名为格洛斯特郡的一个小村庄里,弗雷德里克·桑格降生了。

他的父亲曾是英国圣公会医学传教士,母亲则是富有的棉花制造商的女儿。桑格从小就拥有上好的学习环境及教育,而他的父母也没有什么望子成龙的期望。

九岁时,桑格就读于由教会运营的Downs小学,而后随即升上了布莱恩斯顿学校,但日后这位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此时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天赋。学习成绩一般,不善与人交际,桑格平日里最爱的事,就是和哥哥一起观察生物,制作生物标本。

但桑格的少年时期,正是因为这样宽松宽容的家庭教育环境,给予了他做事的专注性,培养自己兴趣爱好的可能性,以及不瞻前顾后的勇敢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3年,桑格获得了博士学位,随后毛遂自荐,自掏腰包留在了剑桥,正式开始了研究生涯。

累积成金

桑格并不是天才,科学的进步没有捷径,它是在不停地探索,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完成的。

当时,桑格的实验室环境并不美好,在终日不见阳光的地下室,和同事共用一张桌子,旁边便是小白鼠。而他的主要工作是研究一条肽链上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天才就其本质而论,也不过是对于事业、对工作过程的热爱而已,对于研究工作的赤诚之心,使得他完全摒弃了外界的所有干扰因素。桑格选择胰岛素作为研究对象,数十年如一日地对化学排列结构进行研究,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拆解"、"拼图"游戏,并乐在其中。

桑格热爱自己的研究工作,而科学也同样偏爱这样赤诚专注的人,1952年,桑格发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成果于1958年问鼎诺贝尔奖。

此时,距离桑格第一次进入实验室,已经走过了二十年。科学的探索更需要忍耐,忍耐寂寞,忍耐黑暗,才能有幸看到知识的微光。

桑格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样的成就是以将近20年的努力为基础的,正如诺贝尔奖项委员会对他的评价:有时,若时机恰当,而前期科学研究也足够成熟,重要的科学发现是会突然出现的。

平凡生活中的伟大

诺贝尔奖的获得使得一系列的荣誉与褒奖接踵而来,包括皇家学会会员、不列颠帝国勋章等各项名誉。不过,清醒的桑格并没有迷失在这样的繁华之中,他推掉了国家与大学赋予他的一切行政事务,重新回到了实验室中。

1962年,桑格被邀请加入剑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起初,桑格对于众多精英所积极谈论的核酸并不感兴趣,但在蛋白质的测序过程中,偶尔也会涉及DNA的测序问题,久而久之,桑格将给DNA测序作为了自己下一个要专注研究的命题。

这样的研究任务相当于之前一项工作难度的几十倍,两者在化学结构上更不是一个量级,若将之前的"拆解"、"拼图"比作一粒沙,那么,现在所进行的研究工作就是一片沙地。

此后十几年,桑格并未发表过任何震惊再次学术界的文章,这无疑使得各路媒体大失所望,纷纷猜测桑格是否江郎才尽,毕竟能获得一次诺贝尔奖对科学家来说已是不易。对此,桑格依旧不为所动,勤勤恳恳地继续自己的实验研究。

外界的质疑无法撼动他坚定的内心,正如前二十年的研究成绩不需要媒体的表扬赞誉,现在的研究工作同样也不需要。桑格这一点是极难能可贵的,但这也是大多数名留青史科学家所必备的美好品质,向往繁华的科学家是研究不出学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几十年研究过去,桑格再一次成功了,再一次获得了命运的青睐——他成功研究出了DNA测序方法。这样的测序方法直到如今,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与价值,并以桑格的名义命名,被称为"桑格法",他被称为"生命天书的解密者",桑格担得起这样的荣誉与称号。

在黑暗中一个支点的触碰所带的不只是知识与方法本身,更是它潜在的巨大价值与利用意义。桑格DNA测序方法的创立使得各项重大科学研究又推进了一大步,在医学上更是会起到巨大的作用,使不可能成为可能,使各种不敢想象成为现实。

"桑格法"使桑格再一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唯一两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套用一句桑格对自己的评价,科学研究涉及交流、思考和行动三个方面,他更喜欢也更擅长后者。科学的发展并不需要善于交际的学者,心无旁骛与持之以恒才是他们的代言。

桑格经常评论自己不过是一个"普通人"。究其年少经历,也算不得挥斥方遒,肆意人生,但这样澄思寂虑,心无旁骛可贵品质,却是他取得这样不普通成就的终极密码,也才是他能在化学领域书写一个又一个传奇的终极原因。

这样一个将自己一生奉献给科学研究,将名誉置之度外,甘做扫地僧的伟大科学家,桑格所自称的"普通人",也不过是一句谦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