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原来这就是蟋蟀!”、“它脚上有刺,好痛!”……周末的夜晚,在宁波东钱湖的马山湿地,一群六七岁模样的娃,有的戴着头灯,有的举着手电筒,全神贯注地盯着带队老师刚抓到的蟋蟀,不时发出惊呼和欢笑。

“这次的夜观昆虫活动,总算让孩子明白了什么叫‘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队伍里一位爸爸笑着说道。

上山爬树,下溪游泳,钻进草丛抓虫子……这些流传在祖辈甚至父母年代的童年游戏,如今重新翻红,成为遛娃界的热门项目,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野外,做回“野孩子”。

花5千多元报多个户外课

妈妈发现娇生惯养的儿子不“作”了

“这个年纪的孩子,有点尴尬,泡在游乐场,太幼稚,去图书馆,又坐不住。”自从儿子上了小学,如何安排课余生活,就是邱女士最头疼的事,“单纯地玩乐,已经无法满足他了,安静地看看课外书做做手工,那也不够尽兴。”

为了起到娱乐学习一体化的效果,邱女士开始搜罗各种户外自然教育课程和活动。

暑假报了独立生存夏令营,2200多元,最近又报了野外生存课程,1600多元,平时周末有时间,再另加户外拓展类活动,每次活动三五百元不等。为了让8岁的儿子重归大自然,邱女士算了算,上半年已经花了5千多元了。

不过,邱女士觉得,这钱都花在刀刃上了。

“在家就抱着手机,哪怕拉出去,商场里逛一圈吃个饭,五六百就没了,孩子也玩得没有意义。”而户外课却能够带来全然不同的效果,“能感受到孩子变得很快乐,学到了很多课堂上没有的知识,他见到了真正的萤火虫,学会了用工具测量降雨量,利用树枝和石头搭建灶台烤东西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在制作瓶阀。受访家长供图

邱女士说,更重要的是,原本有些娇生惯养的儿子变得没那么“作”了,甚至还会主动照顾他人,“出去玩时,他会积极地参与安排全家人的行程,说轮到他保护我们了。”

这些户外自然课程不仅仅给儿子带来很大变化,也让邱女士对自然教育有了新的认知,“我们平时也会带孩子回到农村抓鸡遛猫,去大山里走走,以为这就是自然教育了。但事实上,孩子提的问题,我们不一定能够作出科学的解答,更不用说教育了。”

她认为,身处在大自然中,由专业的老师将环境与知识结合起来,并且用通俗有趣的方式为孩子讲解,才能真正地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究,提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六年级孩子爱上户外挑战

“让我学到了很多”

“一开始还以为溯溪不就是玩水么,接触了才知道,这是一项结合了登山、攀岩、露营、游泳、跳水、绳索操作、野外求生等综合性技术的户外活动。”说起假期里参加的溯溪活动,华泰小学六年级的周玲增眉飞色舞,止不住的开心。

活动内容听起来挺有意思,周玲增和小伙伴们要想办法穿过一条峡谷中的溪流,碰到水深处,要游过去,碰到巨石阵,要爬过去,碰到悬崖,甚至还要绑上绳索,玩一回岩降。

“活动前,教练还让我们自己准备中午的伙食,我打算做个番茄鸡蛋面条,买了五个鸡蛋,结果没拿稳,碎了一地,只好又折回去买。”周玲增不好意思地说,平时毛毛躁躁的习惯让她吃了一堑,“真没想到,买菜也有那么多学问,连袋子怎么拿也有讲究。”

更让她没想到的是,小小鸡蛋还有大用场。活动开始后,教练要求,两人一组,运送鸡蛋到规定地点,意图是“保护小生命”。

周玲增忍不住“吐槽”:太难了!溪水里的石头格外滑,一不小心就容易滑倒,因为队友滑了一跤,导致手里的鸡蛋也磕破了。

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必须学会对执行一件任务做好规划和具体方案,更在大自然中锻炼了集体协作的能力。

周玲增在作文里生动地记录了一段岩降的过程:“几个水性好的男孩子首当其冲,他们先齐心协力爬上去了,几个人堵住水流,然后俯下身来拉我们,另有块头大一点的在下面托起我们的身子往上去,他们都好绅士。可这个还真的有点高,还是需要自己找到合适的落脚点,岩石在长期的水流冲刷下实在是太滑了,一不小心我们就滑了下来,前功尽弃,又得重新再来,我就滑下来了三次,此时又不能放弃,我太难了。换了一个小伙伴先上去,我仔细地观察了一下,重新调整自己,终于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也成功了。”

户外教练有感而发

接地气的孩子更懂快乐

“现在的孩子有很多我们那个年代不曾遇到的问题。看手机、打游戏、高度依赖电子设备,缺乏生存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我们所有的户外实践活动都旨在解决这些问题。”老胡是宁波一家户外拓展机构的教练,人称“强哥”,做亲子户外拓展活动三年多了。

“一开始,家长们都以为我的户外活动只是看看风景玩玩游戏,锻炼身体。”老胡记得有个叫泡泡的孩子,因为持续长胖,被家长送来“强身健体”,起初,孩子害怕跳水潭哭得撕心裂肺,但经过几次活动后,反倒激起了孩子的挑战欲,最终战胜了自己,畅快地跃入水潭。

老胡正在给孩子示范怎样跳潭。 记者 陈嫣然 摄

老胡说,大自然就像是没有围墙的教室,处处都是学习点。“习惯了家里的干净,有的孩子不愿意在野外生火烧饭吃,鞋子衣服沾上了泥巴就大哭,但在自然环境中,他们必须要学会克服这些。”

老胡的户外活动充满了随性和冒险,他鼓励孩子尝试和挑战,有时候甚至不按套路出牌。明明搭好道具要玩钻隧道的游戏,可当孩子们突发奇想,要玩打水仗时,老胡二话没说,也和孩子玩成一片。参加的多了,家长们也就懂了套路,按老胡的话说,就是“接受大自然的一切”。

不过,仍然会碰到家长“不接受”的情况,“就是天一下雨,家长就请假,说下雨就不好玩了。多可惜啊,孩子失去了一次在风雨中成长的机会。”

每逢周末节假日,都是老胡最忙的时候,朋友圈里发的最多的,就是孩子们在丛林间飞奔穿梭、在农舍里自己下厨的画面。

他觉得,眼下,唯一能与长时期粘着电子产品的坏习惯相抗衡的,只有让孩子走进大自然的怀抱,体验和探索自然的奥妙,用自然教会孩子热爱自然和生活。“一个热爱自然且接地气的孩子,对‘电子产品’有着自然的防御能力,他们更加懂得如何享受单纯的幸福和创造更真实的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野外挑战活动也考验着孩子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记者 陈嫣然 摄

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

也是疗愈“自然缺失症”的最好办法

久居城市,不曾上山爬树,也不曾下海摸鱼,作家三毛称这类孩子为“塑料儿童”。如今,有专家把这类远离大自然的生活称为“自然缺失症”,研究指出,儿童肥胖、注意力紊乱、孤独、抑郁、愤怒、感统失调等很可能与此有关。

当孩子户外玩耍的时间被挤占,电子产品的盛行让他们沉迷,“自然缺失症”的蔓延似乎不可避免。

“自然教育是疗愈孩子‘自然缺失症’的最好办法。”海曙区章水镇中心幼儿园园长俞华萍非常赞同,将孩子送到泥巴地里、草地上,森林中,送到阳光照耀雨水浇灌的自然界,这能够使得孩子的感官得以发展,情绪得以释放,从而拥有更加健康的人格和心灵,为未来的成长发展蓄足能量。

不过,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然教育?俞园长认为,不能是“走马观花”式的景点打卡,不只有单纯的户外活动,也并非纯粹的学习自然知识,而是应当有效地使用自然环境及自然类事物作为教学背景和工具,有目的地培养孩子的活动。

哪怕探究一只小蚂蚁,也可以是极好的自然教育。从 “蚂蚁长什么样”、“蚂蚁住在哪里”、“蚂蚁吃什么?”、“蚂蚁家族都有谁?”等等有关问题切入,章水镇中心幼儿园就能开展出20余种活动,“在一次次地提问猜想、实践验证中,实现孩子与大自然的有效链接,激发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唤醒内心对于自然的尊重和热爱。”

更直接地说,当一只蚂蚁从孩子的脚边经过,他思考的也许是这只蚂蚁来自何方去向何处,而不是一脚踩下去。

章水镇中心幼儿园的孩子在森林里“寻宝”。受访幼儿园供图

章水镇幼儿园的孩子们用老师自制的竹筒水枪打水仗。 受访幼儿园供图

宽广的自然不仅能够赋予孩子一颗柔软的心,也同样用坚韧的精神激励着孩子们磨砺意志,“比如爬一座山,对孩子们来说,就像闯关,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趣味关卡,使孩子们自发地迎接挑战,通过坚持登顶,获得勋章。”俞园长说,这些体验和经历都会化作孩子内心的力量,伴随他们勇敢前行。

记者 陈嫣然